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圆梦川藏行--3.走进西藏

老吴

D11;今天的行程安排是:波密--通麦--鲁朗--林芝--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林芝市,导航距离230公里,导航用时4个小时。 从波密出发路过318国道4000公里处后前行,到达通麦大桥--排龙乡的14公里路段天险,号称"通麦坟场",是川藏公路南线最险的一段路。这里号称"亚洲第二大泥石流群","川藏难,难于上西天"。行走川藏南线,沿线的山体土质较为疏松,高山滚石难以预料,且附近遍布雪山河流,一遇风雨或冰雪融化,极易发生泥石流和塌方,加之路窄导致错车的空间极小,故通麦、排龙一线有"死亡路段"之称。<div> 路段的改建工程于2012年底-2016年4月进行,总投资近15亿元,以"五隧两桥"为主。原来20来公里的路缩短为5公里多,通过时间由过去的2个多小时缩短到20分钟。</div><div> 帕隆藏布江上,迫龙(帕隆)沟特大桥飞跨迫龙藏布大峡谷,汹涌的易贡藏布上,通麦悬索吊桥、汽车保通便桥、新建的256米单跨单塔悬索桥,三桥并列,成为西藏公路交通发展的见证。</div> 新建的通麦特大桥 原先的通麦桥(帕隆藏布江) 照相打卡留念 驶过帕隆沟特大桥 美丽的“鲁朗” 美丽的“鲁朗” 从波密出发一路走来,沿途林木茂密、山清水秀、路边田园五谷丰登、气候温暖,使人感觉仿佛走在江南水乡的韵味,一改我们想象中西藏高原贫穷落后的印象。 再次翻越高山“色季拉山口”海拔4726米,这里也是观看“南迦巴瓦峰”的最佳景点,只是此时乌云密布难见“庐山真面目”。走过色季拉山口只见山下田园风光秀美如画,这便是有名的尼洋风光。 尼洋河是位于雅鲁藏布江北侧的最大支流,也是雅鲁藏布江流域内的五大支流之一。<div> 尼洋河之美,美在它的水色。那个清澈,那个翡翠般的绿,那个飞溅的洁白的浪花。清澈、翠绿、洁白,这三种视觉效果是纷纷攘攘、难分难辨地交融在一起的。藏族人崇拜大自然,他们祖祖辈辈用神话故事、美妙歌舞膜拜大山、赞美江河。他们形容西藏的江河用了一个词:飞花碎玉。</div> 在行驶的车上随手拍下尼洋河风光 由于怕赶不上时间到达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从色季拉山上下来一路不停的赶路,如此美景也只能从车里沿途欣赏,终于赶在下午4点半到达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区,匆匆坐上观光车进入景区。 观光车刚走了不远,拐过一道山路,开车的司机师傅兴奋地大声说道,你们真幸运快看“南迦巴瓦”,此时难得一见的南迦巴瓦峰露出了她那美丽洁白的面容,如此幸运真是难得。<div><br></div> 南迦巴瓦峰: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横断山脉的交汇处,是中国西藏林芝地区最高的山,海拔7782米,位于喜马拉雅山的东端(喜马拉雅山脉西起克什米尔的海拔8125米南迦一帕尔巴特峰,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全长2400公里)。<br> 它是西藏最古老的佛教"雍仲本教"的圣地,有"西藏众山之父"之称。同时,紧邻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绕着他转了一个马蹄形的弯,随后通向印度洋方向延伸出去。南迦巴瓦峰它还有另一个名字"木卓巴尔山",其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从不轻易露出真面目,所以它也被称为"羞女峰"。 南迦巴瓦羞女峰,<br>高插蓝天入云中,<br>有幸圆梦见真面,<br>佑我一众伴今生。 高兴之余南迦巴瓦峰观景台藏族小伙跳起藏族舞,一些游客也兴起歌舞翩翩。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北起米林县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米),雅鲁藏布大峡谷长504.6千米,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第一大峡谷。整个峡谷地区冰川、绝壁、陡坡、泥石流和巨浪滔天的大河交错在一起,环境十分恶劣。许多地区至今仍无人涉足,堪称"地球上最后的秘境",是地质工作少有的空白区之一。<div> 2005年10月23日,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发布。评选出的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分别是:雅鲁藏布大峡谷、金沙江虎跳峡、长江三峡、怒江大峡谷、澜沧江梅里大峡谷、太鲁阁大峡谷、黄河晋陕大峡谷、大渡河金口大峡谷、太行山大峡谷、天山库车大峡谷。<br></div> 天色渐晚。夕阳西下,把亚鲁藏布江大峡谷妆点得更加魅力无穷。 <div> 离开亚鲁藏布江大峡谷景区时已是晚上7点半,由于时差的原因天色仍然很亮。