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何立海书法简介】</p><p class="ql-block"> 何立海,男,1964年5月出生,重庆人,曾军旅14年。兰州大学校友书画协会理事。自幼喜欢书法,崇尚雄强俊逸、高古朴拙书风;篆刻宗法先秦古玺和汉印。 诗书画印均有一定造诣,书法作品入展西泠印社首届长卷展、首届甘肃交通职工书法一等奖、二届全国榜书优秀奖、上海全国写字段位八段《甘肃法制日报》(甘肃书协主办)创刊三十周年书法获奖题名;书法作品在省内外有刻碑匾和散见《书法导报》、《书法报》等,作品在腾讯新闻、搜狐新闻、网易新闻、看点快报、今日头条上等多家媒体均有介绍,多年来为省内外书画人士和中小学生治印千余方。从事硬笔毛笔书法教学十余年。</p><p class="ql-block">电话:13609396300(微信同号)</p> <p class="ql-block">何立海书法篆刻艺术欣赏</p><p class="ql-block">□张宏发</p><p class="ql-block">近几年,我与何立海先生多有交集,对其人品、艺术风格也印象颇深,常以之为榜样,努力提升自己的书法篆刻水平,每每看到何立海新作,皆认真品读,仔细回味,总被他的精妙佳作而震撼,心下产生诸多敬佩,遂总有一种不吐不快之感压于心底。</p><p class="ql-block">今就何立海先生书法篆刻风格加以梳理,抛砖引玉,拙文以与何立海先生及众同道中人共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继承传统印刻艺术的典范</p><p class="ql-block">何立海篆刻,汉味很浓。我们知道,汉印的特点以阴⽂为主,采⽤缪篆,⽅中有圆,圆中见⽅,⼯⽽不板,带有⾪意。</p><p class="ql-block">何立海的篆刻特点,印面表达出来的风格是端庄厚朴,匀称⽅正,构思精巧,⽓度从容,毫⽆明清印章的做作之感,这是继承了汉代印章艺术精华所致。关于汉印,人们通常⽤“巅峰”、“顶点”等字眼来形容它,把它与晋代的书法,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和宋元绘画相⽐拟,成为历代篆刻家取之不尽、⽤之不竭的素材。</p><p class="ql-block">明清以来的篆刻家都以“法秦宗汉”为正统,主张“摹印由来溯汉秦”。秦汉印章艺术对后代印章篆刻影响深远,是我国印章史上光辉的一页。纵观何立海篆刻艺术,这种风格表达的较为充分,古朴、古拙,劲道、苍桑,画面感很强,实为传承汉印艺术之典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习古而不溺古,追求变化的典范。</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汉印外形、印内文字结体与笔画,虽多方正、平整,显得非常有规矩,但并不死板。何立海篆刻作品正是如此,其表现出的特征有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一是正中有斜。在方正的结体中,在横平竖直的笔画基调上,稍有少许的斜笔,显得生气勃勃而自然。在规矩的横平竖直中掺进角度及字法变化,使印面灵动感剧增。</p><p class="ql-block">二是直中有曲。在横平竖直的笔画结体中,有时有一、二稍短或微曲之笔,增加了平板中的活泼气氛,犹如平静的水面荡漾起涟漪。</p><p class="ql-block">三是方中有圆。通常情况下,汉印中每个字虽是方形,笔画也多为方笔,起止处亦成方形,但常常在转角处出现外沿圆内角方的现象,这正好构成外圆内方的既对比又协调的关系,不仅没有破坏整体的方正,反而增加了笔法的变化与艺术的魅力。</p><p class="ql-block">四是密中有疏。汉印中线条一般都较粗,尤其是铸印更为明显,因之线条之间的间距就显得非常紧密,有时真有密不透风之感。何立海的篆刻作品,大多数在稠密的布局中,有线条交叉而形成的小的空底,显示有透气的空间。这种空间虽小,但与密的线距在一起,就产生了疏密对比关系,尤其是他的朱文印刻,这种特征更加清晰,增加了透气而产生的灵活之感,也增强了全印的艺术趣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3.追求印刻浑朴自然的典范。</p><p class="ql-block">由于汉印多铸印,因而线条多粗壮,其结体又是横平竖直,故显得稳重、浑厚、朴实无华,其制作刻治手段,不论是铸、凿、碾、琢,刀法、笔法均表现得浑融一体,生动自然。