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萌动(广播版)

飞飞

<p class="ql-block">济南电台2022年4月19日播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一看长相二看穿”。衣冠服饰是美化形象的主要载体。我小时候过年时,女孩子们盼着穿新衣服。我们男孩子盼着有好吃的,还有好玩儿的炮仗,对穿是不在乎的。由于那时条件所限大家平时穿着不很讲究。穿带补丁的衣服很普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兄弟姊妹多,一个接一个,排行靠后的拾着哥哥姐姐的衣服穿,被看做是艰苦朴素的好传统。我在衣着上是比较迟钝的,从来不挑剔。上中学以前不懂的爱美,衣服鞋子穿啥都不知好孬。父母是双职工,我是长子,穿戴上是比较好的,却不知道爱惜。六岁时我回老家穿了一双棕色高腰牛皮鞋。到海边玩让海水泡湿,不久便坏掉了。让大人们心疼不已。我们上学时还没有统一的校服。只有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要求统一着装。穿白上衣蓝裤子,女生穿红裙子,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那个年代学习雷锋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蔚然成风。穿带补丁的衣服鞋子不丢人。和现在孩子们穿名牌鞋子炫耀,令人羡慕互相攀比相反,那时谁穿的太出众,认为是资产阶级生活作风,会遭到讽刺挖苦。个人也会感到很不好意思。家里给我买了一双北京产的松紧口布鞋,黑面白塑料底,黑白分明很耀眼,大家都叫“白牙边”,当时是比较时髦的。我穿上很难为情,特意到学校操场边沙坑里把白边弄脏发黄,才若无其事的走进教室。那就是当时普遍的心态使然。这事讲给孩子们听他们会很难理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七十年代初上了中学以后,在高年级大同学们的示范影响下。我渐渐开始知道爱美了。那时学校流行一种时尚,叫“大翻领带拉链,小白鞋不系带”。我有一件高领的线内衣,以憋气为由,央求母亲为我加装拉链。把圆领改成了大翻领,黄铜拉链装饰显得很好看,对着镜子我美滋滋的。这大概是我第一次臭美。外衣最时尚的是军装。我们学校有十几个西郊飞机场的部队子弟,他们大多穿军装上学。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了众多羡慕的目光。我渴望拥有一身军装。表哥参军后送给了我一件军上衣,是那种上面两只口袋的士兵装。我如获至宝悉心爱护,从上学穿到了工作以后好多年。戴军帽也是流行一时的风气。那时一帽难求,出现了抢军帽的现象。在我们铁路职工子弟中学还有不少同学穿老一辈的路服的。藏蓝色小立领,也是两个上衣口袋。带路徽铜扣子的最受青睐。1975年铁路春运期间,学校组织我们到济南列车段学工跑车。我穿上父亲的旧铁路制服,虽然是旧了些,可仍然十分地荣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一种“穷美”叫假领子,七八十年代时兴了一阵子。其实是真领子,假衬衣。做一个领子和小半截前襟后片,两边有洞戴在胳膊上。套上外衣就像里面穿了一件衬衣。买不起衬衣就用这种领子以假乱真,满足人们的爱美之心。当时大家并不觉得寒酸,感觉还挺时髦的呢。母亲为两个妹妹做了带花边儿的假领子,在周围的女孩子们中引领时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6年我入路工作时还没有恢复铁路制服。发给了一身细帆布的蓝色工作服。上衣是夹克式的。都舍不得穿着干活,下班“喝茶”时才穿。这种工装洗的稍微发白时最好看,胸前佩戴上“山楂片”(路徽章)可神气了。比现在年轻人喜爱的牛仔装毫不逊色。工作服的裤子太肥不好看,年轻人是不穿的。社会上已经开始流行了鸡腿裤,后来又有了喇叭裤,我都没有去赶时髦。一段时间曾经时兴穿化纤涤卡的国防服,颜色有蓝的和深灰的,布料不用熨就很板正。等我反应过来时已经兴过去了。不久恢复了铁路制服。我一年四季基本上就穿路服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服饰既是个体的,也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人们的着装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风貌。构成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人文景象。实现小康社会从温饱到更好更美,不断追求美好的生活是发展进步的自然趋势。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程小源:文学本体的回归与不著字的风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明飞的新作《美的萌动》是一篇值得收藏,须反复阅读品味的好作品。应该算作语浅意深,话短情长的上乘佳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是通过完全关注个体生命的情感体验展开叙事,折射出巨大的社会变革。将一个从少儿到入职青年成长中对自己衣着的情感和认知变化,以极微的细节凸显出来,外在衣服的流行和内心的感受,两个方面聚合了一个宏大主题:历史发展的曲折和总是向好发展的逻辑命意。由此见出作者深沉的历史意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是消解空洞概念,排拒泛化意识形态的抽象叙述,回归了文学本身应该具有的全部质素。作品虽带有很强的自体自传性,却有了让千万人感同身受强烈共鸣的经典意义。他的文笔有很强的张力在历史与现实中扩撑,有很强的质感让人心生温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是作品的启蒙意识突出。这一点让我想到著名作家余华的经典话语: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生活本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品所有的意涵和积极意义几乎不见于文字表述,但却非常明显地蕴涵在了作品的肌理和血脉中。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向美好进发自不待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