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老题

地质队员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作者语,总会有一些经历和心情,值得记录下来,传播出去。我想许多的工程人一定有同样的遭遇和思考。</span></p> <p class="ql-block">  去年底参与完成桩基工作的一个重点路桥项目,最近几天现场出现了异常,看发过来的视频是后续施工队停工了,而且阻止工程的进一步开展,原因大致是资金的问题,结果是总包方下决心更换队伍。随着现场焦灼的升级,我也不断跟着焦灼,毕竟事情是发生在眼皮下,感同身受。</p> <p class="ql-block">  对于事情的判断,一向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保持基本的纯真和善良。停工以及更换施工队伍,在施工现场可以说是矛盾走到了极端。一般来说,一方面施工队伍顶烈日,冒严寒,人叫马嘶,背井离乡,无论是出来做事业,还是混口饭吃,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和甲方撕破脸皮的。另一方面作为承包商,面对本来严峻的市场行情,复杂的现场条件,急迫的施工工期以及考虑施工成本和市场形象等等因素,压迫感满满,若非不能自控局面,也是不会和施工队伍发生冲突的,毕竟双方做的是同一件事,目标也相同。然而就是这抬水吃的两个和尚,在反复的甲方再等等,很快了,要理解,多支持,以及乙方一再的孩子要上学,父母身体不好,家里要盖房等诚恳客气的交涉之后,吵的面红耳赤,闹得不可开交,以至于水撒了一地,还各无道理。</p> <p class="ql-block">  这种情况在其他项目也有,不敢说是普遍现象,但确不鲜见。所在单位作为一家小型企业,末流环节,深感其坚。一是施工合同问题。经常和业内人士聊起,现在的合同越来越“完善”,所谓完善,就是承包内容,随着时间推移,像稻草一样,一根一根往肩上加,甲方免责条款也越来越没人情味道等等。如此下来,越来越厚的合同像极是在施工单位手上戴了一副手铐,越收越紧。且说是在手上吧,若说在脖子上压迫感太强。二是工程资金问题。环顾之后,有一种感觉,就是所有的项目都缺资金,所有的单位都缺资金,就连政府也缺资金。无论是业主,还是总包方,还是分包方,那怕是包工头,乃至工人,没有一个不缺资金的。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不难理解,不是谁为难谁,就像一条河,上游没水,下游那里能有水呢?所以身处下游的几个人为水吵架争执,实在是在上演一场空城计,是“难人”为难“难人”的闹剧。</p> <p class="ql-block">  其实做经营做项目资金一直是一个主要问题,它就像人身体内的血液一样重要,是基本要素,然而实际情况极不乐观。首先就目前流行合同而言,工程进度款支付比例一般在70%左右,而合同利润通常很难达到30%, 特别是目前新冠疫情、原材料上涨以及人工成本增加等长期性累积影响逐渐显性化,做项目,就是贴着现金混饭吃。其次,就工程款支付而言,很难按进度支付。进场施工不设预付款,按月计价,再行审批等等,支付进度远远滞后施工进度,再加之项目资金实际情况,有时候时至退场,资金仍然无影无踪。第三,企业在建项目资金困难,自然把办法想到以往旧账,以期能够实现良性循环。然而情况也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清欠会像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一样,四处碰壁,饱受白眼。当然给人白眼的人也一样受人白眼,使人纠结的人也一样愁肠百转。在项目资金问题上,涉及的各方就像一群人手牵手走路,然路并不平坦,甚至是细细的钢丝,</p> <p class="ql-block">  实事求是的讲,对于资金问题,中央不是没有注意到,也不是没有着手解决。正像是吆喝什么缺什么,曾经、现在和以后,有过也会有很多的政策制度出台,要求项目资金要保证之后再开工,要保证农民工工资,要保证进度款支付,要保证支付落实到位,要解决小微企业困难等等。然而总归政策是政策,制度是制度,实践归实践。没有规范的平台保证,没有真正后盾支持,许多东西在出台之前已经失败了。如何真正破题,又成了一个问题。其实就一条工程链而言,不能把解决问题的焦点集中到末端,而是要顺藤摸瓜,要从源头管,从过程中控,首要解决源头不足问题,随后解决过程控制问题,让钢要用到刀刃上。治理这个问题,要像河道治理一样,治源头,治河道,如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p> <p class="ql-block">  一把辛酸泪,满目对愁人。在这异常高温的夏日,想着甲方乙方事,琢磨“工程款”这个老问题,着实令人更加烦躁。回到事情现场,无论是以旁观者,还是以事中人,停下工坐而论道的焦灼情形都让人无奈,看着多方辛苦、无辜又着急上火的人们,无法评说谁之过谁之错。细细看,却是一样遭遇,一样的心情,一样的压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