何立海的印刻艺术正是较充分地表现出了这些特点。</p><p class="ql-block">一是线条粗重。何立海印刻线条,不论白文朱文,多显得粗壮结实。尤其是他的白文印刻,线条粗重表达的较多,印面厚重有份量。</p><p class="ql-block">二是单纯朴实。由于汉印线条的粗细基本一样,因此在一般的铸印或刻印中,线条的起止及中段运行都没有更多的装饰和提按顿挫转折等表现,因此显得较为单纯朴实。</p><p class="ql-block">三是刀笔结合。汉印文字不论其制作手段,是采用浇铸、毛凿或碾琢,其表达的形态不一,但其线条中用刀与用笔结合之意均较融洽。如铸印,虽线条粗重,其起止作用刀修饰成的方角均很明显;凿印刀痕清晰,下尖上方,亦能隐寓笔意;玉印,多用琢成,其线条光润,或两端平整,或两端略尖,亦可见笔意。</p><p class="ql-block">何立海印刻,由于刀笔结合恰当,表现既有笔意,又有刀意,故造成整体感觉浑朴自然。如果仅仅注意刀的工整,则易显得呆板;若仅注意笔意,则又缺少金石刻画之趣。</p><p class="ql-block">四是紧密团结。何立海印刻中,由于线条多粗重,因而线之间距极小,尤其是他的朱文印刻更具有这个特性,加之印内数字之间的行距亦清楚而紧密,故显得在整体上有亲密团聚之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4.边款与时俱进的典范。</p><p class="ql-block">篆刻史上对于边款最初的源起,目前还没有定论,据说最早的要数隋代的那方官印“广纳府印”,因为在这方印的背后,凿了“开皇十六年十月一日造”的字样,估且算是最早的边款吧。</p><p class="ql-block">简单地说,印章的使用者借印章对他制造的器物进行“物勒工名”,而印章的刻制者借边款来对他制造的印章“物勒工名”。</p><p class="ql-block">后来,篆刻艺术大发展,特别是石料的问题解决之后,文人介入篆刻创作,边款内容大大丰富了起来。因为篆刻艺术特有的形式下印面的面积通常小于印边(大部分印章是长方形的,即便不是长方形的,五面的边款面积也大于一面的印面),边款所占的篇幅要远远大于印面,文人们得以在边款上大展才华(是文人们的才华创造了篆刻艺术这个门类),这才有了大量丰富的篆刻边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通常说篆刻的边款严格意义上叫“款识”,这起源于钟鼎器物上的铭文,唐代颜师古注解的《汉书.郊祀志》说:“款,刻也,识,记也。”也就是说,其实“款”和“识”不是一回事儿。明代安徽桐城方以智在《通雅》指出:“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显然,这就是款与识的区别:“阴文凹入的是款,阳文挺出者是识。”就象印面有白文和朱文一样,边款也一样有“款”和“识”的区别。纵观何立海篆刻,款多于识,且边款的内容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通常,边款大致的内容分别是:</p><p class="ql-block">一是篆刻者的名、字号、斋号,时间、地点、天气、刻印时的心情。这样的印一般是私印,大部分是单款,这还基本上是最早边款内容的延伸;</p><p class="ql-block">二是篆刻作品的所有者,印的所有者与刻印者之间的关系。比如,某某先生嘱刻、教正,或者为某某制之类的;</p><p class="ql-block">三是对正面印文的补充说明,记录为什么刻这方印,这方印的内容出自哪里等。何立海篆刻作品,大量作品属于这类边款。</p><p class="ql-block">四是说明创作意图与风格取向的。</p><p class="ql-block">五是表达自家印学见解的。历史上这类边款也多见,比如赵之谦那方“何传洙印”的边款,就:“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雄浑,学雄浑则全恃腕力,石性脆,力所到处应手辄落,愈拙越古,看似平平无奇,而殊不易……”,这些都是大师的重要印论文字,品读这样的边款,如聆听大师讲道,所得甚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之,从何立海印刻边款,我们能读到他的艺术见解,刻印的因由,石料的来源,印风的追求,刻印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跟印主的交情,印文文字的正误源流……凡是跟这一方印有关的,他都可以记入边款,极大地丰富了印章的文化内容。