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临“芳华”小院忆芳华

智慧丛生

<p class="ql-block">  谨将此文献给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五周年纪念日。</p> <p class="ql-block">  2017年12月,一部怀旧电影《芳华》风靡神州,非常佩服严歌苓编剧、冯小刚导演把特殊时代大背景下的人性真善美和假恶丑揭露和表现出来,引发人们深深思考。</p> <p class="ql-block">  我先前并不知道《芳华》的主要室内场景是在冯小刚电影公社搭建的“芳华”小院里拍摄的。2021年我与老伴来其家乡海口度假,1月24日,到冯小刚电影公社观光时才发现,立即引起我浓厚兴趣,勾起我一幕幕回忆与联想……</p> <p class="ql-block">  据说这个小院是冯导为了拍摄《芳华》,花了3000万元人民币搭建的,冯导的敬业精神真叫人叹服。</p><p class="ql-block"> 冯小刚今年62岁,祖籍是湖南湘潭,我国著名的编剧、导演、演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为了表达对这部影片主创团队的敬意,我站在“芳华”小院大门口,向《芳华》剧组行军礼。</p> <p class="ql-block">  《芳华》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寄人篱下的少女何小萍经过重重考试,终于加入了梦寐以求的部队文工团,谁知这里和她曾经待过的那些地方并无不同,她依然得忍受遭人嫌弃和欺侮的生活。刘峰不仅仅是对何小萍,被称为“活雷锋”的他把自己的关爱和温暖奉献给每一个战友。</p><p class="ql-block"> 但实际上刘峰一直爱慕着美丽活泼的林丁丁,当他将这一感情勇敢的表达出来时,却让自己走向了人生完全不同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对越反击战开始了,刘峰、何小萍和萧穗子等前赴后继上了前线,在枪弹和炮火之中,每一个人都在用生命和热血绽放着属于他们的芳华。</p><p class="ql-block"> 然而,战后,各人的命运却大相径庭……</p> <p class="ql-block">  我之所以对《芳华》情有独钟,有二个重要原因。其一,我父亲是1938年入伍的老八路,母亲是1942年参加革命,1949入伍的老战士,我从小在华北军区后勤部大院,在长沙工程兵预备军官学校大院先后生活了八年,对军营有着特殊的情感,部队大院播放的起床号、熄灯号至今还时常在我耳边萦绕……</p><p class="ql-block"> 其二,我的妻子就是“芳华”年代的军人,她1966年入伍,第一军医大学毕业,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海南陆军第185医院任军医,虽然她没有经过战火的考验,却也收治了1974年对越西沙海战的伤病员。</p><p class="ql-block"> 加上大弟弟志明1969年入伍,小弟弟志同1973年参军,大弟媳和小弟媳也都是军人,故我对部队感情格外深。</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就有参军的强烈愿望,遗憾的是因视力不佳,未能通过入伍体检,但我是基干民兵,图为1971年我20岁时,实弹射击后留影,那次10发子弹命中83环,成绩也还算不错吧。</p><p class="ql-block"> 我们五姊妹中,儿时我是“小霸王”,最调皮,1963年上中学后才懂事,1964年由株洲市三中转入长沙市五中(现雅礼中学)。 </p><p class="ql-block"> 因我从小喜欢美术,初中时就画了不少毛泽东像,最初志向是报考美术学院。1965年,14岁的我在长沙市五中因一个偶然而改变了一生:我看到了围棋并跟同学学会了下围棋,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动荡岁月中,我逍遥于“运动”之外,正好“疯杀”围棋,棋艺也就突飞猛进。</p><p class="ql-block"> 之后,因热爱围棋而专攻围棋,立志把宣传推广围棋作为毕生奋斗目标。</p><p class="ql-block"> 1972年起,我在长沙市东区政府(现芙蓉区)体委工作,从1975年开始担任长沙市棋类协会副秘书长,负责抓全市围棋工作,创办了湖南省第一个少儿围棋班,创办了湖南省头号围棋赛“九星杯”赛,担任了湖南省第1至第14期围棋一级裁判员学习班主讲;1979年至2020年40间,先后担任湖南省棋类协会副秘书长、围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和湖南省围棋协会副主席,为湖南围棋事业发展规划战略,布局谋篇,一直抓湖南省围棋工作未间断,见证了湖南围棋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全过程。 </p><p class="ql-block"> 本人1989年考取了围棋国家级裁判,陆续出版了《聂卫平马晓春争霸十五年》和《中日围棋擂台赛风云录》两部著作,为中国围棋协会主编的《中国围棋年鉴》连续写了十年年度“中国围棋综述”,在各级媒体发表了一万多篇围棋文章,基本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为此感到非常骄傲、自豪和欣慰。