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特稿》:生命的赞歌

张崇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生命的赞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8年前唐山大地震中的救人故事</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张崇发</p><p class="ql-block"> 我是当年战斗在唐山地震第一线的一名解放军老兵。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第五天(8月1日),北京军区宣传部派我到唐山。当时,我的身份是北京部队抗震救灾指挥部《抗震前线》报的记者。我冒着酷暑,采访了许多救灾抢险的英雄,写了一些公开的和内部的报道。其中,通讯《红色电波通北京》发表在人民日报8月17日一版头条,占了大半个版,写的是报务员吴东亮临危不惧,冒着生命危险拍发电报的英雄事迹。</p> <p class="ql-block">吴东亮在发电报(摄于1976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救灾部队从废墟中扒挖埋压在地下的活人,使他们获得新生的报道,都刊登在抗震救灾《简报》上,只供领导机关阅读,广大读者无法看到。</p><p class="ql-block"> 据当时统计,8月1日,各部队扒出活人12名;8月2日又扒出8名,其中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8月3日又扒出一名10岁的儿童;8月4日扒出了一名被埋了八天七夜(180小时08分)的青年工人;8月9日,奇迹再次出现:被埋压13天的一名46岁的妇女,又被抢救出来。</p><p class="ql-block"> 为了争分夺秒扒活人,各部队指战员发扬白求恩“两个极端”的革命精神,每天派出许多“潜听小组”,在夜深人静时四处出动,大声呼喊,敲打砖木,侧耳细听,寻找活人被埋压的位置。扒挖中,常常有师、团干部亲临现场指挥,有的还亲自下手干;只要找到线索,指战员立即投入战斗,轮番倒替,连续作战,不顾强烈余震,一心一意救人,情景十分感人。</p><p class="ql-block"> 当年那些不让公开报道的救人故事,一直珍藏在我48年前的采访本、手稿及上报领导审阅的打印件中,有的刊登在《抗震救灾简报》上。现在,我从自己珍贵的“唐山大地震藏品”中,挑选出4篇扒救活人的报道(标题重新制作),再现毛泽东思想哺育的人民军队的光辉风采,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建军节97周年。此稿,《人民政协报》春秋周刊前几年曾整版发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八月二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两个鲜活的生命,从地震废墟中被扒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 8月2日,上午11时40分北京军区38军114师坦克团6连的指战员,正在商业服务楼扒挖死尸,突然有人听到脚下有微弱的呼救声。</p><p class="ql-block"> 呼声就是命令!</p><p class="ql-block"> “同志们,赶快从这里扒!”</p><p class="ql-block"> 只听6连连长孟学政一声大喊,同志立即集中到有呼救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六层大楼倒塌后堆积着3米多厚的砖、木和水泥预制板。人究竟在什么位置,一时难以判断。</p><p class="ql-block"> 连长孟学政、副指导员邱拴章就发动大家,先搬动水泥预制板,并确定一人监听地下的呼救声。指战员们苦干了两个小时,挖出一个两米半深的大坑,并发现了被一块水泥预制板斜压着的铁架床的栏杆。</p><p class="ql-block"> 经过呼喊,很快判断出活人的大约位置。</p><p class="ql-block"> 此时,孟学政、邱拴章边组织指挥,边亲自动手扒。看到地下活着的人的身子后,大家都自动扔掉工具,坚持用手扒。</p><p class="ql-block"> 翻滚的烟尘使人难以睁开双眼,熏人的死尸臭味,呛得大家头昏脑胀,但没有一个人愿意被别人换下去,人人都硬是挺着干。</p><p class="ql-block"> 下午2时40分,大家终于扒出了一个埋压110多小时的64岁的老人孙尚卿。这位黑龙江省布拉特旗供销社的职工,被指战员们一扒出,就喊“毛主席万岁!”,并告诉指战员:“我房间隔壁还有活人。”</p><p class="ql-block"> 听到这个讯,4连指战员立即奔来接替6连,继续扒挖。</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突击,于下午4时半扒出第二个活人。此人是空军工程学院训练部翻译田义群。</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战斗中,坦克团副团长段福堂表现最突出。他站在最前头,坚持用双手扒挖,扒出铁架床后,他撕开被压的褥子,撬开床板,看到了被埋人员的双腿。他欣喜万分,正想伸手去拉,却被床上的木档挡住了。段福堂让战士们递过一把锯,不一会儿就锯断了木档,把手伸了进去。