</div> 亚鲁藏布 行车车中随手拍下沿途景色 到达林芝时已是晚上九点,这里的海拔只有3000米,经过多日的高海拔行程我们的身体已逐步适应高原反应,匆匆找好酒店吃饭休息。 D12;今天即将到达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拉萨”,早晨吃完早饭沿着林拉高速一路前行,顺畅的高速路使人心情愉悦,翻越5013米的米拉山口都没有过多的高原感觉。沿途风光秀丽,天高云淡,中午时分抵达拉萨市。 沿途风光 下午安排好住宿后,赶紧到当地的人民医院做了核酸顺便来到“布达拉宫”。 <div> 拉萨是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拉萨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喜马拉雅山脉北侧,海拔3650米,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拉萨河流经此,在南郊注入雅鲁藏布江。 <div> 约六世纪末七世纪韧,崛起于山南—带的雅隆部落,势力扩张到拉萨北部。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伦赞统治时,在娘、韦、嫩等家族的配合下,攻入赤邦松的堡寨,占领了拉萨地区。此后不久,松赞干布继位。松赞干布是西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被称作“骁勇多英略”,在拉萨城的历史上亦很有地位。为了巩固和发展新建立起来的政权,避开以前地方上的各种的贵族豪酋势力的干扰,他决定将根据地从山南移到拉萨。约633年,松赞干布在拉萨建立了强大的吐蕃帝国。</div><div> 迁都前的拉萨是一片沼泽荒芜;松赞干布迁都以后,造宫堡,修河道,建寺院,奠定了拉萨城市雏形。大昭寺就是这一时期建造的。据传说建寺期间有山羊负土填湖。藏语中羊叫“惹”,土为“萨”,大昭寺建成后就叫做“惹萨”。由于大昭寺是最早的建筑,人们便以‘惹萨”作为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城市名。<br> 松赞干布曾向唐太宗请求和亲,被拒绝,于是派了一小股军队入侵唐帝国,唐太宗终于答应将文成公主嫁给他。今日的拉萨仍然能到处看到与他们俩有关的古迹,他们的许多塑像被供奉在各个寺庙。<br></div></div> 拉萨,我梦中无数次想一睹你的容貌,当我今日真的站在布达拉宫前面时了却了我一直以来自驾进入西藏的梦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冲动,‘圣城我终于来到了你的脚下啊’!人们常说 "此生必驾318" 今日圆梦 。 <div> <br></div>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br>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叫布达拉宫。据史料记载,红山内外围城三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宫殿之间有一道银铜合制的桥相连。 1690年,在第巴桑杰嘉错的主持下,修改红殿五世达赖灵塔殿,1693年竣工。以后经历代达赖喇嘛的扩建。300余年来,布达拉宫大量收藏和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其中有2500余平方米的壁画、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上万幅唐卡;还有贝叶经、甘珠尔经等珍贵经文典籍;表时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玉印以及大量的金银品、瓷器、珐琅器、玉器、锦锻品及工艺珍玩,这些文物绚丽多彩、题材丰富。 布达拉宫对面的广场 拉萨傍晚的街景 <div> 小昭寺,藏语称为"甲达绕木切",位于西藏拉萨八廓街以北约500米处,始建于7世纪中叶641年(藏历铁牛年吐蕃松赞干布时期),是文成公主奠基建成的。小昭寺现有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寺内主要供奉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另有诸多珍贵文物。因此196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div> 第一天到拉萨由于拉萨的海拔高度是3650米,初到拉萨的内地人对于如此高的海拔是极其不适应的,建议以后来此的朋友尽量采用乘火车慢慢适应高海拔两到三天后较好。我们也是第一天尽量别吃得太饱、不洗澡、不喝酒、尽快休息。<div>D13;第二天上午九点半进入布达拉宫。</div> 仓央嘉措朝代:清<div> <div> 白宫红殿湛蓝天,</div><div> 盖世高原气万千。</div><div> 竺法渐传三界远, </div><div> 盛音近绕佛堂前。 </div></div> 走入布达拉宫 <div>仓央嘉措,门巴族,六世达赖喇嘛,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br></div>仓央嘉措朝代:清<div>住进布达拉宫,<div>我是雪域最大的王。</div><div>流浪在拉萨街头,</div><div>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div></div><div> 听了导游讲解布达拉宫时提到仓央嘉措,六世达赖喇嘛是个诗人,而且导游还在讲解时吟诵了仓央嘉措的诗我很是欣赏,回来后查了一下,在此文中摘选一段供欣赏。</div><div>----</div><div>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br>那一日,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br>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br>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br>那一年,我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br>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br>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br></div><div>《十诫诗 》<br>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br>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br>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br>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br>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br>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br>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br>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br>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br>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br>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br>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br></div> 布达拉宫顶层 站在布达拉宫上看拉萨 站在布达拉宫上看拉萨 下山 由于进入布达拉宫需要爬上那10几层楼高,高海拔上每往上走一步都非常吃力,从布达拉宫回来已是精疲力尽,下午回酒店休息,晚上饭后去八廓街。 小昭寺路藏式民居的街道 小昭寺路藏式民居的街道 傍晚八廓街外的小路上 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知你会想起什么?天津过去的“鬼市”吗! 八廓街引又名八角街,位于拉萨市旧城区,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和商业中心,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八廓街原街道只是单一围绕大昭寺的转经道,藏族人称为"圣路"。现逐渐扩展为围绕大昭寺周围的大片旧式老街区。八廓街是由八廓东街、八廓西街、八廓南街和八廓北街组成多边形街道环,周长约1000余米,街内岔道较多,有街巷35个。 八廓街是为了建筑大昭寺,并随着大昭寺的发展而建设和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br> 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下令在卧堂湖修建大昭寺,同时在湖边四周修建了四座宫殿,与嫔妃臣民移居宫殿亲自监督大昭寺工程的进展。四座宫殿即为八廓街最早的建筑。大昭寺建成后,引来了众多朝圣者朝拜,日久逐渐踏出环绕大昭寺的一条小径,为最初的八廓街。寺院周围陆续修建了18座家族式建筑,为远道朝圣的信徒或商人提供住宿地。 虔诚的信徒 这是八廓街上唯一的一棵老树,它见证着老街曾经的沧桑和过往。 转街的人们 D14;上午赶紧做了核酸,下午去大昭寺。