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垂涎的开江名特小吃

武礼建

<h3>物华天宝的开江城乡,吃货很多,素有家常、宴席和沿街叫卖之分,而且每一类都有从古传到今的精美食品。譬如家常吃货有泥模子鼎罐煮饭,锅巴饭泡米汤,香醇可口,回味无穷。酸咸菜(泡菜)炒烂肉,爽口下饭。红苕粉伴老腊肉,那硬是远近扬名。酸辣子烧红鸡公,色味俱全.酸青菜存放时久,食用方便,是一道开胃下饭的好小菜;宴席吃货少不得“头一碗”(大杂烩汤菜)、“什样锦”(凉拼盘)、扣条(烧白)、八大块、夹沙肉、大小烧丸、老鸭子煲猪脚、脆皮鲢鱼等;尤其是沿街叫卖的名特小吃如绿豆油子、油果子、水包子、烙粑、甜粑、清明菜粑粑、桐子叶粑粑、焦麻胡豆、五香豆干等等,花色品种,五花八门,色味俱佳,令人垂涎。</h3> <h3>绿豆油子  绿豆油子,是开江的一种难忘的风味小吃。  绿豆油子,由糯米、绿豆做成饼 ,下油锅炸香,故名绿豆油子,又名糯米油子。  绿豆油子风味独特,是因为有一些特殊的讲究。一是原料讲究。绿豆油子要用当年上乘的糯米,米粒既圆又白的粳稻米,忌用杂交的“三角寸”;绿豆也是要用既沙又爽的新鲜绿豆。二是做工 讲究。先得把糯米放在清水里浸泡,泡到发涨,才上蒸笼蒸熟,再放进臼窠里杵,直杵到又融又绵为止。糯米饭黏性大,不是大力士,就无法把糯米饭杵融 。绿豆也要熟,滤干水,加佐料后,再做成丸子,准备做馅用。然后才是做油饼,用杵好的糯米饭包了绿豆丸子,压成饼,待出售前下油锅,炸到鲜黄喷香方为上品。油子从锅里滤出来,趁热时吃,清素爽口,香味绵长,吃一次竞是一年甚至是一生不忘。  上了年纪的人都曾记得,最早只有普安、甘棠才有做绿豆油子买卖的,不到普安、甘棠出差或赶集,是吃不到这风味小吃的。如今城里也有绿豆油子卖了,每日清晨,到处都能听到“绿豆油子——”的叫卖声,毕竟想吃天天有了。如果和着牛奶、麦片一类西洋饮品吃,又是另一番情韵,中西相融,世界风味。</h3> <p class="ql-block">白糖油果子</p><p class="ql-block">开江的长老们不会忘记“三天一场,油果子拌白糖”的那句俗话。四乡八里的农民只有在赶场天才到城镇去做农副产品买卖,能够下馆子买两个油果子拌一勺白糖,就算享用了一次美餐。今日都市人早上恋床,懒得做早餐,就在小吃摊上买几个油果子就豆浆,也还觉得不失为一种时尚。这就足以证明,油果子在开江小吃中的名声斐然。油果子制作并不十分精细,但选料、发面、火候还是要格外讲究的。超市里买回的精白面粉是绝对行不通的,因为其中的化学成分(如明胶一类),既影响发面,下油锅也难出金黄油亮的颜色,而且对身体健康有害。最好是在农产品市场买当年新收的小麦,再拿到面房去打,只须多过遍粉筛就行了。这样的绿色面粉,怎么做吃了都放心。发面,最好不用泡打粉,传统的发老面的方法,比什么都强,而且更营养。搅拌这个环节切不可敷衍,功夫不到家,炸出来只能是一团死面疙瘩。烧油的火候拿准确,面团一下锅,圆圆的一团儿,四周凸中间凹,像一个个金黄色的小浆果,一会儿用油钳子翻过来一压,四周冒出一圈一圈的泡儿,一个一个小草帽似的在油锅里发出嗞嗞的声响,同时喷发出一阵阵的香味儿,深吸一口香气,嘴里的口水就直往下滴。搁了白糖,咬一口,油浸浸的,满嘴都是的,抹一把油嘴儿,那感觉真爽。