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走古道岩洞,追寻红色足迹,弘扬红色文化!——神步探洞活动纪实

希望与力量

<p class="ql-block">一群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经过二十多天的探洞准备工作,“红色探洞”活动今天早上终于成行了。</p> <p class="ql-block">早晨,我们一行18人分别从韶关、乐昌和坪石出发,早上八点来到神步畔冲村集合。首先,我们来到新护龙村的“高岩洞”,一小时后,又来到另外三个岩洞——光岩洞、黑岩洞和圆通岩(又叫川背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的天气特别晴朗,阳光明媚,上午4个小时的岩洞探险,不仅天气炎热,而且山路崎岖,荆棘丛生,每去一个岩洞,都得手脚并用,而且还有几位上了年纪的老干部。这既考验了我们的体力,又考验了大家的耐力。也许,这是人生中值得纪念的一次有意义的徒步探险旅程。</p> <p class="ql-block">据当地村民陈贱旺先生回忆,他的爷爷陈明昌1928年参加了谷子元领导的一支被称为“湘南游击队”的队伍,那年谷子元被国民党追杀来到木冲,爷爷领着他们到川背岩躲避,被当地的探子发现,领着国民党的部队来到村中围剿追杀,木冲的地下交通员陈昌文和陈先昌通知游击队从后山沿山坳背撤离到高岭岩洞,国民党队伍在川背岩沒有围堵追杀到谷子元,然后,抓到陈昌文和陈先昌并在村前草坪就地枪杀了。</p> <p class="ql-block">据当地老人传说,地下党和游击队曾经在这四个岩洞里躲避国民党的追杀,隐藏养伤,当地村民悄悄送来红薯等食物和草药。1928年1月末,朱德领导的一支工农革命军在这四个岩洞里休整,2月1日凌晨分三路:一路从畔冲村旁的山路到塘口上游码头;二路从寨背村山路到塘口村下游;三路从大皮冲山路到连塘渡口。他们借用民船和货船渡河到坪石老街攻打许克祥部队,并有了后面的“坪石大捷”!</p> <p class="ql-block">又据一位在上山养牛的张老板反映:原来的木冲村旧址在七十年代初,老坪石中学在这里办了农场,从木冲到神步村这个山谷有200多亩稻田,现都荒凉了。</p> <p class="ql-block">今天这次活动,得到了韶关日报的黄记者、乐昌市博物馆的欧伦彬馆长、原乐昌市文化局的梁浩泉局长、原坪石镇公安分局的白深根局长、坪石镇文化与旅游发展中心的肖主任、坪石金禧文化传媒公司的吴经理、坪石移动公司的肖经理、神步村李长旺书记和当地热心村民的大力支持。感谢他们对这段隐秘在大山深处的红色文化的发掘。</p><p class="ql-block">历史不容忘记,珍爱和平的人们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相信,这段红色历史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告知天下。而神步村也将迎来快速的发展机遇,去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明:以上文章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谅解!并告知本人修改示正,多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影:希望与力量、日升、武水人家</p><p class="ql-block">编辑:希望与力量</p><p class="ql-block">审核:白深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7.22</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神步四个红色岩洞简况:</p><p class="ql-block"> 四个石岩洞分别为川龙岩、黑岩、光岩和高岩。</p><p class="ql-block"> 隶属于广东省乐昌市坪石镇神步村委会管辖。丹霞地貌,处于南岭,接连着大瑶山山脉蜿蜒踊跃而来,坐落于像一座马鞍形状的大山汇集处。以马鞍山岭为中心,分别东南西北各有一座石岩洞,东是川龙岩、南是黑岩、西是光岩、北是高岩。围绕着马鞍山岭地段,错落有致,接连红色行走的道路和西京古道路串绕成为椭圆形,岩洞宽窄不一,各有特色十分壮观。各自岩洞尺寸面积和相隔距离大约为(具体以实际测量为准):</p><p class="ql-block">川龙岩洞,像石拱桥一样耸立着,高8米长宽约正方形,面积150多平方米,与黑岩洞相隔路程距离1.6公里左右;</p><p class="ql-block">黑岩洞,外观非常隐蔽,洞口宽2米,高3米,进去洞里面有1000多平方米。与光岩洞相隔路程距离约有300米;</p><p class="ql-block">光岩洞,外观看似一个普通的开口岩洞,高6米,宽20米。岩中有小洞口进入里面,约有200平方米。与高岩洞相隔,路程距离约有1.5公里多;</p><p class="ql-block">高岩洞,坐落在新护龙村庄的左侧面,分别上下层两个石岩洞,心旷神怡。