<div>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 与这座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br> 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规式。<br> 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br>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br></div> 进入大昭寺看到专门为虔诚人们留出来的区域,供信仰佛教的人在此叩拜。因为寺院内不让拍照所以 大昭寺 我们来啦! 拉萨还有好多值得看的景点:1.哲蚌寺由于大面积维修我们没能进去。2..扎基寺3.色拉寺--3.羊卓雍措等。<div> 时间所限我们选择告别美丽的拉萨,向北前往当雄入住明日游览心目中的圣湖“纳木措”。<div><br></div></div> 从拉萨到当雄166公里只需要2个多小时,公路旁边就是著名的天路“青藏铁路”,伴着韩红天路的歌声,我们路过羊八井(海拔4300米)到达“念青唐古拉”山观景台。<div><br></div> 念青唐拉是藏地三大神山(冈底斯、念青唐拉、玛积雪山)之一,也是九大神山之一,更是十三大神山之首。 传说纳木措与念青唐拉曾经是一对恩爱夫妻。而根据雍仲苯教护法经、家族史以及神山祭祀文等苯教典籍记载:唐拉是雍仲本教的神山之一,是母子护法的四大眷属之龙度唐拉,也是古藏文化史记中较有影响力的著名神山。而纳木措为雍仲本教五骑羊护法母子的圣地,也是唐拉神山的明妃。它与纳木措是修行之人的主要修行圣地。<br> 念青唐古拉山地海拔平均6000米以上的高大山系,它的山脊线位于当雄-羊八井以西,全长1400千米,平均宽80千米,海拔5000-6000米,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62米,终年白雪皑皑。 在唐古拉山:只有天空胆敢放肆地蓝,只有卓玛才能唱出祖传的歌词。 傍晚到达当雄县,这里是进入纳木措的必经之路。今天我们要住宿在这里,这也是我们进入西藏以来住宿的最高海拔的地方海拔4100米,这也是对我们体能来说最大的一次挑战。<div> 当雄县地处西藏中部,纳木措畔。当雄,藏语意为"挑选的草场"。当雄盆地海拔都在4200米以上,山地海拔最高为念青唐古拉主峰7111米,相对高差3000米左右。<br></div> 傍晚时分光照非常的好,这是酒店外的风景 D15;进入高原以来,由于我们严格执行控制高反的措施,一路没有太强烈的高反感觉,出发时配备的氧气始终没有用上,昨天居住在海拔4100米的当雄才使用了一下,再不用就浪费了!清晨前往纳木措景区。 清晨,窗外的景色,美! 开车到“纳木错”景区门口要40多分钟,然后还要自己开车40分钟翻越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到景区乘车点,才能到达海拔4750米的纳木错。<div><br></div> 纳木措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的咸水湖。湖面海拔4718米,形状近似长方形,东西长70多千米,南北宽30多千米,面积1920多平方千米。最近两年对湖泊的重新测量发现,纳木措最深处超过了120米。蓄水量768亿立方米,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br> "纳木措"为藏语,蒙古语名称为"腾格里海",都是"天湖"之意。纳木措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 纳木措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第一神湖,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div>我第一眼看见的“纳木措”<br>远眺唐古千秋雪,眼底天湖万顷波。<br><div><br></div><div><br></div></div> “那根拉”山口 由拉萨从那条路返回走那条路是我们一直拿不定方案的问题,走青海需要路过可可西里无人区到格尔木需要行驶13个小时,沿途无地方住宿休整,据说还有的路段正在修路,不知这样一来要走多长的时间。原计划走318国道进藏由317国道返程,但是从当雄到那曲再到索县都说路不好走且沿途海拔很高怕高反,但是路中遇到一位由索县过来的驴友说317很好走,于是决定返程走317国道。<div> 从当雄到那曲一路高速非常好走,"那曲"因境内那曲河(怒江上游)而得名,旧译"黑河",为"那曲",这一藏语地名的满语义译。那曲地区具有海拔4500米以上特有的雪域虫草资源。</div><div> 过那曲后进入317国道才知道这里是非常大的高原牧场,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上,方圆几百里地的草原牛羊满山,这里是西藏地区著名的畜牧业产区。</div> 碧绿的草原 通天的道路 宽广的高原 奇特的山体 翻越岗拉山4824米 中午饭后从当雄到索县全程230公里导航时间为3.5小时,晚上7点到达索县,这里海拔是3900米,此时天色已然暗了下来,没有看到那个“小布达拉宫”,晚饭后抓紧时间休息。 