油果子——每每油果子起锅,师傅一声么喝,满街的人都要深深地吸一口气,不吃也能享受到油果子的香味儿。</p> <h3>清明菜粑粑  清明菜是一种常见的野菜。往年开江地老天荒,每到正二三月断粮的日子,野菜充饥度日也是常有的,就连清明节扫墓祭祖也只有一盘野菜粑粑做祭品。  清明菜粑粑材料易得,操作又简单,人人皆可做。只是功夫要花在挖野菜和磨面上。清明节前后,山坡上、田埂上、河滩里,绿绿的,嫩嫩的,到处都长满了清明菜,得极细心地拣最嫩的掐,掐回家放进清水里淘洗,数遍地淘洗,直洗到没有沙粒为止,然后在沸水里涮一下,再与粮食粉和匀,做成小饼上笼清蒸。从野地里掐来的野菜,和了粮食粉,趁热吃清爽利口,待冷吃香味滋长,实在是既可做主食,又可当点心的风味小吃。  端午节一过,清明菜就老了,开江人又盼明年春雨过后野菜绿……  然而,现在条件好了,大棚温室里常年都产清明菜,这真是一个奇迹,而且不再自己磨面,现成的汤圆面,随时都 买得到,粑粑里还包了形形色色的馅儿,甜的,咸的,把开江人都吃上瘾了。</h3> <p class="ql-block">欢喜团儿  元宵吃汤圆, 寄情于团圆。开江人爱吃欢喜团儿,而且兴致常年不减,是因为寓情长年欢喜,永远团圆。  与北方的糖葫芦儿相比,开江的欢喜团儿个儿更大,味道更爽。用一根竹签穿上三个五个,圆溜溜的,红艳艳的,望一眼就掉口水。难怪最馋欢喜团儿的是娃娃们,色味俱佳,当然最易拨燃欲火。  欢喜团儿好看好吃,要做到色味俱佳,还真不容易。和汤圆面搓丸子并不难,难的是下油锅后如何把红糖裹在丸子上。 既要把握红糖的份量,又要拿准火候,否则不是糖少了,颜色黄而不艳,糖多了,裹不均匀,又极易炸焦,火候看不准,不是裹不上糖,就是黏在一起结成块儿,无法分开成团儿,结果是原料耗 损,又出了洋相。当油亮亮红艳艳香喷喷的欢喜团儿浮在油锅里,那清爽的香甜味儿弥散开来,十里百里的食客都要闻味赶来,直吃得满嘴红亮,甜美无比!  有一个外地人来开江,一听到欢喜团儿这名字就乐了,乐得喜滋滋地说:“中!就冲这吉祥的名字,来一串!”</p> <h3>桐子叶粑粑  用树叶包食物做小吃,并不少见,著名的有糯米棕子,那是用竹叶裹的,成都的叶儿粑,是用芭蕉叶包的。开江盛产油桐树,就用桐子叶包米浆、玉米浆,蒸出来的米粑粑、包谷粑粑,别是一番风味。人们把这种 粑粑都叫桐子叶粑粑,又叫泡粑。  桐子叶粑粑看似平凡,到处都得见,这表明人们喜欢吃。除了实惠的原因之外,清香可口,又易消化,而且百吃不厌,尤其受老年人宠爱。  做桐子叶粑粑也有讲究,选料要 精,米要上品,粳米籼米按比例搭配,米浆要磨得细,稀稠适度,包谷粑则要极嫩的包谷磨浆,并用适量的黄豆同磨,促进浆水发酵,用化学品(泡打粉)就要败味。浆水的干清和发酵的程度,是做桐子叶粑粑的关键,否则就会味酸哽喉,难心下咽。桐子叶也要挑选,太嫩不行,太老也不行,否则就少了清纯的香味。换了别的叶子,那就要大败口味了。  有人说,开江的少女皮肤美白,是白米泡粑喂的,开江的少年健壮,是包谷泡粑催的。其实,更不能埋没桐子叶的功劳,她不仅给泡粑穿了一件美丽的外衣,而且把大自然的灵气注进了泡粑里,没有桐子叶的清香,哪会把人们的食欲系于泡粑上,让桐子叶粑粑在开江小吃中独占鳌头呢!</h3> <h3>肉末煎饼<br>开江的肉末煎饼不是地道的本地名吃,据说煎饼。第二天的早膳端来,果然有一碟肉末煎饼。慈禧一品味,和梦中吃到的一个味儿,心里非常高兴,说是圆了她的好梦。