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太白山记

拾旧庐主

<p class="ql-block">  盛夏七月,我登上了太白山拔仙台,闯入神仙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这天,老友沈君一家,召集院内同事同游太白山,计划一日行程。早晨五点半从西安出发,到上午十一时,我们就登上了小文公庙。按照原定的游览计划,走到小文公庙,就是我们本次旅游的极至了,此后将调头向下出山返家。看过路边的导游图后,我临时决定,要去大爷海登拔仙台。妻不放心我一人独行,执意要陪我同走。考虑到她日常行路状态,又有高海拔景区的观光经历,便默许她随我同行。于是,我们九人分头行动,其他人从小文公庙折返,往山下游玩。我与老妻继续前行,向大爷海进发。</p><p class="ql-block"> 我俩是11:08在小文庙登记入山,到12:30就走到了大文公庙,这两者之间直线距离3公里,虽是乱石堆积,但路况还算平坦起伏不大,按我平日所行速度计算,此段实际路程大约在五公里左右。过了大文庙,迎面就是好汉坡,山陡路窄,一眼看不到顶。好汉坡吓退了一批体弱的登山者,让他们知难而返。好汉们则努力地向上登攀。坡上野花摇曳绿色满眼,少了成堆的石头,多了高山特有的草甸。行人三三两两,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一看就是在校学生,乘暑假来此游玩。我与妻分别背负一包,行走速度明显放缓,走走停停。遇有野花聚集处,便停下脚步放下背包,以花草为前景向四周拍照。借着登山手杖的助力,不多时就登上了好汉坡。山峰一转,就拐到了崖坡,然后一路缓缓斜上。斜路的上下皆是山崖,怪石嶙峋冠木丛生。走过一山又是一山,忽上忽下,一路重复如此。几次反复,便到了一个山石娅口,旁边有个路标,向前指示着大爷海的方向。目光越过山石娅口,远远的一座山上,乱石堆积,山顶隐约可见石砌建筑。人说,那就是拔仙台。</p> <p class="ql-block">  沿着山路几经起伏,大爷海便出现在眼底。东西南三面石坡环围,只有北口下临深崖,状似一座石质官帽椅。椅子的底部,静卧着一潭碧绿湖水,波澜不兴。北侧湖边的开口处,一条钢质管道垂直到山下,隐入无水的山沟。湖岸开口的上方,是几排白色的箱式活动房合围在一处,组成一个临时建筑群,给游客提供食宿。湖的南岸,几组巨石叠加胡乱堆积着,岸边的平地上立一天然石碑,上书“大爷海”,乃书法家欧阳中石手迹。湖西南的靠山处,两间石屋上下错落,泥覆屋顶开满小花。下面那间小屋,里面布置着祭坛,上有香炉,却没看到神像,右侧一块木牌上,写着“十二月母殿”,黑底红字。祭坛的上下左右用花布装饰,下有拜垫,环顾室内无床,看起来不像是有人居住。下山后小谢打来电话,问我在湖边有没有见到那个道长?我说没有看到。小谢说那个道长就住湖边小屋,常年身着棉袍。看来我与道长没有缘分,未能一睹仙颜。小谢是我的同行,但心已皈依,拜在崆峒山法轮寺妙林大和尚座下,与关中道门多有交集,先前也来过大爷海。</p><p class="ql-block"> 湖边的游人不多,一男一女漫不经心,男士低头操作航拍,女土在湖边的大石上变换着造型。石碑处有几个青年学生,围着欧阳中石的字拍照。湖对面有两个小伙子,正忙着搭设帐篷,准备着过夜用品。稀稀拉拉地大爷海四周,男女加起来没超过十人。除了我和老妻之外,也没看到别的中老年人。在湖边,我看到了那个传说中的小鸟,背黑胸褐状若燕子,头顶有白色斑纹,人称其为“净水童子”。在我前边一蹦一跳,从水边一个石上跳到另一块石上,它并不怕我。传说它日夜守护在湖边,湖中一有落叶,它立即飞起衔走,不叫杂物入湖。我没有看到净水童子衔叶的场面,不过湖水确实明清如镜,纤尘不染。净水童子学名叫着“白顶溪鸲”,以捕食湖中磷虾为生。</p><p class="ql-block"> 大爷海位于太白山拔仙台北侧,海拔3590米,发育于六七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期,是一个冰川湖泊,水深十八米,它是我国内地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从拔仙台下来,我汲水一瓶,带回家准备煮茶,打算尝一尝茶圣当年未品之水。