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u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江阴市暨阳名贤研究院</u></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朱真葵曾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这位在农业科研教育战线奋斗40多年卓有成就的开拓者和管理者,退休后,奉献于老年科协,现任中国老科协理事、浙江省老科协副会长、浙江省农科院老科协会长。他回首往事时,常谦虚地称自己是一个为农业科研服务的“后勤兵”。</b></p> 一 <p class="ql-block"><b> 1934年1月,朱真葵(原名珍夔)出生在江阴城内西大街一个书香门第。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他一家到河塘桥镇避难,家庭经济陷入困境,生活极不安定,1938年他父亲年仅33岁就在贫病交困中离开了人世,一家四口的重担,落到了30岁出头的母亲肩上。翌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母亲携带着他和哥哥、妹妹去乡下薛家庵小学教书,从此这里成了他们的家。这所小学原来是庵堂,离村坊较远,三面环水,佛堂便是教室。他就在这里做了妈妈的小学生。余暇里跟着附近的农民学种地、除草、割柴火。夏天坐上水牛龙骨车,赶着蒙上眼的水牛戽水灌溉稻田。秋收季节帮助农民拾稻穗,看打谷、扬场。那些一贫如洗的小同学们,放学回家,牧牛割草不停。寒冬腊月,脚上没有一双袜,可是读书勤奋,成绩优良。他们的勤奋耐劳的良好品德行为在朱真葵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抗战胜利那年的秋天,他去祝塘镇力行初级中学读书。同学们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学校也是农村环境。因此,他在14岁初中毕业前,就这样在乡村气息的耳濡目染中度过了少年时代。</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 1948年秋,朱真葵升入南菁中学念高中。一年半后转入苏州中学。1951年夏高中毕业,第一志愿报考了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55年大学毕业,他向往着去开垦北大荒、大西北,像米丘林那样当个农业科学家。可是,组织上却分配他留校从事政治工作,担任农学系学生辅导员、团总支书记。为了工作方便,兼挂遗传教研组助教名义。他在组织上服从了,但思想上依恋着农业科研岗位,悄悄地把精力倾注于教研组活动,跟班搞实验,跟着研究生班听课,学统计学、英文、遗传学。由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培养大批又红又专的农业人才,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名额年年增加。加上“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贯彻,学生管理工作日益繁重,校领导要求学生干部和学生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组织他们参加各项政治活动,关心他们的业务学习。朱真葵在实践中认识到作为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会有较大影响,在高等院校做学生工作是大有可为的,他很快爱上了这一工作。当看到一批批学生健康成长,毕业后愉快地走向工作岗位,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1956年6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更把党的需要变成自觉的行动。</span></b></p> 二 <p class="ql-block"><b> 1960年初,学校领导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浙江省委为了有利于教学科研相结合,决定将浙江农学院、浙江省农科所等合并组建浙江农业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同时,按业务性质对口合并,建立下属的系、所。农学系和作物所组建一个党总支,朱真葵被调任系总支组织干事、作物所党支部书记。1965年校院又分家,他分配在农业大学教务处科研组,负责全校科研管理,自此,从面向学生转向教研人员的科研管理,成为他工作的新起点。那时,政治运动频繁,朱真葵先是参加农村“四清”运动,接着是“文化大革命”接受“审查”,并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动乱期间,“迁校”挪窝,学校遭受严重破坏。他和大多数教职员工一道借助农业生产“以粮为纲”,理直气壮地坚持科学研究。1970年代初,农业部下达全国农业环境保护研究项目,浙江农大主持“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研究”,组织全国12个省市区、43个研究单位参加协作研究。这是全校唯一的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由主持人陈子元教授总揽全局,精心设计,悉心指导。朱真葵时任校科研生产办公室副主任,全力以赴抓住这项研究,扩大影响,推动全校科研工作,想方设法把科研力量组织起来,支持教师们在极端困难情况下,因陋就简,夜以继日地试验研究。他与教师们患难与共,及时掌握研究动态,举办专题短训班,组织学术讨论,规范试验要求,科学评价研究结果,动员和组织科研后勤保障。一次次召开协作组全体成员大会,排除“左”的干扰,顶住所谓“只抓生产,不抓革命”的压力,不断扩大研究领域,从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研究扩展到农业环保综合研究,从作物育种扩向全校各个学科。</b></p><p class="ql-block"><b> 1976年农大研究课题由1971年的10多个增加到60多个。