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家聊聊这次在故宫拍摄《雨后皇城》

曾湘敏

<b>我发了美篇《雨后皇城》后,因为天气一直放晴,故而没有及时把拍摄体会和大家交流。查天气预报,下周会有几个雨天,我觉得还是应该和大家做个交流。<br> 其实雨后拍摄紫禁城的建筑倒影,并不是我的创新。中行摄友朱韶姗去年就拍摄了雨后故宫的图片(见本人美篇《紫禁城之夏拍摄设想》)。<br> 当时我还觉得她拍摄的时候,倒影的水面不小啊。当我跟她打听时,她说:“曾老师这是跟你学的,水面并不大。拍摄的时候相机尽量贴近水面。”这,我就明白了,并想起我们在颐和园的一次拍摄倒影(见本美篇最后的附图)。<br> 但夏日雨后拍故宫,我毕竟是第一次,况且那天雨到中午又停了。故宫三大殿广场的地面都是砖铺的,会不会连“不大的水面”都没有?在到达拍摄现场前的心情,我在美篇《紫禁城之夏(1)——雨后皇城》中也描述了。<br> 踏进午门,内金水河南侧的地面基本上是干的。感觉在东侧近协和门处有几处小水坑。大的也就长四五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左右,有几个还要小一些。拍摄就从这里开始。如图:</b><br> ↑(1)一是采用广角镜头,力求视野广。这样才能在画面中把午门及其倒影包下。镜头紧贴水面拍摄,这是利用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使小水坑显得增大了。 ▲镜头紧贴水面,又要取景,相机的回放屏能变换角度的就比较方面(像尼康850、索尼相机等)。我的相机没有这个功能,几次都是跪在地上拍摄的。这样来说,拿手机拍摄就相对比较方便。切记,手机的镜头都是偏右上角,无论竖拍还是横拍,一定要将手机的镜头放在贴近水面的一方。<br><br>▼这次还有一个体会,尽量不要用焦距大于标准镜头的长焦。下面这一张,拍摄时就是用了较长焦距的镜头:<br> ↑(2)当时我是想把拍纪念照的几位在画面中突出一些。由于镜头焦距较长,取景的视野就相对小了。拍摄时,镜头又没有完全贴近水面。结果画面中不仅水面小了,水坑后面的砖地占的面积反而大了。 ▼再有一个诀窍。去年到五塔寺采风的摄友都应该有体会。那天不少摄友都在塔前的房基台上泼水,拍摄五塔的倒影(水面也不大,镜头紧贴水面),就是采用了人造水面。<br>我是怕故宫地面都干了,出发时我就带上一个饮料瓶。实际上整个拍摄基本上都是利用雨后的积水,但有几幅我是采用了在地面上泼水拍摄的。<br> ↑(3)拍摄第一个人造水面的地点,首先想到的就是紫禁城南北大通道。没想到到了那里,通道东侧墙跟处有点积水,先就利用现有的水面拍了这一张。其实画面构图也很独特。 ↑(4)这一张就是在通道地面中央处泼水拍成的。这一景点冬日阳光下咱们也拍过,拍倒影却没有过。拍出的视觉效果确实大不相同。 ↑(5)想着三大殿都拍了,后宫总得有一张。好在东西六宫的通道南头都有卫生间,泼地的水源有保障。进入乾清宫广场,确实没有水坑,于是泼水拍了这一张。 ↑(6)这是东六宫通道,当时看着中间有个门,可以形成框式构图,门框中还能看到景山上的亭子。这幅画面效果不错,可惜景山的亭子被一男子挡去了。 ↑(7)从午门拍起,便想着应该有一张御花园的。我在美篇中选用了三张,只是这一张万春亭是泼水后拍摄的。 ▼附上文中提到的两处拍摄倒影的图片 ↑(8)这一张就是2020年8月,在颐和园拍摄的光影小红门的倒影。水面的大小也就是一块地砖,水是从空调的冷却管流出来的。应该说,就是采用了镜头贴近水面拍出的效果。朱韶姗 摄影 ↑(9)这一张就是在五塔寺,采用地面泼水,人造水面拍摄的五塔寺倒影。 <b>好了就介绍到这里。拍摄时,还是用手机比较方便,去的人最好每人带一个空水瓶,有备无患。下周如果赶上我有空,我争取和大家一起去。</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