</p><p class="ql-block">另外,何立海边款处理方面,特别注意边款文字的章法,形成了形式美观的画面,令人拍岸叫绝。致于边款的笔法、布局、形态之美,实在是其篆刻艺术的精彩之处,虽方寸之地,却足见大千世界,气象万千。</p><p class="ql-block">六是边款刀法尽显实力。要说边款刀法,通常有单刀和双刀,单刀法跟双刀不同,直接以刀代笔,以刀刃角直接造出点画形状,一刀(亦或者为了笔势用两刀,也有数刀)完成一笔画。因为单刀法适宜更率性,更简洁,更便捷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因此为许多印人广泛采用。</p><p class="ql-block">何立海大都以单刀边款为主,他在刻画石头时如同写字一样,信手拈来,一气呵成。拿到他的一个边款,基本上类似于拿到他的一幅字。</p><p class="ql-block">在单刀应用方面,齐白石算是其中的大家。</p><p class="ql-block">另外,尽管刻刀在印面和边款中所要表现的对象不同,追求的效果各异,但由于作者的运刀习惯的一致性和前后创作的连贯性,使得印面和边款创作中留下一脉相承的刀法个性色彩。何立海篆刻印面和印款的承接关系非常紧密,有什么风格的印面,基本就会有什么风格的边款,边款已经成为他的印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读之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因为边款的内容往往比印文更多,所以,刻制边款往往也能体现作者的功夫,表达的文化信息往往也比印面多得多。何立海对于边款的设计与掌控,充分体现出他的运刀能力、章法审美以及书法、绘画功底,同时也反映出他的文学功底和学术素养。</p><p class="ql-block">刻一方印,再到边款的丰富内容的完成,才完完整整体现出篆刻者的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功力,并由此更反映出篆刻者的文字学、文学、书法、绘画、印学等各方面的造诣和学养。何立海印刻的突出成就,正是在于他对边款的细心处理与科学驾驭。</p><p class="ql-block">显然,边款对于一方印太重要了,正如陈豫锺在莲庄书画的边款里记述的那样:“昔人云,古来无不读书之书家,无不善书之画家。夫画原从书出,而善书又必本于读书。凡其所必读之书,务须焚香独坐,三复得深思。又取古人石刻之可学者,朝夕临仿,形神俱肖。如此则其流露于楮素间者,无非盎然书味也;无非渊然静趣也,无非古人法则也。”</p> <p class="ql-block">6.书法与篆刻浑然一体的典范。</p><p class="ql-block">何立海书法,多以篆籀、隶书或隶变为主,用笔浑厚古拙,线条粗重,布局留白大胆,字型刀刻斧凿般苍劲有力,与其篆刻书风一致,突出劲道,力量感十足,观之震撼。</p><p class="ql-block">诚然,要使篆刻水平上升到一个高度,很重要的因素是书法水平的助力。何立海进行书法创作,每每观纸张大小,思考片刻,让书法内容充斥于脑海之中,再快速下笔。每走笔则气力十足,笔走龙蛇,力透纸背。这是他书法创作中不惜力的表現,加之常年操刀,臂力腕力均为上乘,使其书法作品同样具有刀刻斧凿的痕迹,硬朗、键硕而富有冲击力。书风方面与刻风方面浑然一体,形成了自己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7.富有情怀的典范。</p><p class="ql-block">何立海是一位极富有情怀的书法家、篆刻家,对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比比皆是。那些经典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诗文佳句,那些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的美文美句,无不成为他笔下、刀下的作品素材。</p><p class="ql-block">在一次一次的书画公益活动中,何立海向来倾情奉献,拿出百分百气力创作大量作品。比如在兰州大学、在明志学校的几次书画活动中,他从不惜力,埋头创作,馈赠现场的师生,顾不上休息,连喝口水都顾不上,只是一个劲儿地创作、创作再创作,直到围在周围的师生一个一个拿到心仪作品为止,其情其景令人感动。