</p><p class="ql-block"> 这两位阶级兄弟扒出后,守在旁边的担架和卫生车,立即将他们接走。</p><p class="ql-block"> 看着远去的卫生车,全体指战员和围观的群众都激动万分,许多人流出了眼泪。一位青年工人说:“真没想到解放军能从埋得这么深压得这么厚的水泥板底下,挖出两个活人。解放军真是我们最亲的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八月三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又一个最年轻的生命被救了出来</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8月3日清晨,唐山煤矿医学院的职工子弟、小朋友崔力,在院内突然听到家属宿舍西四排二号倒塌的水泥预制板下有微弱的叫声,仔细一听,象是小朋友白海明的声音,便飞快告诉了白海明的父亲白景儒。</p><p class="ql-block"> 这位妻子和小女儿被压死,大儿子找不到(二儿子被压,八小时后被空军扒出脱险)的内科医生白景儒,听到此讯,半信半疑。因为他和他的哥哥白景恩,为了找大儿子白海明,已经整整扒了4天了,可是什么也没有扒到,只闻到死尸的臭气一天比一天浓,心想:一定死在里面发臭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他怀着一线希望,对着倒塌的楼房先呼喊了一句:“明明!明明!”</p><p class="ql-block"> “爸爸!爸爸!”水泥预制板下、砖头堆里立即发出了回声。</p><p class="ql-block"> “明明还活着!”白景儒喜出望外,马上去找亲人解放军帮助扒挖。</p><p class="ql-block"> 当时正是清晨5点多,部队刚刚起床。听到这个喜讯,北京军区66军197师589团一连一排的同志们火速奔赴现场。</p><p class="ql-block"> 一场动人心弦的战斗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营教导员郭来和排长易图段担任现场指挥。</p><p class="ql-block"> 郭来同志的母亲和两个孩子,就是被营房内的指战员扒出来的。现在,由他来指挥部队扒阶级兄弟,心情特别激动。他想,时间就是生命,一定要果断、沉着,保证活人活着出来!</p><p class="ql-block"> 他首先下达了第一个命令:“党团骨干,正副班长先上!”</p><p class="ql-block"> 话音刚落,一班长管家齐、一班副罗延杰、三班长石东海、二班长张笃才、二班副唐夫生、副班长刘东,共青团员金国强等人立即扑上去,铲土搬砖,撬砸沉重的水泥预制板。</p><p class="ql-block"> 干得正起劲的时候,一块预制板突然倾斜下来。副班长刘东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用肩膀死死顶住。洞外的同志也眼尖手快,迅速拿来一根铁柱子,把预制板支起来。刘东怕支不稳,紧紧抱着柱子不放。</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左上方有40多块砖砌在一起、近200多斤重的一个砖垛子又松动了,慢慢下坠,严重威胁着下面人员的安全。金国强一看情势不妙,“嗖”地一跃身,用背部驮住了砖垛子。</p><p class="ql-block"> 紧张的战斗,大量地消耗着同志们的体力。20多分后,教导员郭来看着同志们的速度有点减慢,立即意识到:抢救速度的快慢,决定着被埋人员生命的长短。便再次下达命令:“你们上,我们下!”说着,他就第一个趴到已经挖得很深的洞子里。他侧耳听听里面的声音,比刚才大多了,知道砖土堆积层不厚了,便要求大家:“从现在开始,一律用手扒!”</p><p class="ql-block"> 在他的带动下,战士们一把一把地抠,一撮一撮地捧。不一会,大家就把砖土堆积层挖透了,露出拳头大一个小洞。</p><p class="ql-block"> 这时,一阵风吹,飞扬的尘土砂灰齐向小洞中卷去。郭来怕卷进大量尘土,把白海明呛坏,便急中生智,捡来一片硬纸板挡住小洞,并呼喊其他同志:“找水来,快把这里的土泼湿!”</p><p class="ql-block"> 泼水时,水花溅到洞内。憋闷了七天,干渴难忍的小海明感觉到身上有水,马上喊:“叔叔多泼,叔叔多泼!”</p><p class="ql-block"> 泥土上有了水,战士们用手更好挖了。空气清新了,小海明的情绪越来越活跃。</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洞口扩大了,教导员郭来立即把手伸进洞去,先摸到小海明的屁股,又摸到他的双腿。此时,郭教导员就问:“你的腿能动吗?”小海明马上动了动。看到这情景,郭来第三次下达命令:“找医生,准备药品!”</p><p class="ql-block"> 6时35分,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被埋压147小时的儿童白海明被救出。</p><p class="ql-block"> 此时,团领导也赶到了现场。为了确保孩子的生命安全,团长当即指示:“抬人动作要慢,要先让他适应一下外界的空气。医生要精心护理治疗,千万不能马虎!”</p><p class="ql-block"> 团卫生队的医生和煤矿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研究后,共同决定:就地抢救,尽量避免颠动。</p><p class="ql-block"> 于是,离倒塌楼房只有六、七米远的住人帐篷,就成了小海明的急救病房。