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敬爱的父亲杨林是老八路,1938年参加“冀东抗日大暴动”后加入共产党,时任八路军平北十团宣传股长,后升至正厅级离休。</p>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母亲赵立新(赵玉珍)1942年加入共产党,1949年入伍,时任察哈尔军区警备二团卫生所副指导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老战士,升到副处级离休。</p><p class="ql-block"> 父亲、母亲1955年随军南下到湖南,1955年母亲退伍,1958年父亲转业,父母先后在湖南郴州、株洲、长沙工作了30多年。</p> <p class="ql-block">  青春靓丽的妻子陈景珍先后任陆军第185医院正营职军医,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卫生所所长,后升至副教授退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我与妻子陈景珍“同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英俊潇洒的大弟杨志明是海南军区上校正团职军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弟志明是我们五姊妹公认的“机灵鬼”,他从小数学成绩就特别好,考取了湖南省重点中学长沙市一中,遗憾的是,在那个“动荡年代”,中学还没学啥就于1969年底匆匆入伍。为此,他的班主任激动的对他喊:“你应该上大学!我教过这么多学生,你肯定能考起清华、北大!”。 </p><p class="ql-block"> 1969年底,志明入伍时才15岁半,按年龄是不能参军的,想当解放军心切的志明只好假报年龄,因为他长得高大,居然蒙混过关,如愿以偿。 </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人虽然原则性强,可这等好事没人愿意“揭发”,大弟自然乐不可支,由此也改变了他的一生。 </p><p class="ql-block"> 大弟在部队进步神速,五姊妹中他于1970年8月率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父母号召我们学习的榜样,当时他刚满16岁。那个年代,还没有“走后门”的风气,志明的进步完全来自苦干。 </p><p class="ql-block"> 记得志明在新兵连时,我到株洲“五七”农药厂看望他,他正和一帮新兵蛋子扛大木头转运,他膀大腰圆,自然扛的都是大头。要知道,16岁的他身体还没发育完全,如此苦干,令人心疼啊。 </p><p class="ql-block"> 志明积极上进,从不甘人后,分配到海南军区131师炮团后,17岁当排长,不久便成了技术尖子,代表海南军区参加广州军区大比武,取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之后,一路顺风,逐级成长,直至升任为海南军区特种兵处处长。 </p><p class="ql-block"> 但是,也许是我们家正统家教“害”了他,被父母培养出嫉恶如仇性格的他,融入不了当时被世俗侵蚀的“军舰走私汽车”时期的部队,坚决反对部队不抓军事训练忙于经商赚钱的歪门邪道。 </p><p class="ql-block"> 他因无力改变部队“经商歪风”,被迫无奈,愤而主动要求转业,离开了他从小热爱,并立志为之奋斗的部队。</p><p class="ql-block"> 之后,志明先后在海口市国土局、文体局、市人大担任领导职务,直到退休。 </p><p class="ql-block"> 还在部队时,志明在我的影响下开始学下围棋,不久就着迷,融入到海南围棋圈,曾任海南省围棋协会副主席,还得过一届海南名人围棋赛冠军呢,志明弟现已升至业余4段,不时还向我叫阵呢。</p> <p class="ql-block">  英姿飒爽的大弟媳妇王冰是海南军区中校副团职军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大弟志明与弟媳王冰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1972年12月上旬,小弟志同收到了入伍通知书,那个兴奋劲就别提了,恰好已参军三年的大弟志明回家探亲,我们三兄弟到照相馆留下这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帅气逼人的小弟杨志同是总参某研究所大校技术四级军干(正军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弟志同从小胆大,很倔强,少见他哭过。记得1958年我们在湖南郴州瑶岗仙钨矿住时,他3岁,母亲陪护大弟志明在矿医院看病,志同竟然敢独自一人从家步行2公里,到矿医院去找母亲。</p><p class="ql-block"> 志同自1972年底在长沙穿上绿军装后,到解放军某单位,一干就是40年多年,从部队退休。 </p><p class="ql-block"> 志同从小就是咱杨家的“帅哥”,特别聪明,多才多艺,美术和器乐都玩得挺棒。参军前他就是长沙市第十二中学“红卫兵团团长”,校团委副书记,校执勤排排长,一直向往成为光荣的解放军战士。</p><p class="ql-block"> 记得1972年的一天,我到十二中去玩,看到17岁的志同身着绿军装,红色五星在军帽上闪闪亮,两面红旗领上摆,好一副英武模样。 </p><p class="ql-block"> 欣赏之余,猛然觉得不对劲,这小子不是军人,怎么能穿军装呢?回家后,挺规矩的我便向父母亲告了小弟一状,一向原则性强的父母急了,怕志同“冒充”解放军闹出麻烦,母亲硬拉着我连夜赶到十二中,敲开了执勤排的门,劈头盖脸批评了小弟一通,志同和同寝室的同学们挺尴尬的,我却像做了件好事似的“得意”了。 </p><p class="ql-block"> 如今提起此事有些搞笑了,但在当年“政治统帅一切”的氛围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p><p class="ql-block"> 之后,父亲满足了小弟的愿望,继大弟志明1969年参军后,1972年底又把已满17岁,高中刚毕业的志同送到部队。</p><p class="ql-block"> 最令杨家感到骄傲的是,志同担任了全军朱日和大演习导演组成员,为我军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  漂亮秀气的小弟媳龚建英是总参某研究所副师级文职干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小弟杨志同携妻子龚建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们身为“红二代”,都已退休,但芳华年代在军中的经历却值得一辈子自豪。作为军干的子弟,我们与冯小刚导演一样,都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把青春献给了伟大祖国,是我们此生最大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风姿绰约的妹妹杨锋是中国人民警察一级警督。</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妹妹杨锋在我们五姊妹中,儿时除了我更调皮外,就属她调皮了,她因贪玩导致学习成绩不太好,还时不时招惹别家孩子而遭来母亲打骂。 </p><p class="ql-block"> 其实妹妹挺聪明的,她篮球打得相当不错,还当过篮球队队长呢。1965年,她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湖南省重点中学长沙市五中(即雅礼中学),显示出她的学习潜力。 </p><p class="ql-block"> 1969年,作为1968届初中毕业生,妹妹下到河北省完县(现顺平县)腰山公社南腰山大队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农村期间,她做到了既“埋头拉车”又“抬头看路”,得到了领导和贫下中农的好评,于197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与邢燕子、侯隽等成为了风云一时的河北省知识青年先进典型,事迹登上了《人民日报》和《人民画报》,还不时到各地作讲用报告。之后,妹妹先后升任南腰山大队党支部书记,县委委员兼任腰山公社党委副书记,团县委副书记,河北省团省委常委,并当选为共青团中央九大代表。 </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运动风潮过后,1982年,在顺平县下乡、工作了12年的妹妹被调入河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当了一名管教干警,警衔为一级警督,直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文质彬彬的姐姐是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法院副院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姐姐杨冲是咱家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她因在五姊妹中是老大,干家务活也最多,很受弟妹们爱戴。姐姐属于沉稳、内向性格,为人非常低调。 </p><p class="ql-block"> 姐姐很会读书,小学毕业考上了湖南省重点中学株洲市二中,后转入长沙市十五中。1968年底,在上山下乡运动兴起之初,她便主动报名,随着长沙市第一批知识青年下到了湘西南的靖县。因姐姐下乡时表现突出,被贫下中农推荐招工到长沙省港务局工作。</p><p class="ql-block"> 姐姐1972年加入共产党后,被选调进入长沙市西区法院,随后考入湖南省政法学院在职读书。姐姐是位刚直不阿的法官,业务娴熟,在长沙市政法界有口皆碑。 </p><p class="ql-block"> 姐姐退休后活得潇洒,她习惯了独往独来,喜好游泳锻炼,玩玩乐器,还常在卡拉OK厅飙歌,声乐水平也大幅提升,让弟妹们刮目相看。