谁知打开百度一搜,却搜出月初有八位登山者,深夜入湖野泳,顿时兴味全无,便将此水浇了绿植。</p><p class="ql-block"> 我俩是下午二点半到达大爷海,四十分钟后,我与妻在大爷海分手。抬头望着湖顶的拔仙台,妻说她上不去,让我不带东西轻身登山,她背包慢慢回返,边走边歇地等我。于是分路行动,妻向西往大文公庙的方向,我便向东循着山路向上攀登。从大爷海到拔仙台,600米的山路,我却整整用了50分,坐地休息了九次,第十次才终于登上拔仙台。高山缺氧的环境,让我欲速不能。等我七十多分钟后下到大爷海,归途早已不见了老妻的身影。我一路轻身追赶,边追边歇,直追到好汉坡下的大文庙,才看见路边歪坐的老妻,旁边放着两个鼓鼓的登山背包。到此,她已经往回走了一半路程。</p> <p class="ql-block">  秦岭是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拔仙台是秦岭主峰太白山最高处,现在的海拔是3771.2米,但拔仙台石碑下方,红漆标记的高程却是3767.2。4米之差,不知道是因为测量方法的问题,还是地壳运动它真的长高了?站在舍身崖边极目四望,远山如黛,绿树葱茏。近地乱石遍野,撒落成豆,全是第四纪冰川遗迹。神仙的世界自然清凉,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已然收起了它的爆烈,没有了尘世的燥热,心便静了下来。此刻,我站在秦岭极顶人神之界,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p><p class="ql-block"> 山是神的居所。在中国,天下名山都有佛道两教的身影,或共居一山,或独处一地。太白山自古为道教独占,称之为第十一洞天。拔仙台是传说中姜子牙封神的地方,山上供奉着姜子牙封神所用的坐椅。想当年在太白山下嶓溪河边,白首长髯直勾垂钓的姜尚,被访贤的文王礼请,北渡渭水辅佐周室建立奇功立伟业。功成之后再南渡渭水,登上太白极顶敬天礼地,把他手下战功赫赫的365名将领,分封为各路大神,拔仙台因此名扬天下。与此大场面不相称的是,现今的拔仙台建筑确是简陋,舍身崖边的平台上,只留石砌的残垣断壁,木瓦全无,一人多高的石墙远看像个城堡。城堡内遗有铁铸神龛,大小如两只装酒的纸箱,上下叠放,斜立在石地之上。神龛前有香炉,看不见里面所供何神。转身又遇见一只残损铁钟,挂在两墙之间,上面没找到纪年之类的这字。除去这两件“古物”外,便剩一碑一牌,碑镌“拔仙台”,牌写介绍文字,被风吹雨淋而斑驳不清。崖边有铁质护栏,红布裹缠。转角处绑定旗杆,上有红色三角小旗猎猎迎风。封神的姜子牙,被安置在城堡大门外的一处独立石房里,门往南开,屋顶上复有10公分黑土,草甸间开满小花,红多黄少迎着上山的路径。神台对着石门,也是红布装饰,白眉太公通体都被红布包裹,仅露头部,一副慈眉善目的样子。其右有一神像,装束颇似托塔天王李靖,紧紧地依靠着美太公,体量只及太公一半。雕像前有果盘两个,内中无物。我从兜里掏出两颗奶糖,满怀虔诚放入其内,算是对神的礼敬。由于室内空无一文,事前也没做旅游攻略。置身室内时,我没有分辩出面前的神像,就是鼎鼎大名的姜子牙,更没有留意太公宝椅。不过,室内除供桌、神像、香炉及拜垫外,别无他物。是不是宝椅体量太小,藏身于姜尚三尺红衣之下也未可知,怕冒犯神灵我没敢随便翻动。子牙殿的前方,便是雷公电母殿,一个更小的石屋,距离子牙宫殿大约三十米。上山所遇的第一个小庙即是,也铁瓦盖顶漆黑醒目。除了神像与子牙不同外,雷公电母像的头上,坚贴屋顶挂有木匾,黑漆大字斑驳不清。我是到家后细辨照片,才认出是“雷霆卿师”四字,这才明了匾下两尊是何神圣。见到本家我却不识,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但不知我那仙界本家,是否认出区区再下么。</p> <p class="ql-block">  太白山自形成以来,七千万年之间,万籁俱寂,一片冰雪世界,只有冰水裂石所发出的微弱响声,算是给这寂静的旷野,增添了些许生气,这声音亘古不绝。直到太上老君李耳,骑青牛过函关,走进八百里秦川,在秦岭北麓的楼观结茅说经,传授道德五千言。从此道教兴起,兴起的道教继承了老子的衣钵,据名山为营修仙炼丹。姜尚也最终选定拔仙台,祭天祭地大封诸神。道教把人世间的社会组织结构搬到了天庭,建立了一整套仙界系统,此后就有了天庭有了神仙。