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书外(39)

山野

<p class="ql-block">余英时的《重寻胡适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主体部分是根据《胡适日记全集》的记载,释解有关胡适的疑点,探讨胡适在各个阶段与中国现代史进程的关联。读这类书,难得兴奋点,毕竟书中多是比较繁琐的考证及阐释。不过,有的段落还是有些意味的。这里举一例。</p><p class="ql-block">余先生在书中写道:1935年1月胡适在广州时,当局不准他讲演,事后胡适对同行者说,“我若在广州演讲,大家也许来看热闹,也许来看胡适之是什么样子。我说的话,他们也许可以懂五六成。人看见了,话听完了,大家散了,也就完了。演说的影响不过如此。”余先生接着说:1930年10月胡适在北平协和医学校引起轰动的一次“哲学是什么”的讲演,情况更是如此,“看热闹”、“看胡适之是什么样子”的大概是绝大多数听众的共同心理(据胡适日记记载:那次演讲,可容三百人的讲堂,挤满了不止千人。……今夜的事出于意外,因为讲题为“哲学是什么?”,无论在哪一国都不会引出多人来听的)。余先生还说,这些青年都是“追星族”,和现代青年的心理并无两样。受他(指胡适)思想影响的青年也是有的,不过远远没有听众那样多罢了。</p><p class="ql-block">看到这里,自己感慨,胡适一生有诸多次演讲,不知“热闹式”演讲占多大比重?应该不大吧。不管怎样,对于那些“热闹式”演讲的作用,胡适本人的估价还是清醒的,余先生的估价更低一些。联想起先前有一个时期,一些出版社出版胡适书籍资料兴致颇高,一些媒体推出胡适的文字图片似成风潮,胡适在坊间的热议好评看似升温骤长,不知这其中有几多人是因为用心读了胡适的书而受到他的思想的影响,有几多人是在“追星”,有几多人是在“看热闹”,有几多人是在怀旧、跟随“民国风”,又有几多人是在搞商业炒作?一一某些情境在重复历史,这好像不是偶然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