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行程的第三至第五天住宿在莱比锡,德国东中部地区的第二大城市,历史上以货物交易和国际图书博览会而著称。从酒店房间鸟瞰市中心,西南方向的高塔是新市政厅大楼,可以登顶参观,靠前的塔楼是著名的托马斯教堂,音乐家巴赫生前工作的地方和他的墓葬地。</p> <p class="ql-block">东南方向的现代建筑是莱比锡的新地标,楼顶上镶嵌着德国中部地区广播电视台的标志。在它前面与其重叠的是著名的尼古拉教堂,1989年秋爆发的周一和平请愿游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最终导致了柏林墙的垮掉和德国的统一。照片最左边的凸出于地平线的是位于东南郊的欧洲列国大战(1813年10月)的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从酒店出发,越过火车站前的大街,就来到莱比锡市中心的步行街。首先跃入眼帘的是这幅大面积的涂鸦,各地火车站附近的一种特色。涂鸦有明确的主题,了解德国历史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那将众生隔开的柏林墙和持枪开火的哨兵。</p> <p class="ql-block">周日上午的街道上行人不多,街道宽阔、整洁,铺上大街的餐桌等待着下一个就餐高峰,显见商业消费的兴旺,很有大都市的风范。</p> <p class="ql-block">尼古拉教堂和它周围的街景。教堂内部没能参观,基督教堂有一定的开门时间,凑巧我们没有碰上。门口预告着一周的和平祈祷时间安排,和平祈祷是东德地区基督教会的一个传统,它是教区信众的一个自发活动,社会团体参与其中。和平祈祷比较关注时事和民众的社会诉求,当年导致柏林墙垮掉和两德统一的抗议游行就是源自这里的和平祈祷。这次一路上见到多处和平祈祷通告,主题或许是眼下欧洲的战事和通货膨胀下的疾苦?</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图斯广场,广场周围还有东德时期留下的建筑,音乐厅,歌剧院。背景建筑是歌剧院,1960年的产物,没有特殊风格,两德统一后被保存下来,难得。</p> <p class="ql-block">作为莱比锡城市的一个特色,歌剧院的功能由歌剧、芭蕾舞蹈和音乐剧三部分构成,同时不设自己的乐队,乐队来自广场对面的莱比锡音乐厅的交响乐团。</p> <p class="ql-block">音乐厅,两德统一前的1981落成。这天是周日,有儿童专场,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在排队入场。</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图斯广场边上的一座醒目的新建筑,莱比锡大学的礼堂和学校教堂,建筑风格和色彩都非常新派,教堂式样的建筑外型是为了纪念原址在此、在东德时期被炸毁的保尔使徒教堂。</p> <p class="ql-block">来到莱比锡,游客都会慕名前来参观一个啤酒馆: Auerbachs Keller,学生时代的歌德是这儿的常客。这家有近五百年历史的酒馆建在地窖里面,地窖的穹顶呈现哥特式建筑风格。在歌德的巨著“浮士德”里面,Auerbachs Keller 酒馆的场景经常出现。</p> <p class="ql-block">酒馆的入口在这个购物广场里面,游人们竞相拍照留念对象的是二组雕塑,它们矗立在酒馆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雕塑的主题出自“浮士德”:受魔鬼美菲斯托诱惑的学者浮士德</p> <p class="ql-block">和被魔鬼迷惑住的的狂饮狂欢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可惜那天中午不营业,我们没有进酒馆参观。据称,那里也是德菜美食家的仰慕之地。我们来到附近的歌德塑像前瞻仰。</p> <p class="ql-block">市中心有近二十处这样的的购物走廊,折射出当年商贸繁荣的光景。它们起建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伴随着莱比锡商贸会展业地位的提升,在市中心蔓延开来。