</p><p class="ql-block"> 经过输液、输氧、喂葡萄糖水,小海明精神越来越好,连声说:“谢谢解放军叔叔!”</p><p class="ql-block"> 白海明得救后,他的父亲白景儒激动万分,逢人就讲:“我要报名参加医疗队,抢救阶级兄弟,报答亲人解放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八月四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工人王树斌被埋8 天7夜,生命仍很活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 8月4日下午,4时50分,北京军区坦克一师装甲步兵团九连一排的同志们,在辽河油田两台吊车的密切配合下,在兄弟连队的支援下,成功地从倒塌严重的开滦医院扒出一名被埋压了8天7夜(181小时08分)的青年工人王树斌。</p><p class="ql-block"> 王树斌是唐山铝矾土矿的工人,7月27日夜12时许,因患急性痢疾而入开滦医院,4小时后,发生强烈地震被埋。据王树斌讲,震后,与他同病房的10多个人,大部分当即压死,有3人因未压到致命处,仍活着;其他2人不能动,唯他可以活动。在被埋的前3天,他们3人在一起亲切交谈,互相鼓励。有一名工程师几次鼓励王树斌说:“你没有伤,又年轻,一定要活下去,要争取出去。”“我们几个人眼下虽没压死,但时间长了出不去,就会饿死。你要想办法找点吃的。”</p><p class="ql-block"> 在难友的鼓励下,王树斌决心要活着出去。他利用自己能活动的有利条件,稍有力气,就在高仅一米的房间空隙中爬动,寻找食物。</p><p class="ql-block"> 一天,他摸来摸去,从地上摸到4个桃子。这是他妈妈送他入院时带来的。他分给活着的人。3天后,其他2个人因伤势过重,先后死去。那位工程师临终前嘱咐王树斌说:“我不行了,我要和你永别了。你如果能出去,请帮我办一件事,把我这块欧米茄手表转给我爱人。咱们在一起生活了这么几天,我没有别的东西送给你作留念,我还有一盒中华烟,就送你吧!”</p><p class="ql-block"> 从此,地下就剩下王树斌一个活人了。</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感到渴得要命,也十分想吃东西。他知道,要活着出去,必须有一定体力,便继续寻找食物。</p><p class="ql-block"> 一天,他又从床下摸到一个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他不知道,就先用牙把瓶盖咬开,然后用舌头舔了舔,感到是甜的,就喝了几口。他发现这是一瓶葡萄糖水,便有意识地省着喝,扒出地面时,还剩了少半瓶。</p><p class="ql-block"> 不久,他经常听到搬砖撬石的声音,以后又听到了宣传车广播中央慰问电的声音。</p><p class="ql-block">“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的话极大地鼓舞着王树斌。他想:一定是毛主席派解放军来救我们了。我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活着出去建设新唐山!</p><p class="ql-block"> 在中央慰问电的鼓舞下,王树斌鼓足全身气力再次爬动,寻找能吃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他把手伸到床上,一把摸到一个枕头。他想:枕芯里不是谷糠就是稻壳,也有一些养分,便撕开一个口子,抓了一点放到嘴里。使劲一嚼,又扎嘴又干燥,实在难咽下去。但是,为了活着出去,他硬是嚼啊嚼,几天之内吃了枕芯中大约四分之一的充填物。</p><p class="ql-block"> 在被埋压的日子里,地下黑洞洞的,王树斌根本分不出白天黑夜,就靠听声音判断。一听到上面有汽车跑,喇叭叫,他便知道是白天;一听上面安静了,他便知道是夜间。根据这种判断,一到白天他就寻找机会向外面呼喊。开始时,虽然上面有砸、抬水泥预制板的声响,也有说话声,但由于积压物太厚(三、四十米),他呼喊过许多次,都未能被外面的人听到。</p><p class="ql-block"> 8月4日9时左右,装甲步兵团九连一排的同志们,正在开滦医院病房楼上扒挖药库,战士李震虎突然听到下面有人呼救。在代理排长宋有来的带领下,经过七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从五楼一直挖到一楼,终于扒出了王树斌。</p><p class="ql-block"> 扒挖中,王树斌与地面人员密切配合。地面人员喊话,要他退到安全一点的地方,他就往后爬退;要他不要过多地呼喊,他就静静地呆着。</p><p class="ql-block"> 扒的过程中,他听到一个战士要钻进洞里看他所处的位置,便几次呼喊:“有危险,解放军不要进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八月九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出现生命的奇迹,卢桂兰被埋压13天仍然活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 8月8日,北京军区38军114师341团四连在唐山商业医院扒挖伤员。医院向他们反映:内科一楼的三个小病房里可能有活人。 </p><p class="ql-block"> 得知这个消息后,四连指战员立即组织力量抢救。