这种奉献精神,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p><p class="ql-block">何立海在书法、篆刻艺术上的不惜力,所以才使出浑身的气力和全部的学识,倾心打造每一幅书法作品和每一方印刻作品,从而超越一个又一个峰峦,走向艺术之颠;</p><p class="ql-block">何立海在公益活动中的不惜力,所以才能有求必应,满足任何一位爱好者的需要,用他的仁爱之心、向善之情赢得所有熟知他的人的尊敬;</p><p class="ql-block">在书画界,明显分出两类,一类是索取型的,这类人总以为自己成名成家不容易,创作每一幅作品都要有所回报。另一类则是奉献型的,这类人虽然也明明知道自己的不容易,但在利益面前却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回报我高兴,没有回报我也同样高兴,这种不拿自己当回事儿的精神,是值得人们尊敬和学习的,何立海正是属于这一类令人敬佩之人。</p><p class="ql-block">诚然,这点短文难以完全刻画出何立海的书法篆刻艺术特点,仅以皮毛之见,以粗浅文字,表达出对于何立海书法篆刻艺术的喜爱之情,浅漏与不当之处,敬请谅解。</p><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24日张宏发于兰州大学三闲斋书屋)</p> <p class="ql-block">《篆刻漫咏》</p><p class="ql-block">□陈乐道</p><p class="ql-block">远溯封泥话信笺,</p><p class="ql-block">追秦摹汉陟峰巅。</p><p class="ql-block">独将方寸钟情梦,</p><p class="ql-block">朱白相钤共灿然!</p><p class="ql-block"> 按,篆刻乃中华艺苑之奇葩。宅家无俚,闲坐寂寥,拿出自己的几方印章,摩挲把玩,也苦中作乐之法也。其中:大的名章乃上世纪八十年代(1981年左右)由兰州书画篆刻家在东方红广场义卖所刻,但无边款,不知出自谁手?还请行家鉴赏推断;第二方名章(寿山高山朱砂石,似鸡血石,鲜红欲滴),系仍健在的书画篆刻家李庚星老师,十多年前请他操刀所刻;第三方“乐道珍藏”(寿山杜陵石),是十多年前拜托杨遇春老先生,请兰州西固的篆刻家张文昭老师刻的,杨老活到99高龄于数年前作古,张先生若健在的话,现也八十多岁了,他曾刻过五百罗汉肖形印,兰州电视台作过专题介绍。最后一方小的闲章“水上人家”,是多年前赴苏州开会,利用空暇在当地古玩城淘的。</p> <p class="ql-block">《赠篆刻家何立海先生》</p><p class="ql-block">□陈乐道</p><p class="ql-block">(序:陇上著名书画篆刻家何立海先生,今天微信发来为我所刻两方印章图片,边款抄录拙诗《闻燕声呢喃》“朝来炎热郁高楼,燕子窗前往复啾。读倦抛书还困卧,梦中消却几闲愁!”雄浑朴茂,得汉印神韵,乃赋诗赞之!)</p><p class="ql-block">墨海潜虬耀蜕痕,</p><p class="ql-block">闲拈铁笔眺昆仑。</p><p class="ql-block">当教印史开新境,</p><p class="ql-block">腕底风驰绕汉魂!</p> <p class="ql-block">赞何立海兄</p><p class="ql-block"> /平之</p><p class="ql-block">福缘识得春风面</p><p class="ql-block">兄才书篆美篇赞</p><p class="ql-block">雄强俊逸妙高古</p><p class="ql-block">朴拙浑厚清风传</p><p class="ql-block">古玺汉印占一绝</p><p class="ql-block">境界高妙是落款</p><p class="ql-block">立法圆通翰墨美</p><p class="ql-block">海纳百川涵云天</p> <p class="ql-block">何立海为兰州大学师生现场书赠作品</p> <p class="ql-block">何立海为参加高考的学子书赠作品</p> <p class="ql-block">艺术评论:张宏发</p><p class="ql-block">主办单位:兰大校友书画协会</p><p class="ql-block">协办单位:铭心斋书画院</p><p class="ql-block"> 兰堂书社</p><p class="ql-block"> 兰州明志学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