D16;今天的行程安排是:从索县到-巴青县-丁青县-“孜珠寺”-类乌齐县入住。导航距离390公里。导航时间为6.5小时。<div> 索县位于藏北高原与藏东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地处怒江上游的索曲河流域,为那曲地区"东三县"之一。隶属于西藏那曲,海拔4000米。索县有虫草、贝母、知母、黄连、雪莲花、茯苓、党参等植物资源。<br></div> 昨夜一场雨,今晨穿过雨雾,路途中视野宽阔。 远处布加雪山 沿途风光 翻越琼涅拉山垭口后到达丁青县。丁青县当地的医院核酸检测时间是到中午12点半,我们到达医院门口时是12点20,仅用10分钟我门就完成登记检测,这样为我们赢得了3个小时的路程安排,因为明天我们即将离开告别西藏进入四川。<div> 下午到达“孜珠寺”。孜珠意为六座山峰,这里异峰突起,挺拔险峻,怪石嶙峋,禅祠叠叠。<div> 孜珠寺位于西藏东部昌都地区丁青县著名的神山-----孜珠山上,海拔4800米左右,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也是雍仲苯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庙之一。孜珠寺始建于三千年前,由第二代藏王穆赤赞普倡导,大成就者第一世穆邦萨东大师创建并传承,已是第四十三世。住持喇嘛被尊称为"孜珠活佛",现任住持为丁真祖普俄色活佛。<br> 辛绕佛祖曾预言:当后世无量光佛像、左旋白法螺与具格的贤者在孜珠山汇聚,即是我的身语意三宝具足,孜珠山佛法的火种将大放光芒,照亮世界。<br></div></div> 孜珠寺景区门口 孜珠寺地处险峻高山,远离世俗社会,使其一直保持着纯净的修法氛围。三千年来,无论灾荒、法难、战争还是动乱,虽然孜珠寺会受到干扰甚至遭到拆毁,但佛法的火种始终能在这里薪传不灭;许多苯教佛法的经典、仪轨只在孜珠寺得到了完整的保存和继承。<div> 孜珠寺的险峻也体现在它上山的路上,从山下海拔3600米到山上海拔4800米,这1000多米的高程只有10公里的路程,而最为让人心惊的却是那坑洼不平的石子土路,沿着山体盘旋而上,转弯处更是180度的直角弯道,我的车子挂在手动一挡上竟然走不动,只好缓冲一下在向上冲,只是走了不到三分之一的距离,汽车已显示发动机过热报警不能动了,询问不多山上下来的驴友,大多数人都说路况极其不好,车辆也出现了过热爬不动的现象,经大家劝阻我还是放弃了上山祭拜的愿望,也许是我们修行不到,无缘参拜这座著名的神山。<br></div> 回望孜珠寺山峰 路途中经过路边的“象鼻山” 317国道两边人文景观很常见,几乎大的村镇这样的白塔和刻上经文祭拜的石碓有很多,寺院建设的也非常豪华,可见人们对于佛教的崇拜和敬仰是很重视的。无奈放弃了参拜孜珠寺我们修改一下行程,今天翻越珠角拉山海拔4688米直接到达昌都市。 昌都市的夜景很美丽 <div> 昌都市是西藏自治区所辖七个地区(地级市)之一,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位于西藏东部,处在西藏与四川、青海、云南交界的咽喉部位,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也是“茶马古道”的要地。以昌都为中心,东与四川省相望,东南面与云南省接壤,西南面与西藏林芝市毗邻,西北与西藏那曲地区相连,北面与青海省交界,西望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处在商贸往来的枢纽地位,素有“藏东明珠”的美称。<br> 昌都是藏语,其意为“水汇合处”。扎曲和昂曲在昌都相汇为澜沧江。这也是昌都这一名称的由来。<br> 1950年7月的昌都战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谈判破裂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昌都进行的战役。 此次战役在昌都城关镇消灭了反动藏军主力,降低了西藏地方反动势力的士气,从而为西藏地方与中央人民政府顺利达成《十七条协议》促成西藏地区和平解放。<br></div> 至此我们已到达西藏东边与四川省交界的昌都,三天以来从拉萨到昌都一直行走在317国道上,这里平均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相比318国道自然景观少,但高原牧场的壮阔却是非常美丽,人文景观非常好,只是如果从这里进入西藏需要在如此高的海拔里行走住宿,对于在内地低海拔生活的人却是一种体能上的考验。<div> 明天我们将走出美丽的西藏,告别这雪山、高原、草地、湖泊、寺院和虔诚淳朴的人们,连日来我们进入西藏以来,以记不清翻越了多少4000米以的大山,走过多少大江大河,这里只能用很少的照片和文字记录我们这次的部分行程。</div><div>篇幅所限接下片“川陕行”。</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