问送膳的的当差是谁做的这小吃,回答说是御厨泰富贵,慈禧马上令人赏给泰富贵二十两白花花的银子。从此,作为圆梦的肉末煎饼成为宫廷常用的小吃。后来宫廷里的一个厨娘流落民间,把做煎饼的方法也传遍四方。开江人何其聪明,要学会煎饼还不容易。主要原料有面粉、肉末儿、芝麻仁、香菜、葱蒜、姜粒、白糖、精盐、胡椒、菜子油等。做法是先把面粉揉得又匀又糍,搓成条,掰成面筋儿,再压成饼,擀成薄片。其他的原料事先和成糊状的馅儿,用餐刀均匀地敷在饼上,再放进抹油的平锅里煎烤制成。如果喜欢麻辣口味的,再撒些麻辣粉,入口松脆清香,口味独特,成为大人小孩都喜欢吃的名特小吃。只要走在街头巷口,十家八家的煎饼摊前都有顾客在争相购买。有不少美食家誉称肉末煎饼为“开江第一饼”。</h3> <h3>烙粑啪啪啪——烙粑——<br>儿时,在大街小巷常听到的小吃叫卖声,至今还不绝于耳。那啪啪声响,是小贩用铁锅铲抑扬顿挫地拍打楠竹扁担发出的声响,与小贩宛转悠扬的叫卖声混响在一起,像流淌在城乡街头巷尾的天籁之音。没有几个小孩不被这种音乐蛊惑的,因为吃过烙粑的人才知道那香甜爽口,入口即化的感觉,是怎样的回味无穷。啪啪啪——烙粑——么喝声传来,小贩的担担过来,小孩子一拥就上去了,似乎都要亲眼看着小贩把烙粑烙成才放心,也许是对这样生意好奇,才特别加以注意。小贩的担担,一头是用篾条编筐糊的黄泥巴灶,灶上架一面平锅。另一头是一个竹篓,里面装着做烙粑的原料。烙粑的工艺看似简单,其实也讲究。首先是米面,一定得选新收稻米,粘糯米各半,井水浸泡数日,每天换水,然后打成浆,用包帕吊干,阴在户外,待风干后收藏。到做烙粑时,再浸水回浆。其次是回浆的浓稠度的把握也十分关键,稀则不绵,干则不糯,干稀适度,口感才好。当一张又大又圆的烙粑烙在平锅上,金黄黄油亮亮,散发出甜甜的香香的气味来的时候,惹得孩子口馋。如果有人办喜事,向小贩订做烙粑当利市,小贩还会在烙粑上用食品红画图写字,图案因内容而定,或鸳鸯戏水,或松鹤延年,或双喜大字,或福禄寿喜,真是又好吃又好看。烙粑烙好了,孩子们大叫起来,“我先!我先!”小贩用铁锅铲把烙粑划成扇面块,小孩就眼盯着弧形一头大的叫唤,“我要这块,我要那块!”等到把周围的孩子都打发走,小贩的一次生意就算做成了。买的卖的都乐得笑咪了眼。虽然再也没听到那“啪啪啪——烙粑——”的么喝了,对烙粑的怀念总是挥之不去。</h3> <h3>黄豆芽兼及水包子<br>天津“狗不理包子”,因由一个乳名叫“狗子”的经营包子生意,生意做得红火,顾不上与顾客说话,人们取笑他:“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掌故一出,包子也就更名,因此而名扬四方了。如果要论包子的香味俱佳,开江的黄豆芽包子不让“狗不理”。如果旅客不相信,请到新宁镇东街的几家包子铺去嚐嚐,那绵实酥软的皮儿,清香爽口的黄豆芽肉馅,叫你越吃越想吃。黄豆芽包子最要讲究的当然是黄豆芽肉馅的配制,肉末要上乘的精肉绞成末,黄豆芽选既嫩又胖的初芽,洗干净沥干,切成小段,加葱姜末、精盐、胡椒面,些许白沙糖,用新鲜的酥油炒熟。如果在工艺上更讲究一些,个头儿做得墩墩实实,封口抓捏成含苞欲放的花蕾。等到刚出屉的热气腾腾的包子,看上去如同薄雾之中的花苞,既爽眼又舒心,再咬上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从嘴里一直美到心坎坎里。