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故事话今昔

年之卉

<p class="ql-block">  知了,学名金蝉,盛产期大都在每年的7、8月份。按照知了的特性,一般是每晚19点开始出土,然后爬上树,开始它的蜕变和生命延续。小的时候,听老人讲,金蝉皮吃了对眼睛好。对知了只知道能吃,但是否营养如何,也不大讲究。尤其是童年的六、七十年代,农村比较穷,捉了知了用很少的一点油煎一煎就吃,也没有更多对口味的追求。回忆起孩提时的夏天,捉知了是孩子们的一大乐事,每到晚上成群结队的往村边河旁的树林里奔去,那时家里有手电筒的也很少,有的拿着煤矿用电石灯(嘎斯灯),也有的点着蜡烛到处扑摸,当时由于农村不重视绿化,成片的树林很少,因此知了也不是很多,一晚上跑的地方很多,路途也不近,但收获廖廖,尽管捉到几个,但心里的那种满足感非常惬意,满满的快乐之情溢于言表。那时除了晚上摸知了猴,白天中午时段就去粘知了。那时没有专用的黏胶,就拿麦子用嘴嚼一嚼,然后用清水冲一下,这时发粘的黏胶就做成了,为了防止干硬,还用丝瓜叶或者其它较大的瓜叶包裹起来,再找来家里的长木棍,把前面的顶部用竹扫把上的枝条加固结实,就开始去粘知了了。每当中午,顶着烈日循着知了的叫声,四处寻找知了的踪迹,当发现树上的知了时,由于木棍很重,举的时间一长,就不听使唤,也快接近知了的翅子时,由于操作不善木棍碰到了树枝,警觉的知了嗤的一声飞走了,忙碌一个中午,粘不到几个知了,但粘知了的那种专注劲十足,虽然热的满头大汗也浑然不觉,有时候,在太阳底下光着膀子,一站就是二、三个钟头,时间长了膀子都晒的起了皮,一出汗滋滋的疼,尽管这样也打消不了粘知了的热情。时光荏苒,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孩提时的童年已成为故事,但年老的我仍然对知了有着一种特殊的喜好。每到夏季,当听到知了的鸣鸣叫声,就好像把我带入了童年的时光。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绿树成荫,树林成片,也给知了的生长繁衍,提供了生生不息的条件。知了多了,而捉知了的人也越来越多,盛夏夜晚,正是知了出土的季节,人们晚饭后散步乘凉之际,开始扑捉知了猴,每到夏季的夜晚,从远处就能看到树林里那闪烁的灯光,现在照明的工具也非常多,也可以说应有尽有,大大方便了喜爱扑捉知了猴的人们。到了白天,有的又开始粘知了,现在的工具也很先进,伸缩的轻便杆子,黏胶也有专门的用品,非常方便实用,当看到他们忙活的身影时,我观看的脚步走着走着,情不自禁的停了下来,驻足观看,既是欣赏又时对童年的回味。</p><p class="ql-block"> 古人有诗曰:“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现在对知了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剧有关资料介绍,知了其营养价值较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可补充能量,增强体质。同时知了含丰富的多种氨基酸,提高肌体免疫力,知了中的脂肪酸是不饱和酸,可以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血液中的含量,能使胆固醇酯化,可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从医学上来讲,知了壳还具有息风止痉,疏风散热,止痛止痒,补充营养等功效。现在对知了的吃法也很讲究,既讲营养,又讲口味,也有过去的油煎改为油炸,更多的烹饪做法,改变了过去的单一技巧,越来越赢得大家的喜爱,并且成为餐馆饭店的夏季一道美食佳肴。剧有关媒体报道:现在有的地方人们把扑捉知了,当成了创收的一种行当,每到夏季大人小孩夜晚都纷纷前往树林,开始扑捉活动,有的一晚上捉几百个,况且,现在市场上一个知了的价格也在1元多钱,价格不菲。到了餐馆饭店那附加值更高了。</p><p class="ql-block"> 知了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向来被视为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赋予蝉更多的含义。如以一蝉佩戴腰间,谐音“腰(蝉)缠万贯”,以一蝉伏卧在树叶上,定名为“金枝(知了的谐音)玉叶”,也有人将佩挂在胸前的玉蝉取名为“一鸣惊人”(取蝉的鸣叫声)。</p><p class="ql-block"> 今非昔比,同样是知了,无论从扑捉的工具和扑捉的目的都有了质的变化。以蝉的寓意,吉祥福报的心里追求,使人们对蝉有着更深的理解,也充分体现出社会的巨大变化,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精神生活的时代追求和满满的幸福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