</p> <p class="ql-block">  1956年,杨家五姊妹在长沙黑石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预备军官学校营区合影。</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小弟杨志同、大弟杨志明、妹妹杨锋(杨二清);后排左起:姐姐杨冲(杨一清)、笔者杨志存。</p> <p class="ql-block">  1979年,我们五姊妹在长沙,按1956合影时的位置再次“咔嚓”定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1982年,杨家五姊妹欢聚长沙,在湘江大桥便桥边合影。 </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1987年,杨家五姊妹再聚长沙喜“同框”。</span></p> <p class="ql-block">  2019年7月,在石家庄,我们按1956年第一次拍五姊妹合影时的位置,再度“同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70岁的妹妹杨锋、68岁的大弟杨志明都是1970年入党,党龄52年;72岁的姐姐杨冲是1972年入党,党龄50年;71岁的我是1973年入党,党龄49年;64岁的小弟杨志同是1974年入党,党龄48年。</p><p class="ql-block"> 我们五姊妹都是老党员喽,也是如今网络上所称名副其实的“红二代”,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励志史,是一首奋进的歌,是一篇浪漫的诗,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美篇。</p><p class="ql-block"> 我们跟时代脉搏一起跳动,随共和国一道成长,没有辜负革命前辈的殷切期望,我为拥有优秀的亲兄弟姐妹而感到骄傲、自豪。</p> <p class="ql-block"> 2019年7月19日,在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二周年前夕,我们五姊妹专程赴母亲家乡河北省赤城县侯庄子村,追寻姥爷、父母和八路军抗日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五姊妹着八路军军装,英姿飒爽,伫立在八路军伤员养伤遗址——我姥爷家,齐刷刷向革命前辈和先烈行军礼。图中左起:妹杨锋、姐杨冲、大弟杨志明、小弟杨志同、笔者杨志存。</p> <p class="ql-block">  面对“芳华”小院,大门左侧是新华书店,右侧是人民邮电局,墙上都有那个特殊年代的大红标语。</p> <p class="ql-block">  漫步进入“芳华”小院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身着绿军装的毛泽东主席巨幅画像,画面中井冈山、遵义、延安、天安门标志性地方,昭示出伟大统帅的革命征程。</p> <p class="ql-block">  《芳华》的主要演员们在画像前英姿飒爽行军礼,不足之处是目光不一致,他们毕竟不是真正的军人,可以原谅。</p> <p class="ql-block">  《芳华》部分演员列队合影,左一那位右手握拳,左二那位手掌松弛,右一、右二的两位脚呈丁字步,立姿都欠规范;中间三位主要演员立姿态看起来还行。此外,解放军内务条令规定,女兵发辫不能过肩,饰演何小萍的苗苗明显不符合规定。</p> <p class="ql-block">  这个“芳华”小院是部队文工团住地,排练厅正门上方,一颗红五星,一行毛主席手书“勤学苦练”的语录分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  进入排练厅,便是在《芳华》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场面,马克斯、恩格斯、毛泽东、列宁、斯大林的画像,灰色的地毯,棕色木地板,黄色的墙壁,绿色的墙裙,红色的标语,蓝色的吊扇,组成了观众们熟悉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文工团员们排练舞蹈《草原女民兵》时的造型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文工团员们排练舞蹈《草原女民兵》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  文工团员们排练舞蹈《草原女民兵》时的造型之二。