“狗不理包子”在馅里灌汤,是另一种吃法。普安镇一家包子铺,改蒸为水煮油煎,别有一番风味,名为“水包子”,也曾名噪一时。如果再加上我曾经在“四满意”吃过的“玫瑰副油糖包子”(开江有句俗语,说“副油包子跑了油,惊炸了一条街”,指的就是这种包子的生意做得十分红火)和今天仍在盛行的小笼包子,开江单是包子一项小吃,就可称得上什锦花样,琳琅满目。</h3> <p class="ql-block">油茶</p><p class="ql-block">北京和成都都有一种叫油茶面的小吃,很有名气。开江人喜欢的油茶,从工艺到味道和芝麻面,炒熟加糖冲开水成糊而食。开江的油茶可没有这么简单。单是原料的差别就很大,面条、米粉、花生、黄豆等,做工更加精细,先把面条下油锅炸脆,再把米粉煮成羹儿,不能太稠,盛上大半碗,然后将油面放在上面,佐以香料(熟花生、黄豆粒儿)、麻辣粉、姜葱末等,经米羹的热气一熏,那浓香味儿扑鼻而来,吃起来更是有滋有味。广东人有吃早茶的习惯,开江人吃油茶却总是选择午后,个中有什么讲究还不明白,但有诗为证,“午梦初醒热油茶,干姜麻酱总须加。”足见,这已经成为开江人的习惯了。</p> <h3>荷包蛋<br>别看荷包蛋是一种家常点心,做起来还真不容易。不少人因为煮不好荷包蛋,少了不少礼节。开江人一向视荷包蛋为款待贵宾的品牌点心。新姑爷初次上门拜见岳父母,只要脚一落屋,丈母娘就有一碗荷包蛋送到面前,先打点心。新姑爷一看,四个!还有六个的!这是出在那根筋上?有什么讲究?不管三七二十一,这是礼数,你得吃下去再说。煮荷包蛋的确简单,原料就只鸡蛋、醪糟、白糖,敲鸡蛋进水煮就成,偏偏不少人就是难得把鸡蛋煮成荷包,甚至有把鸡蛋煮成蛋花儿的。煮荷包蛋的讲究就在烧水和用火上。水烧至八九层开,只见水面起了小水花儿,就将火调至文火,再将鸡蛋敲破下锅,仍然文火慢煮,用勺滤出泡沫,轻轻地打动,不让贴锅,等到鸡蛋成形浮上水面,再加醪糟放糖煮些许时间,一碗荷包蛋就煮成了。大约需要15分钟时间。现在好了,有了微波炉,方便了不会煮荷包蛋的人了。其方法既简单又省时,记住,必须逆向用料,先将醪糟、白糖放在碗里,冲开水,直接将鸡蛋打在开水里,放进微波炉里,扪烹饪键,设时间1-2分钟,启动,得了,只须不超过两分钟时间,荷包蛋就煮成了。真的是时代不同了,做什么都不愁了。</h3> <p class="ql-block">汽水格格</p><p class="ql-block">开江汽水格格魅力无穷。格格者,小蒸笼也。竹篾片编的格格,只有小蛋糕大小,一格一格地扣在一起,能扣10-15格,一只小蒸锅上可放5摞,一次上笼好几十格。如果换上大一点的蒸锅,还会蒸得更多。开江人吃汽水格格吃得独特,不是用它来下酒就饭,因此它不会出现在餐馆的菜单上。汽水格格大都要去面食店,一笼格格倒进面食里,风味格外独特。面食里分明有了味道强烈的面臊子,还得加上一个格格,可谓肥上加膘,锦上添花。汽水格格是粉蒸肉的上品,在选用肉食上,只挑羊肉、肥肠臊味十足的,也有蒸小排骨的,加上味道强烈的辣麻米粉和调料,然后上屉,大火大汽猛蒸,一股浓烈的香味就冲鼻而来。没来开江吃过格格的人,不知格格味道的独特。麻辣自然是格格的基调,鲜香足可以与走进竹林的感觉媲美。就冲“麻辣鲜香”四种味儿,就足以让你品尝之后终身不忘。如果是常住开江,吃格格不上瘾的人还真的是难找。如果初到开江,不妨试一试,口味如何,包你满意,下次来开江还要吃。