<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奋斗的足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年在农村接受了一年的再教育,冬天正好矿上来招工,当时有政策插队知青优先,过去矿山的安全状况非常恶劣,矿难时有发生,好多同学都不愿去,我和另一个同学报了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那个年代的煤矿工人,大多都是农村来的,有的是岁数大了,在村里娶不上媳妇,那时人们的观念相当纯真质朴,矿上招工时大队干部就照顾让大龄青年去,能找个农村媳妇过日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但是当时没有住房,大多在单身宿舍里成了家。家属因为没有户口,矿上也不给安排往房,工友们利用休息时间,在山上开山起石,自己建造石头房、泥土棚,以至后来这些自建房连成了片,集成了村落群,并以居住者的家乡或以地形地貌命名。什么“灵邱村”、“乔军湾”、“黄崖底”“美人沟”等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当时我们一块来的十几个老乡,在矿上南山背阴处的半坡上开山起石,因地制宜盖起来十多间房,被人们称为“乔军湾”。我们一家四口人在那里生活了十几年,倒也其乐融融,我们这些“临时户”栖居的地方,成了矿上漫山遍野的一道风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夜晚,山上的月亮似乎很大很亮,明亮的星星布满天空,依山而建的参差不齐高矮不一的自建房子里亮着灯,远远望去,星星点点,鳞次栉比,好象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平民窟里的布达拉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十多年我们不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为生计奔波,每天行走在这海拔一千多米的山路上,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山上石头多土少,没有一棵树,山坡的石缝间长满了野草和低矮的灌木,还有满山遍野的马茹茹,春天开满了金黄色的小花,秋天结满了象小樱桃大小的红红果实,很是诱人,有时忍不住摘下来尝尝,青涩中还真带有一丝丝甜味。那年那月没有多余的钱给孩子们买玩具,马茹茹果实成熟时,我们把它摘下来,一不小心,手被枝条上的刺扎的鲜血淋漓。细心的妻子用针线穿起来,给孩子们当作项链戴。红红的宛若一串串红色的珍珠玛瑙。苦中作乐,感觉生活是那么的美好。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改革开放初期,十多年没有升工资的一潭死水荡起了涟漪,从七九年开始给工人们升级,这无疑是个好消息。记得第一次升资是7元钱,要知道那时的7元钱对一个家庭来说真的能解决大问题。按当时的物价折算,能买近40斤白面,相当于现在的百元大钞。当时升资的比例是百分之四十,那就意味着100人中只有40个人能升资。考查上年的出勤,开会评比工作干的好坏,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为此好多人争的面红耳赤。记得我们组考评升级时,我们同组的两个朔县老乡为争一个升级指标,都使出了杀手锏。一个说:“你和赵家小村的刘英英搞流氓搭花子”。那个说:“你出工不出力,偷拿单位的皮带,盗窃工业器材”。结果狗咬狗,两嘴毛,谁也没有升成级。我那时已是拉家带口,为了小家庭更是加倍努力,无论出勤率还是工作表现都是顶呱呱没说的,两次百分之四十升资都正常晋级。及至于后来百分之三升资都晋了两次。付出终有回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前些时我在我的【岁月回眸 艰难的跋涉(八)】中写到:这几天一直在追央视热播的年代大剧《人世间》,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人感慨万千。看到剧中主人公他们居住的光字片棚户区,那脏乱差的环境,和我们年轻时的生存环境何其相似。不由的想起那年那月居住在山坡自建房,担水担炭艰辛的往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每逢休息日下山去商店或菜市场采购,路过居民区排房时,透过明亮的玻璃,看见长期户家里面摆放的油漆铮亮的衣箱衣柜,自来水入户,拉来一车炭直接倒在家门口,一会就能倒腾进去,煞是羡慕。梦想自己多会能住进这样宽敞明亮的公房,不用担水担炭,省时省力那是多么的幸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3年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分水岭,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了沉睡十多年的中国大地,城乡处处散发着改革开放的活力,我们的矿山也率先波及,国家为照顾我们煤矿工人,给我们工龄满十年的井下工人家属举家迁户。妻和两个孩子转为吃商品粮的市民户。在山坡上的自建房生活了十几年,酸甜苦辣唯有自知。九十年代初,我们分到了一套建在新区的楼房,再也不用劳力费神,操心担水担炭,上下班有班车接送。坐在接送班车上,尤其是走到永定庄矿看到路边的排房时,常常条件反射,回想起那时看人家居住公房羡慕的眼神和心思,咱多会也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感叹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自己通过努力奋斗,已经更上一层楼。只要你有精气神,不要怨天尤人,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现在回过头想,人们生存的欲望何其卑微,脱离简陋的小房不用担水担炭就是幸福满足,幸福原来就是这么简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苦难使人清醒,深沉,厚重,我们怀念过去那个年代,更多的是出于对青春的回忆,并不是对那个时代的认同。人生有过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艰难的跋涉,奋斗的足迹,有尊严的付出,何尝不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中图片来自百度(侵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