全校参加研究的教师占40%,完整地保存了学校基地,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培育出的高产水稻新品种“先锋一号”、家蚕新品种“浙农一号”,成为省里的当家品种。坚持6年的“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研究”终于在1979年圆满完成了试验任务,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在全国农业科技计划会议上,朱真葵介绍了协作研究的经验。1980年农业部为这项研究成果颁发了“农牧业技术改进一等奖”证书。1985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他因有效的组织管理,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认可,也荣获了这两项奖励。此后,农业部对70年代初以来,对推动农业环境保护事业成绩显著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朱真葵获得“全国农业环境保护荣誉证书”。</b></p><p class="ql-block"><b> 浙江农业大学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后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朱真葵和大家一样心情舒畅,有使不尽的劲,总想多干些事,把学校建设得更好。1979年9月,校科研生产办公室改设为科研生产处,他被任命为副处长。除做好本职工作外,他还受领导嘱托,筹办“农业部干部培训班浙江农业大学班”,并去教育部接受留学生任务,认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争取和落实农业部、教育部分别投资的科研教学中心大楼、干部培训楼和留学生楼等基本建设。1982年,浙江农业大学校领导班子调整,朱真葵担任校党委委员、校长助理。1983年任校党委委员、副校长,负责科研、研究生、人事、外事、后勤等工作。在校党政集体领导下,全校教职工勤奋工作,各项工作异常活跃,出现了新局面。光就科学研究,1978—1984年累计获得科技成果奖134项,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10项省内外重点推广的新成果,年经济效益达1亿元以上,相当于国家拨给的科研经费的66倍。科研还培养了人才,为学科建设创造了条件。1984年建立了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等“一所十室”,省里批准设立了土壤、蔬菜、农业生物物理等12个重点学科;还促进了国际科技交流,与美国、西德、比利时等国的若干大学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b></p><p class="ql-block"><b> 朱真葵在科研管理工作中,深感迅速发展的形势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学习提高科学管理水平。1980年参与发起筹建浙江省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及全国农业院校科技管理协作组,他分别担任副理事长和副组长,与兄弟院校的同行广泛深入地进行科研管理的探讨。1981年起,朱真葵先后在农业部召开的7次全国农业科研管理讨论会上发表了5篇论文,并被收入各期论文资料汇编。1982年春,他参加农业部举办的农业科研管理专题讲座备课会,结合我国农业科研管理的实践,编写了《现代农业科学和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特点》专题,于同年10月在农业部举办的各省市(区)农业科学院长参加的全国农业科研管理研究班上讲解。此后,又应邀去沈阳、上海授课。1983年参与了农业部组织编写的我国首部《农业科研管理》专著。其间,他担任《农业科技管理》杂志编委。</b></p><p class="ql-block"><b> 1984年10月,朱真葵经省委决定,调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主持全面工作。万事开头难,他在全新的环境里先做调查研究工作,去各研究所座谈,下农村了解试验基地情况。他清楚地看到这所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省农科院,在各个时期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里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科研队伍,科研基础条件较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更显得生机勃勃。他深信只要自己以身作则,团结好院领导班子,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能够闯出一条新路子的。他认为对农业科技状况,只在院里搞调查研究是不够的,还必须抓出有分量的社会调查。1985年新年伊始,正值省里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朱真葵在省委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抓住这个机会,邀请各地市委书记来院座谈农业科技问题。地市委书记们热情地介绍了本地的农业生产情况,提出了急需解决的生产关键问题和对省农科院的要求与希望。省领导也在会上明确指出了农科院的工作方向和任务。通过省市新闻媒体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全院同志群情振奋,为1985年工作开了个好头。不久,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央颁布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朱真葵不失时机地主持修订了《浙江省农科院科技体制改革方案》,编制了院“七五”发展规划纲要和总体规划,逐年组织实施。1988年8月,农科院实行院长负责制,朱真葵担任院长,继续主持全面工作。