下层石岩洞高有8米,宽有100多米,面积有300多个平方。上层岩洞高有7米,长有100多米,面积约有240平方米,石岩下边还有一口奇特的井水。与川龙岩洞相隔路程距离约有1.5公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载乐昌市博物馆馆长欧伦彬先生的日志:</p><p class="ql-block">7月22日,万里无云,骄阳似火。受坪石镇神步村委之邀,冒着炎炎烈日,一行人耗时两个多钟头,奔赴高岩洞、穿岩洞、黑洞、一线岩调研。虽然气喘吁吁,汗如雨下,一路上割花了手足,晒黑了肌肤,但是非常值得。这些岩洞,可是乐昌革命先烈李光中、李家泉、李培臣、李有英,湘南特委书记王涛,宜乐县委书记谷子元,湘粤边赤色游击大队大队长李林等躲避国民党反动派追捕的栖身之所、练兵之处,留下了英雄们为国为民而不畏千难万险、忍饥挨饿、舍身忘死的不屈的英姿,见证了那段艰难困苦却又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谷子元革命回忆录》与《谷子元纪念文集》记载,皈塘地区十五六个大小岩洞,湘粤边游击队员均曾宿营过)。一把刺刀,一支土枪,几个子弹壳,存留的生活用具,无不印证革命前辈抛头洒血的奋斗史。苦难与辉煌,光荣与梦想,曾在此凝结,染红了赤旗,串连起了共和国的勋章,历史的天空上,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幸福,砥砺前行!!!下次,再去一睹牛栏冲大岩洞风采一一1938年春,湘粤边游击队员在此集结,北上皖南编入新四军的出发地!让我们拭目以待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续历史佐证材料:</p><p class="ql-block"> 神步村红色文化走访笔录</p><p class="ql-block">时间:2022年7月28日下午</p><p class="ql-block">地点:金禧传媒公司</p><p class="ql-block">人员:李长旺、白深根、肖纯志、吴献文、李健生、李水高、李节本</p><p class="ql-block">主持:李长旺</p><p class="ql-block">记录:李承良</p><p class="ql-block">内容:深挖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28日下午,在神步村李长旺书记的邀请下,与李水高先生在金禧传媒公司座谈实录。</p><p class="ql-block">1、经李水高先生叙述,大革命时期工作者——新畔冲李文清,1922年参加革命工作,他一直跟随李传楷。在智取宜章中,李传楷不幸牺牲,当时,李文清重病在家,于是,才逃过一劫。后来,他一直从事地下工作,经常与辽水的地下党密切联系,到处筹集粮食,以支持朱德的部队。后来,朱德离开坪石,李文清依然为湘南特委筹集粮物。在解放初期,还为林彪的先锋部队提供了宿地,并借住在新畔冲一个多月。</p><p class="ql-block">2、1928年,朱德智取宜章后,为了部队的整休、整训,在神步多个岩洞居住过。在李文楷牺牲后,李文清就担任乐昌独立营的通讯员。后来一直担任湘南特委通讯员。为了神步农会的成立,李文清积劳成疾,于1950年去世。</p><p class="ql-block">据李水高叙述,李文楷牺牲后,李文清积极为乐昌独立营筹集物资,当时的独立营营长是李嘉泉,李光忠为党代表。李光忠曾经还在老坪石担任过老坪石党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3、据李水高先生叙述,灵石坝昌冲的陈昌文,在坪石跟朱德和乐昌独立营一起工作时,曾在坪石地区的十多个岩洞住过,其中就有神步村的高岩洞和穿岩洞。同村的陈明昌还曾经到过井岗山。后来在陕北战争中,曾经被炮弹震晕过几次,有次还被国民党抓捕。到中共联合抗战后,他到了林彪的一二五师,并一起抗击日本侵略者。后来随林彪进入东北,参加了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沈阳解放后,随大部队进关,攻打天津后,还进行了渡江作战。在湖南宜章整休时,他向部队强烈要求退伍。</p><p class="ql-block">以上史料足以证明,这些岩洞,曾经是乐昌独立营和朱德红军部队在此整休、整训居住过。后来湘南特委转移至梅花时,也曾经在这些岩洞居住过。</p><p class="ql-block">4、坪石这条古驿道,曾经是笆篱三堡经坪石,到梅花的通天大道。这条古驿道从黄沙堡、笆篱堡、栗源堡(统称笆篱三堡),经百家洞到七姑滩,从辽水河(也就是成家岸渡口)过河经成家岸两个凉亭(其中桥洞、亭子基脚遗址还在),再经长基岭亭子到塘口望风台,从塘口上渡、下渡过河经肖家湾再到老坪石。可惜这两个亭子只剩下残垣断壁。</p><p class="ql-block">5、以上叙述经许多老人证实均为事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