这就是开江汽水格格的诱人魅力。</p> <h3>五香卤豆干<br>开江卤豆干“肖大哥”的名气很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市场上以“熊大哥”、“马大哥”、“牛大哥”贯名的卤豆干一下子风起云涌,而且一涌而上,都想跻身全国名小吃排行榜的前茅。其实占领市场首先是你的东西值,逗人吃。肖大哥、牛大哥、马大哥的豆干,其制作方法、配料、形状、味道各不相同,又各有千秋。其中以肖大哥的五香卤豆干为最。肖大哥的五香豆干,精选上等黄豆为主要原料,浆汁至少过滤两遍以上,做工精细,烘烤讲究,做出的豆干色泽艳丽,卤香中带有清香,淳厚中转微甜,回味绵长,居开江三豆(豆干、豆油皮、豆笋)之首,实为现代旅游小吃之上品。其他大哥的豆干做得都不错,其中还不乏上品,如普安镇牛大哥的牛皮豆干,据传禹王宫主持为向庙会长老提供最佳饮酒佐餐的菜肴,请牛大哥进宫制作豆干。牛大哥选用优质黄豆细磨成浆,过滤取汁,放锅中烧沸,加盐卤成豆腐,再倒入放有过滤布的木箱中榨去一定水份,经五香(八角、山奈、茴香、丁香、花椒)水煮后晾干,再上卤香花椒油。因色、形酷似牛皮故贯名牛皮豆干。牛皮豆干光洁油亮,质软而绵,芳香可口,余味无穷。任市镇熊大哥的草串豆干更是一绝。熊大哥的草串豆干,大小仅方寸,薄如蝉翼,晶莹红亮,味道咸鲜回甜,闻起香味扑鼻,吃起绵软耐嚼,使人不忍下咽,是佐酒和零食的佳品。为方便顾客,用蒲草串连起来,或五十或一百,便于携带。如今开江各种类型、各种味道的五香豆干,都改用真空塑料袋包装,保质保鲜,更适宜于运输与携带,所以畅销省内外,荣登驰名中外的金牌小吃。我们可以在南方网上点击到开江五香豆干的信息。</h3> <h3>萝卜(碗豆)油子<br>萝卜是极平常的一种蔬菜,但因为一句俗语“萝卜上了街,药铺莫想开”,其营养和药用价值不斐。所以开江人拿它配料做小吃,实在是很明智。很长时间,因为萝卜的极平常,萝卜油子一度销声匿迹。最近因为人们对它的营养价值和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招唤萝卜油子回归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了。萝卜油子曾经名噪一时,是因为关于它的掌故很神奇。相传古代新宁有一位叫小玉的少女,从小父母双亡,与哥嫂一起度日。因为脸上有块黑疤,嫂嫂看不顺眼,总是亏待她,日日只拿萝卜丝煮汤给她吃。清汤素菜,何以果腹?小玉只在心里想,能够吃上沾点油星星儿的萝卜丝汤,当然干炒更好,哪怕是死也就瞑目了。一天,她趁嫂子不在家,自己在萝卜丝儿里加了一点面粉,用菜子油煎成二面黄的饼,吃起来又香又脆,心里的高兴简直没法说。殊不知,被嫂子抓了个正着,嫂子不问青红皂白,啪地一记耳光,打在玉儿有疤的脸上,又一把夺过玉儿正吃着的饼,想甩在地上。但她没能抗住萝卜饼香气的诱惑,一张嘴把整张饼塞进嘴里,结果哽咽而亡。小玉却因那一巴掌,脸上的黑疤不翼而飞,成了一个大美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她被官府作为贡女送进了宫廷,做了宫妃。于是,每年她都要在她挨嫂子耳光的日子煎萝卜饼吃,以不忘耻辱,感恩萝卜。据传,小玉还不断改良厨艺,变煎为炸,使萝卜油子变得香脆可口,余味无穷。