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联系实际,以改革推动各项工作,努力完成“八五”任务。在两届任期内,朱真葵还兼任了第六、七届省人大常委会科技工作委员会委员,第八届省人大常委会农村经济工作委员会委员,第三届省农学会副理事长,第二届中国水稻研究所理事会理事和浙江省科技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等职。</b></p> 三 <p class="ql-block"><b> 朱真葵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担任“班长”的8年时间里,主要抓了领导班子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首先是发扬民主,维护民主集中制,建立和健全领导管理体系。凡重大问题的决策都由院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决不搞“一言堂”。他尊重每位领导成员,做到事先征求意见,会上充分讨论,形成决议后,分工负责执行,相互支持,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平时他常和院领导沟通思想,交流信息,互相通报。院里有重要动态,让一班人了解全局,关心全局,多考虑全局。院党政领导出于革命事业的责任心,团结协作,和谐共事,给了朱真葵极大的支持,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b></p><p class="ql-block"><b> 随着改革全面深入地展开,繁重的科研任务,涉及科研人员切身利益等问题的妥善解决,光靠院领导班子的精力毕竟有限,还要靠全院集思广益,才能更有成效。因此,朱真葵着意建立了有党(包括民主党派)、政、工(工会)、团(团委)、学(学术委员会)负责人参加的决策咨询机构——院务联席会议,有在省科研单位开创先河的,职工参政议政的职工代表大会。加强了民主管理,完善了咨询、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组成的完整管理体系,调动了全院各系统领导和科技职工的积极性,投入到科技改革中去,办好农科院。</b></p><p class="ql-block"><b> 科技体制改革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朱真葵和院领导一班人,以科技为主体,发展科技开发和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两翼,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调整科研布局,以应用开发研究为主,增强超前研究和基础研究,加大开发力度,促进科技成果产品化和科技产业化。积极开展对外科技服务活动,实行开门办院。改善科技队伍结构,加强青年科技人员培养,制定开发人员管理办法,注重提高研究和开发队伍的素质,通过建立管理制度把改革的措施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b></p><p class="ql-block"><b> 改革,带来了院的新变化。朱真葵在两届任期内,出了一批批成果,1985—1992年,全院累计获得科研成果203项,其中有138项获得国家部省级奖励。培育成的50多个新品种,在省内外推广应用,不少成为省里的当家品种,如早稻“浙852”,家蚕“浙蕾” “春晓”。瘦肉猪“浙江杜洛克”、大豆“浙春二号”被列为全国重点推广品种。大白菜“早熟三号”不但是国内同类蔬菜的主栽品种,还在东南亚立足。粮食产后系统研究在国内首次得出了损失粮食150/0的结论。生物工程“湖羊胚胎显微切割”及“胚胎性别鉴定”技术,获得全国第一头半胚胎湖羊羔,性别预测正确率达100%,国内多所科研院校采纳应用了这项技术。全院科研成果的70%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仅“七五”期间,就增创效益14.5亿元。</b></p><p class="ql-block"><b> 富有特色和优势的科学研究,引起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和支持,先后在院内建立了一批试验研究基地,有国家计委定点的国家水稻土壤肥力和肥料效应监测基地站,有国家科委的华东鹅育种中心,有国家环保局的生态监测中心和农业部的重点开放实验室病毒室。还有省甘薯综合利用开发实验中心、省农业产后研究中心等。依托科技优势的科技开发,在全省各类农区建立了农业技术示范区,如在德清县建立了以瘦肉猪为龙头的科农贸联合体。科技扶贫院在1992年被评为省扶贫工作先进集体。全院科技队伍建设方面,改善了科技队伍结构,高、中、初级科研人员的比例,在1992年由1∶8.4∶3.1调整为1∶1.29∶1.92。有高级职称资格的190名。涌现了一批先进人物。1986年后的6年里,有10位中青年科技专家荣获国家、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三八红旗手”等称号。一批青年科技人员脱颖而出,被破格晋升高级职称,成为学术带头人。</b></p><p class="ql-block"><b> 优秀人才的涌现,使农科院的发展有了后劲,并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增添了生机。1992年全院与10多个国家和国际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了20多个科研项目,还利用外资建成了当时国内最大的蔬菜无土栽培研究基地。</b></p><p class="ql-block"><b> 1992年农业部对“七五”期间所有1200多个农业研究单位进行综合水平的评估,结果浙江省农科院名列第四,有4个研究所进入百强所之列。</b></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本文摘自2022年3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菁苑之华一一南菁学子风采录(上册)》</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