</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大楼旁的雕塑,围着几个特感兴趣的游客,构成一幅饶有趣味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德时期艺术家Wolfgang Mattheuer 1984年的作品,一个由极具夸张的四肢构成、大踏步往前冲的人物,右手高举似法西斯军礼,左手握拳似革命宣誓,与之形成突兀对比的是:空缺的头颅位子和缩进躯体的脑袋。作者赋予这个作品的名称是“世纪的脚步”(Jahrhundertschritt),表达着一份对德国国家、民族、德国人在二十世纪历程的反思?这一作品被多次浇铸,有铁铸和铜铸的,在德国许多地方可以见到。主流媒体和文献把这一反思定位于希特勒法西斯政权和东德政权。</p> <p class="ql-block">莱比锡老市政厅大楼的背面</p> <p class="ql-block">老市政厅大楼的正面,在历年加建和扩建之后成型于十六世纪中叶,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典型的非宗教结构、实用性建筑。今天的老市政厅的风貌归功于当年的市长和大商人Lotter,在市历史展览中有他浓重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当天广场上举办葡萄酒品尝展销活动,搭满了篷帐,“有碍观瞻”。我们参观了市政厅大楼里的莱比锡城市历史展,对这座以贸易和图书展览为主业的城市和市民文化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莱比锡的另一位历史文化名人是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生活在十七至十八世纪,擅长作曲、演奏,是教会乐师和托马斯教堂合唱团的领班。他谱写的管风琴曲子是现在教堂音乐会的保留曲目。</p> <p class="ql-block">托马斯教堂内景</p> <p class="ql-block">教堂里巴赫的墓</p> <p class="ql-block">我们没有刻意计划,在走到这个建筑物跟前,才确认出它的身份:莱比锡新市政厅,1902年建成,一个仿古建筑,据说里面室内装潢讲究,彰显城市的富有。此时联想到汉堡的市政厅,当时参观时被华丽考究的内装饰所震撼。</p> <p class="ql-block">与莱比锡相距四十多公里的另一个大城市哈勒(沙勒河畔)与莱比锡构成了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都市圈。乘坐城际火车我们慕名前往游览了市中心的集市广场。集市广场教堂有四座塔楼,而且风格不一致,堪称一奇。通常教堂建筑有一个或者二个塔楼。</p> <p class="ql-block">这座教堂俗称集市教堂,正式名称为“我们亲爱的妇人们”,以称颂圣母玛利亚和圣女。十六世纪之前,这里有二座直向并列的天主教堂,一座为市井人士服务,一座为商贾人士服务。当年的红衣主教兼地方长官有意建造一座符合他地位的大教堂,同时也有利于抵御教会造反派新教的影响,在1529年与地方政府共同决定,拆除二个教堂的中堂,保留各自的塔楼,新建一个中堂。1554年教堂建造完工,此时,新教的势力范围已经扩大到哈勒,红衣主教早已退出原有的领地,马丁路德曾经数次来到这个教堂布道。</p> <p class="ql-block">其实,广场上的塔楼有五座,构成了哈勒的标志。第五座塔楼俗称“红楼”,据“考证”名称来自于当年的建筑师的姓的谐音。或许是不够富有历史意义吧,更多的“考证”倾向于后来在塔楼下经常演绎的凌辱囚犯、处以极刑的流血事件。塔楼下的罗兰塑像算是个佐证。手握长剑的罗兰塑像是中世纪以后集市广场上的标配,象征市民贸易自由和司法权力。</p><p class="ql-block">塔楼的最初功能是为教堂敲钟报时,建于1506年。这种独立于教堂的钟楼建筑在意大利很流行。</p> <p class="ql-block">在集市广场上看到的是教堂东门的罗曼尼式塔楼,这里是教堂西门的哥特式塔楼之下的景观,四座塔楼都已经有五百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教堂旁边的台阶和艺术性绘画,这种形式各地盛行,给呆板的台阶增添色彩和活力。