因了神仙的存在,太白山便有了灵魂,有了灵魂就有了生气,山便不再寂寞。当释迦牟尼的弟子从丝绸之路走来时,才发现秦岭的太白山、华山、楼观台,早已名山有主,只好在天子脚下的终南山安营扎寨,祭起香火安顿下西方三圣。那里也不无好处,离天子最近,外来的和尚如果没有皇权的支持,根本不可能找到容身的地方,更奢谈安心念经拜佛。从此,中国的佛道二教各自走到了相反的道路。佛祖入世迎合世俗靠大众供养,神仙们都跳出三界走向了高山,铸炉炼丹以图羽化升天。</p><p class="ql-block"> 神佛的世界,超然物外。我们芸芸众生,登高何为?</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期,春夏之交。中国登山队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首次攀登太白山。太白山成了中国登山队的“福地”,从此走向辉煌。此事被勒石以铭,立碑于太白山下。那时的登山全靠脚走,难度确实大过今日。不像现在,汽车拉到山的半坡,索道再接力送到3500米处。然后再徒步十公里到拔仙台,条件比六十年前好了不知多少倍。这样的便利自然也圆了不少人的登山梦,让人们不大费劲地登上了拔仙台,进入姜子牙的视线,成了待封的神仙。登顶太白极顶的路线,除了从汤峪登山这条路外,另外还有两条“官道”。一条从周至县的厚畛子,经都督门上南天门,再过玉皇池登顶拔仙台。另一条是从太白县的鳌山,过跑马梁直达拔仙台。这三条线路中,总长31.8公里的鳌太穿越,是其中难度太大的线路,被驴友评为国内穿越难度第八。这条线路也因驴友不时失踪遇难,如今已被当地政府封禁,不能再私自穿越了。其中20公里的跑马梁,曾经是国家登山队的训练基地。此外,从太白县过黄柏塬,再到都督门与厚畛子一线汇合。从眉县的红河谷入山,到拜仙台小文公庙。从眉县的斜峪关入谷,也能到拜仙台小文庙。但这几条路最终都汇入汤峪一线。</p><p class="ql-block"> 真正使太白山在秦岭诸峰暴的大名,除了它的绝对海拔无峰可比外,还有就是它的终年积雪,“太白积雪”位列关中八景之首。说它终年积雪也是言过其实。真实的情况是,太白山海拔3500米以上的山峰,山体覆满白石,又没有绿植四季遮盖。从关中平原的任何一个角度看它,山头都像是白雪皑皑,一副终年不化的样子。但太白山雪线之上,其积雪保留的时间,也的确远长于别处,太白积雪六月天,也是时常可以看见的风景,算不得夸张。我这回登山没有看见雪,也可能与关中今夏的酷署不无关系。除了大爷海无雪,便是一路登上极顶拔仙台,都没有看到任何雪的踪迹。而没有了雪的太白山,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心中便小有遗憾,就觉得旅程不够完美。好在登太白山的难度,要远远超过了华夏东部一众名山。太白山的相对海拔算不得高,但山上稀薄的氧气的确难住了许多人,使得他们半途而废,望仙兴叹。</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20日的下午四时,太白山寂寥的拔仙台上,留下了我孓然独行的身影,四顾茫然。</p><p class="ql-block"> 我的花甲之年,与神同在。只是,我来的这样唐突,不知有没有冒犯到神仙?</p><p class="ql-block"> 返途走过大文公庙,道路明显地平直且宽。山梁下一团一团的浓雾,此时正顺着山势快速地往上爬。斜阳穿过团雾,折射出的彩虹飞架山梁。也许是因为视角的原因吧,山梁上的彩虹,轮廓不是那么清晰分明。从高处往下拍,也没有拍出比较理想的图片,便期待着明早云海的壮观。我们依旧边走边歇,至晚上七点半,走到我们今日行程的终点小文公庙,比预计时间晚了半个小时。至此,褪尽了人生豪迈,只剩下满身的疲惫。</p><p class="ql-block"> 今日大爷海往返,用时8小时另20分钟,行程4万步,近20公里。</p><p class="ql-block"> 明日下山,游览拜仙台一线,然后坐车出山,打道回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2,8,15 改定于长安 拾旧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