在基建工程兵61大队两台吊车的配合下,他们对该楼西侧展开了重点突击,干部战士顶着烈日冒着余震,扒开了50多块水泥板,清走了近50立方废墟。到9日下午6 时25分,四连同志从倾倒的水泥板缝隙里,终于望见了一楼下面的病床。</p><p class="ql-block"> 这时,战士杨树海爬在水泥板缝隙上,向里面大喊:“有人没有?”连呼两声之后,里面传出了一位妇女微弱的呼救声。</p><p class="ql-block"> 一听说有活人压在下面,四连80多名战士全部集中过来,突击抢挖,并迅速向上级和商业医院反映了情况。很快,军、师、团各级领导纷纷赶来,亲自指挥这场战斗,北京军区某师医院的救护车和上海医疗队,闻迅火速赶到,在现场准备急救。</p><p class="ql-block"> 四连连长张可钦奋勇当先,领着战士突击清除压在病床上的五块水泥板。他们担心使用工具会碰落碎石,砸伤亲人,都用手扒水泥碎块和碎砖。他们担心用吊车吊水泥板,会使之断裂,挤伤亲人,就组织人员用肩扛。一吨多重的水泥板,12名战士鼓足力气,扛走了三块。</p><p class="ql-block"> 病床仍被压在两层水泥板下,两旁堆的碎石也愈积愈多。他们想:如果继续在上面扛水泥板,会引起砖石下落,扬起尘土,威胁亲人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经研究,四连决定扒开病房西侧的断墙,平行打一条通道。班长李伟和战士杨树海、李宝堂、董长林主动承担了这个任务。他们用手往下扒墙皮白灰,抠灌结沙浆,掏水泥裂缝。很快掏开了一个七、八十公分深的小洞。</p><p class="ql-block"> 张连长从小洞往里看,看见一位妇女被挤压在床下,曲着腿,里面只有一米多长的空间,人基本上不能活动。</p><p class="ql-block"> 这时,这位妇女从洞中伸出手来,张连长拉着她的手,亲切地说:“毛主席派我们救你来了!”妇女激动地说:“我知道毛主席一定会派人来救我。毛主席万岁!”</p><p class="ql-block"> 遇难妇女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更加鼓舞了四连同志的斗志。班长李伟等人钻在洞内,不顾手指疼痛,越扒越快,越扒越猛,仅十多分钟,就把这个小洞扩大到50多公分宽。</p><p class="ql-block"> 他们怕这位妇女被灰尘呛着,又递进去两个口罩,让她捂住嘴和眼。</p><p class="ql-block"> 从洞口往外抢救亲人时,为了不使她碰伤和擦伤,四连同志侧身爬在洞外,摘下军帽当工具,把堆在她周围的碎砖石,捧到帽子里,然后一一传递出去。</p><p class="ql-block"> 洞口稍大一点时,副指导员张光喜钻进洞内,把一条床单垫在妇女的身下。</p><p class="ql-block"> 经过50多分钟的紧张战斗,四连同志安全地把这位妇女拖出了洞口。</p><p class="ql-block"> 此时是9 日下午7 点20分。至此,这位妇女在废墟中被埋压了303小时38分。</p><p class="ql-block"> 在现场,医护人员采取了紧急救护措施。五分钟后,这位妇女就被送进了114师医院。师医院成立了由副院长王天选、所长杨继铮等七人组成的抢救小组。</p><p class="ql-block"> 刚救出时,这位妇女血压高压56,低压没有。到师医院后,由于环境变化、本人激动、路上摇晃,血压已量不出来,处于休克状态。</p><p class="ql-block"> 在上海和沈阳军区医疗队的帮助下,经七人小组全力抢救,两个小时后,伤员的血压回升到85以上;12小时后,病情开始稳定,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化;24小时后,血压和呼吸都恢复正常。</p><p class="ql-block"> 这位妇女患有慢性气管炎,由于埋在地下时间太长,加上寒冷潮湿,气管炎发作得很厉害。左胯骨被压骨折。两天后,在抢救小组的经心护理下,这位妇女完全脱离危险,神智清楚,谈笑自然。</p><p class="ql-block"> 据她介绍,她的名字叫卢桂兰,46岁,家住唐山市南兴街25号,是个临时工。她的丈夫叫杨庆顺,63岁,在宋谢庄澡堂里当理发员,地震前因脑溢血住进商业医院,已被砸死。地震时,卢桂兰正在医院给丈夫陪床。同来陪床的还有杨庆顺单位派来的一个同志,也被砸死。</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被埋压的卢桂兰能活13天,当时所有的人都很关注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据卢桂兰说,她被埋压后,一直没有吃什么东西,只喝了自己的两次尿。</p><p class="ql-block"> 据现场抢救的同志反映,卢桂兰被挤压在里面,基本不能活动,不可能找到什么吃的东西,里面也没有留下吃东西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据部队团领导和师医院的同志们分析,卢桂兰在地下存活13天,一是她有坚强的毅力,坚信有人来救她。她说:“过去海城地震时,就有解放军救人的事。”她还说:“我心宽,着急顶啥用,坚持一天就是一天胜利。”</p><p class="ql-block"> 二是卢桂兰被埋压的地方,与外界的空气没有隔绝。</p><p class="ql-block"> 三是卢桂兰被挤压着,一点不能活动,能量消耗小。</p><p class="ql-block"> 四是卢桂兰身体壮实。了解她的街道居民反映,卢桂兰地震前身体很强壮。