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这话没错,但“夸”的技巧你用对了吗?</p> 可怕的“捧杀” <p class="ql-block">“捧杀”的案例并不少见,有一个高中阶段给孩子花大价钱报补习班的家长发现,孩子的高考成绩并没有如其期望的那样,反而越学越退步,可是孩子考高中之前一直是家庭的骄傲啊!孩子在赞扬的环境中成长,但最后压垮孩子的,也是赞扬。虽然赞美让人舒服,但它仍然是一种评价。它把人捧到极高处之后下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很可怕。</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受到赞美之后,我们常常害怕自己配不上这种赞美,会为此平添不少压力。出于压力,我们会更愿意重复相同的工作:既然我这样做了就是好的,为什么还要冒险去尝试更多的可能呢?很多高分考上高中后的孩子经常有这样的表现。</p><p class="ql-block">甚至,我们干脆什么都不做。“你们都夸我必成大器,但我好像有点力不从心,我怕再继续下去就会露怯,我该如何面对大家失望的眼神?”我们用放弃来回应赞美。</p><p class="ql-block">更严重的情况是,孩子觉察到大人爱的可能并不是“我”,而是“能给大人带来炫耀资本的我”,比我本身,他们更爱成绩。这种感受,往往伴随着家长填鸭式的“进补”,这种督促被孩子认为是大人们为了“自己”的欲望强加在身上的负担,于是坚决“撂挑子”。</p> 思考 <p class="ql-block">既然捧到云端上和踹到泥浆里都不是好的方法,我们如何来掌握这个度呢?不评价的交流模式请了解一下。</p> 学会“不评价的交流” <p class="ql-block">不评价的交流方式只关注具体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进行抽象的判断、定义以及对人的褒贬。</p><p class="ql-block">一个不评价的老师,会这样问学生:“你最近常常不做作业,发生了什么呢?”</p><p class="ql-block">而一个评价性的老师则会说:“你最近怎么老不做作业?”</p><p class="ql-block">前者是在关心一桩事件的发展过程,而后者就只是在训诫。</p><p class="ql-block">后面这种情况下,老师根本不在意理由。他只关心对学生的定性,而这件事他已经做到了,“承认吧!你就是个差学生。”仿佛是这样的潜台词。可以嗅到明显的拒绝气味。如果你是这个孩子,只要低头认罪就好了,什么都不用多说。</p> <p class="ql-block">通过前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则会更接近事件的真相。也许这个学生遇到了一些麻烦,也许他最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或者他在用这种行为传达某种态度,或者还有其它的什么可能。</p><p class="ql-block">当我们采用一种非评价的立场时,就等于为这些信息的流通创造了空间:“说吧,让我看到它,我对你经历的这些事感到好奇。”你无须辩解,只需要单纯地描述你的经验就好,这就是我们此刻关注的。</p> 结论 <p class="ql-block">请学会在不添加自我认知“佐料”的情况下,陪伴孩子成长,让孩子在探索中跟我们分享自己的成就和挫折,这样的陪伴才是“安全感”的源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