萝卜油子传至今日,也出现改进原料的同样做法,做出碗豆油子、绿豆油子来,又是别有几番趣味。</h3> <p class="ql-block">甘棠馓子</p><p class="ql-block">开江的油炸馓子,以甘棠镇的最引人注目。尤其在逢场天,经营馓子的烹饪高手,在市场上架起油锅现炸现卖。这既是一场技术表演比赛,又是招揽顾客的市场竞争的招数。 馓子,本来是回族待客、送礼、过节的传统食品。早在明代北京的回民就开始吃油炸馓子了。回族聚居的甘肃、宁夏、云南等省历来就有吃馓子的习俗。今天的中国,交通发达,信息畅通,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很快就能在全国盛行。不是吗,走到哪里都能吃到天津狗不理包子,重庆火锅。馓子在全国流行,自然是因为人人爱吃。然而,一种名小吃被接纳,因其各地口味各异,如果不加以调济,也很难落地生根。开江甘棠的馓子就是因其在用料和调味上,更加适合本地人的饮食习惯,才在开江及下川东一带名声大震。甘棠的馓子股细条匀,焦酥香脆,色泽艳丽,造型美观,做工颇讲究,一般要在面粉里放入适量的矾、碱、盐溶液,并加入由红糖、蜂蜜、花椒、葱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再加进鸡蛋和香油和面,然后反复揉压,搓成粗条放在盆中醒一会儿。当油锅热时,左手四指并拢,缠上面条七团,轻轻抻长,套在筷子上下锅。也有把面搓成均匀的长绳状,对头折成两个来回成八股,用手将两头捏在一起,即可放入油锅内炸出。从油锅里捞出来的馓子看上去黄鲜鲜,闻起来香喷喷,吃起来脆甜甜,堪称佳馔。甘棠的馓子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香甜的味道真叫人吃不够,难怪早有人形容说“嚼着惊动十里人”了。然而对于馓子的来历与传说很多人就不一定知道了。馓子古时候称寒具。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过名为《寒具》的一首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但有人说这不是刘禹锡写的,而是苏东坡为一个卖“寒具”食的老太婆写的广告宣传诗。且不管谁是原作者,但这首诗却把“寒具”这种油炸食品描绘得活灵活现,大有呼之欲出之势,足以令人垂涎欲滴了。那么寒具究竟是什么?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说:“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见馓子的古老非一般食品可与之媲美的了。为什么古人要吃“寒具”这种食品,其中还有一段传说。原来古代清明节前一日为民间的寒食节,要禁火3天。三日不动烟火,吃什么呢?那就是寒具,它经过油炸制,能够储存不变质,保持酥脆不绵,当然是最理想的食品了。馓子的文化底蕴深厚,自然就能在各地流传。甘棠人又把这种传统食品文化发扬光大,所以才赢得食客们的青睐。</p> <p class="ql-block">撰文 武礼建 图片 街拍及网络制作 武礼建 2022年7月流火时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