卢桂兰说:“过去我中午从不睡觉,这一次睡足了。”</p><p class="ql-block"> 卢桂兰在断水断食的情况下坚持了13天,这从纯生理上是难以想象和解释的。她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民政协报》整版发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评论精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48年前的场景历历在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今天没有起床,一睁开眼就看了你写的48年前的抗震救灾的战地实况记录《红色电波通北京》《生命的赞歌》,以及当年报刊上发表的文章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你不愧是北京军区的新闻记者!虽然是48年前的人和事,你记录和保存的这么好,这么细,这么全。今天读来,仍有身在现场的感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唐山大地震,真是一场从未见过的人间大灾难,其惨烈程度令人泪下,更使人感动的是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们的奋勇抢险的劲头和不怕死、不怕累、不怕险、不怕难的可贵精神!受伤的人被救出来后,他(她)们首先喊出的是毛主席万岁,是他老人家派解放军来救唐山人民的!这份对领袖的感激之情,是由衷的表露!难怪毛主席离开人民已近50年了,人民还念念不忘,冒雨冒风寒,前往他的家乡去悼念他。他真是人民的大救星,一点都不夸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长期的和平环境,没有战乱,没有饥荒,没有流离失所,没有背井离乡,多么好呀!再看看世界上有战乱国家和地区的老百姓们,他们多么苦难呐!知足吧!老年人好好养老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刘英来(山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含着眼泪看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一含着眼泪看完《生命的赞歌》。为您的付出感到欣慰。正是您笔下生花,内参也好,公开的刊物也罢,记录下了48年前唐山大地震感人肺腑抗震救灾的事迹,如今读起来仍然是那么的鲜活亲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向您学习致敬![玫瑰][玫瑰][玫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王拥军(195师老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震撼了我的灵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今日凌晨,一字一句看完《生命的赞歌——48年前唐山大地震中的救人故事》,真是太感动我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近半个世纪前,人民解放军用生命抢救人民的动人故事,震撼了我的灵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你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一幕幕感人的故事,这是何等珍贵、何等真实的历史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为你点赞!点赞!!点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再次惊叹你的笔力,你的文才,你对当年釆访资料的收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王智(山西) 2024·7·30</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动人心弦 激荡人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崇发崇发,崇尚而发,历史現实紧密结合,张扬正能量,心向共产党,思维活跃,笔耕不辍,令人佩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对战友英雄的怀念,对唐山大地震中的救人,动人心弦,难忘的回忆激荡人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朱炳初(北京)</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撰文:张崇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书法:子 初(陈 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照片:张崇发、网 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制作:张崇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