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小胡同里的邵飘萍故居,打卡“京报馆”旧址

冷剑笔客·阿韩

<p class="ql-block">火红的七月,怀着一颗炽热的心,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提前一天预约后,周二的上午烈日当空,骑着小黄车按时赴约参观,顶着灼热的太阳来到距离住家社区相隔一千米的魏染胡同,这条胡同儿虽然不是太长,老宅院却是很多,在这里还珍藏着一座民国时期的老楼,就是近几年新恢复的红色教育基地“京报馆”旧址,也是报刊创始人,早期的革命者邵飘萍故居。</p><p class="ql-block">说起魏染胡同,住在老宣南的居民基本都知道,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正好是我中学时代,经常来居住在胡同里的同学家玩儿,那个时期居民基本都是生活在大杂院里,老少三代同室居住杂乱无章,院内私搭乱建,一条小窄通道使得出来进去的人们摩肩接踵拥挤不堪,许多名人故居也是被切割成若干份,被单位占用或者由房管所接管改成公房分配给居民,由于历史原因,这座著名的“京报馆”也不例外……</p> <p class="ql-block">进入胡同儿不远,就看到了路东面的一座二层小楼,于是放好自行车来到门口进行安检和扫描健康码,按照坐标指示牌开始今日的参观游览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京报馆简介</p><p class="ql-block">《京报》是邵飘萍于1918年辞去《申报》驻京记者后,同年10月由其本人独资创办,开创了20世纪中国独立的新闻事业。他大书“铁肩辣手”四个大字悬于报社墙上,勉励同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0年邵飘萍从日本回到北京,9月,在李大钊等人的协助下,《京报》得以复刊。</p><p class="ql-block">京报馆30号,32号院不仅是邵飘萍先生的故居,也是其在京的办公地点。</p><p class="ql-block">邵飘萍先生是中国早期进步报刊中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1926年,邵飘萍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被张作霖杀害,其夫人汤修慧女士继承邵飘萍遗志继续坚持办报,最终由于时局动荡,《京报》于</p><p class="ql-block">1937年停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4年,京报馆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18年启动文物腾退,2021年经重新修缮后,作为红色报业博物馆在建党百年之际向社会开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京报馆院内布设专题展,包括《京报》与京报馆、百年红色报刊、邵飘萍生平事迹等四个展览室。整个京报馆宛如一座报纸博物馆,观众可以尽览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名报名版,特别是红色报刊,琳琅满目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人物简介</p><p class="ql-block">邵飘萍,男,汉族,1886年—1926年</p><p class="ql-block">原名镜清,后改为振清,字飘萍,笔名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p><p class="ql-block">邵飘萍是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p><p class="ql-block">1918年在京创刊《京报》</p><p class="ql-block">1919年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授课期间,邵飘萍还与作为学员的毛泽东结识,且交往甚密。</p><p class="ql-block">1925年春,经李大钊、罗章龙介绍,邵飘萍在北京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由于他的社会地位和名望,党组织要求他以其特有的身份开展工作,表面上看邵飘萍是社长,是有名的大记者,他有自己的汽车,穿着也很华丽,而且生活方面看着水平也很高,没有人想到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斯诺介绍自己的生平时,专门提到了邵飘萍:“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并赞邵飘萍是“一个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这段话,被斯诺记述在《西行漫记》中。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还亲自批复了追认邵飘萍为烈士的请示文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6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经过调查核实,正式确认了邵飘萍的中共党员党籍。《京报》社长不为人知的中共秘密党员身份终于公之于天下。</p> <p class="ql-block">建筑格局</p><p class="ql-block">据介绍京报馆旧址整体建筑保存完好,建筑面积约820平方米。其中《京报》馆由一幢坐东朝西的近代二层木质结构楼和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组成,二层楼面临魏染胡同,面阔七间,临街立面用西洋式砖壁装饰,大门处加古典式门廊。楼后是四合院,正房、两侧厢房和倒座房均为三间,是《京报》馆编辑部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邵飘萍故居紧邻《京报》馆东侧,为坐北朝南的两进四合院,一进正房、厢房均三间,二进正房五间,厢房各一间,布局紧凑。</p> <p class="ql-block">京报馆旧址的修缮和利用</p><p class="ql-block">据资料显示,北京市西城区政府于2018年7月25日启动京报馆旧址腾退,8月底前完成了全部30户居民的腾退工作,涉及腾退资金约1.6亿元。随着京报馆旧址腾退工作的结束,修缮和利用工作相继展开。</p><p class="ql-block">2019年完成了京报馆文物修缮方案编制、报审工作及启动准备工作。其中,京报馆文物修缮总投资约1千余万元。</p><p class="ql-block">2019年北京市委宣传部决定将京报馆旧址建设成为红色报业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20年3月,京报馆旧址被北京市列</p><p class="ql-block">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p><p class="ql-block">2021年6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即将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正式对社会开放。</p><p class="ql-block">这是西城区文物建筑合理利用成果的又一具体体现,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北京又增添了一处依托历史遗迹“让文物活起来”、让人民走进来的文化空间。</p> <p class="ql-block">随着小小讲解员的带领下,从京报馆前院第一展厅开始参观,直到第二进院四个展厅游览结束,恰逢暑期小学生在这里学习历史,并向众多来客进行现场实践讲解,听着几位小朋友清脆悦耳的声音,吐字清晰,举止文雅,受到大家热烈的掌声和不断地翘指赞许;</p><p class="ql-block">小朋友们手握着文稿,轮流讲述着邵飘萍的红色事迹和京报馆从成立到停办的一段段真实的历史事件,一句句认真与详实的讲述,震撼着每一位聆听者的心房,看着他们天真烂漫的笑脸,一张张红润的脸庞,内心深处仿佛看到了一束束亮光,渐渐地变成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小星星……</p> <p class="ql-block">邵飘萍生平事迹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门内墙壁上贴着四个大字:铁肩辣手</p> <p class="ql-block">“新青年”报刊介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向导”以及各种红色报刊的诞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可爱的小讲解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邵飘萍故居客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书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书房里精美的藏书用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参观京报馆的一对老夫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院落里盛开的石榴树,硕果累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进四合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四合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宣南老胡同</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