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城夜话:古代吃梨的三个哲理故事

张光友

<p class="ql-block"> 古代吃梨的三个哲理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个标题,估计很多人会想到《三字经》中那句“融四岁,能让梨”的话,的确不假,古代人吃梨留下千古美谈的首推孔融,几乎达家喻户晓的程度,也成为人们教育孩子的经典范例,然而,诸君或许并不知道,古代人吃梨还有另外两个故事,与孔融一道构成吃梨的系统哲理。</p><p class="ql-block"> 三个故事分别如下:</p><p class="ql-block"> 孔融四岁让梨。孔融是孔子后人,是“建安七子”之一,四岁时,母亲让他把一盘梨分给大家。孔融按照长幼次序来分梨,他的兄弟们都得到了较大的梨,唯独给自己的是那个最小的。他父亲问道:“别人都分到大梨,你自己却分到小梨,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长的和幼的,尊长爱幼是做人的道理。”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朝野。几千年来,懂规矩、肯奉献的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许衡渴不摘梨。许衡是元代儒学大家,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他早年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当时天气炎热,口干舌燥的同伴们发现路边有一棵梨树,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坐树下,动也不动,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道:“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能去摘梨呢?”那人又说:“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正色道:“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心有信念,方能笃定守志。后来的许衡治家严谨,教子有方,为官有道,其子孙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皆学有所成,第四子许师敬先后三居相位,卓有政绩。</p><p class="ql-block"> 郑濂机智分梨。明代郑濂是公认的和睦家长,郑氏家族三百余年累世同居,一千余人合爨共食,和谐共生,备受世人颂扬。有一次,朱元璋将上好的香梨赐给郑濂,并安排人跟着他回家去,看他如何分梨。郑濂到家后,召集全家所有人出来谢恩。谢恩后,郑濂就搬出大水缸,放满清水,将梨敲碎,使梨汁渗到水中去,然后,每人都分得了一碗梨水。由此可见,郑濂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他懂得持家之道要在公而无私,要与大众分享。郑氏家族以孝义闻名于世,郑濂与兄弟共撰《家范》三卷,是中国传统家训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 这三则古代吃梨的故事,分别告诉我们三大哲理:孔融让梨肯奉献,他告诉人们要学会孝亲敬老,懂得尊重,不要自私自利;许衡不食梨有信念,他不吃无主梨告诉我们虽然梨可以无主,但是我们的心是不可以无主的,诚实就是金子,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为人处事,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抵挡得住诱惑,诚实待人;郑濂碎梨无私心,郑濂藉此向族人示范了公平有序、孝悌友爱的重要性,从此整个家族更加齐心和睦。郑濂品德高尚,又充满智慧,懂得以和持家、也懂得怎样才能做到无私公平,公平,人心就平,心平之后就能和谐安乐。</p><p class="ql-block"> 这三个哲理也形成了一个人生的系统原则与底线,尊老爱幼不自私是做人的准则,诚实守信不欺人是处世的根本,公平正义不偏袒是行事的基础。一个能悟透这三个吃梨故事中蕴含着的人,一定是一个脱低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他人的智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