</p> <p class="ql-block">  排练厅里,用于练功的墙镜和把杆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p> <p class="ql-block">  剧中人刘峰和何小萍排练双人舞《沂蒙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电影《芳华》主题曲《沂蒙颂》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  《芳华》杀青后,人去,舞台空荡荡,留下无尽的“芳华”情感在萦绕……</p> <p class="ql-block">  女兵们清脆、响亮的欢声笑语仿佛依然在耳边回响……</p> <p class="ql-block">  忆往昔,不由得心潮澎湃,我用军礼再次表达对《芳华》剧组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芳华”记忆中,那是1967年,我16岁,正值特殊年代“复课闹革命”阶段,我住在长沙市文艺路长沙有色冶金设计院宿舍五栋,宿舍前是灯光篮球场。</p><p class="ql-block"> 有晚,从江西来了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在灯光球场演出,其中有位清纯、美丽,娇小的女演员,身穿绿军装,别红领章,戴红帽徽,让我产生了莫名其妙、从未有过的感受,就是有股非常想认识她、接近她、了解她的强烈冲动。</p><p class="ql-block"> 也是巧了,这支宣传队恰好是住同栋朋友刘建引进的,我也不知那来的勇气,竟然找到刘建,提出想见见那位她。</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在刘建家还真见到了她,但我心中有“鬼”,竟然不敢与她多说一句话,心“突突突”直跳,虽然窘迫、尴尬的要命,但一股前所未有的爽快感却弥漫周身。那时,根本就不懂爱情为何物,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情窦初开吧?</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特殊年代,主流意识形态和公众舆论对异性之间交往的严格规范,与男人女人青春期特有的荷尔蒙冲动和性成熟阶段的身体觉醒构成激烈冲突,演绎出一幕幕悲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为剧中人刘峰向林丁丁爱情表白。</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部队营房能是这般模样,已是相当不错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到海南军区陆军第185医院探亲时,妻子是医生,住单身宿舍,外观也没文工团员住的这栋漂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芳华”小院视频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米黄色的部队营房,墙上书写大红标语,是那个年代的普遍标配。</p> <p class="ql-block">  这是文工团战士们洗漱的地方,如果遇到下雨天,到哪去洗漱呢?</p> <p class="ql-block">  篮球场边建有一座五十米长的游泳池,这在剧中派上用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芳华”小院视频之二。</span></p> <p class="ql-block">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毛主席给部队立下的八字方针。</p> <p class="ql-block">  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是部队永远不变的口号。</p> <p class="ql-block">  剧中人萧穗子的原型叫杨霞,这是她2018年时的照片,您猜猜她多大年龄?58岁哦,吃惊了吧,也就像30多岁啊。</p> <p class="ql-block">  杨霞(左)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时的“芳华”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我在“芳华”小院大门前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啊,一旦步入人生“黄昏”,都情不自禁地回忆往事,尤其那些让自己刻骨铭心的经历,更是反复回味。</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有或酸,或甜,或苦,或辣,或咸的芳华岁月值得品味,每个人都会“芳华”逝尽,步入夕阳红。</p><p class="ql-block"> 回忆往昔,纵然五味杂陈,只要没有虚度年华,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末了,朋友们若对我之前的回忆录感兴趣,欢迎来美篇我的专栏做客,搜索智慧丛生(美篇号806427),即可登录详细阅读,恭候您的光临。谢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杨志存 </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2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