</p> <p class="ql-block">教堂西大门前喷泉造型,竟然是“双龙戏珠”,寓意不明。</p><p class="ql-block">回家后查了下,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作品,龙是德国古代传说中守护宝藏者,在这里守护教堂,还是喷泉,二者皆可吧。</p> <p class="ql-block">在鳞次栉比的老房子和蜿蜒曲折的巷子里穿行,一路感慨两德统一以来的古建筑保护和重新焕发出来的城市历史容貌。</p><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老城区街边的普通民居楼房,遗憾的是街上见不着人,商铺稀少,连卖饮料的杂货店都少见,光彩夺目的墙面更衬托着萧条。</p> <p class="ql-block">兜了一圈,带着微微的审美疲劳回到集市广场,找个冷饮店的位子休息,观察来来往往的行人,个中滋味,自己晓得。</p> <p class="ql-block">广场边上的音乐家亨德尔塑像,他1685年在哈勒出生,接受音乐训练,18岁不到就成为哈勒大教堂的管风琴师。之后他离开故乡,成名于汉堡、伦敦,是世界瞩目的巴洛克风格音乐作曲家。</p> <p class="ql-block">哈勒匆匆一过,然后坐火车赶去这个景点:莱比锡大战纪念地,它位于莱比锡东南郊外。</p> <p class="ql-block">下了公交车,步行约十分钟就能够远远地看到这个庞大的建筑。它建于莱比锡大战百年祭日1913年,91米高。一年以后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不是潜伏在貌似雄伟和战胜者自豪后面的精神,推动了欧洲土地上的世界大战?刚刚过去的2022年七国首脑会议真应该选在这里召开,从这个庞然大物那里,人们肯定可以获得警示和警世的感应。</p> <p class="ql-block">1813年10月13至16日发生在莱比锡的三天大战,主要参战方有萨克森王国、普鲁士王国、俄罗斯帝国、瑞典王国、奥地利帝国和受英国支持的一个北德王国,它们组成的联军对抗由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及其盟军。战争第一天双方各投入二十万左右的士兵,三天里法军死伤七万二千,联军死伤五万四千。</p> <p class="ql-block">莱比锡大战的结果是,普鲁士军队把拿破仑军队赶出了莱茵河地区,作为解放者普鲁士确立了在全德的领导地位。</p> <p class="ql-block">普鲁士的铁血政策,普鲁士的军工,成为国家间竞争的制胜法宝。这一血脉似乎在当今世界一再延续,再次膨胀。</p> <p class="ql-block">1914-1918年间,昔日的敌国和友邦再次洗牌,为了新的利益组合而相争、残杀,发起世界大战。在德国各地,有大大小小的一战阵亡将士纪念碑。</p><p class="ql-block">非常值得玩味的是,这个纪念碑的德文名称是“莱比锡各族人民大战纪念碑”(Völkerschlacht)。各族人民大战?明明是各王国为自己的利益相争而战,百姓生命惨遭涂炭!</p> <p class="ql-block">我们放弃了进到纪念碑里面参观,登上台阶,眺望地平线上的莱比锡城。愿岁月静好,和平永驻。</p> <p class="ql-block">从东南郊外坐车来到莱比锡的西南角,一片欠发展的地带。网上介绍,这里是莱比锡的西部,有衰败的厂房,创业者在这里起步;有河汊分布,昔日肮脏的河道正得以治理;各类社会人士在此居住,营造着一份多文化并存的氛围。</p><p class="ql-block">我们找到了这个昔日的棉纺厂,大门口有当年工厂面貌的介绍,让我们联想到上海的纺织厂及其改革开放后的遭遇。</p> <p class="ql-block">有一些车间门口挂上了公司的铭牌,大部分还是荒废着。</p> <p class="ql-block">时钟停滞,似乎要把周围的一切原模原样、原汁原味地呈现给今天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当地人很自豪地宣称:我们这里有一丝西柏林Kreuzberg的放荡不羁,大概指的是满街的涂鸦吧。当晚在涂鸦街区晚餐,然后返回市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