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与国子监·北京

泽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北京孔庙,又名“先师庙”,位于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成贤街,是中国古代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面积2.2万平方米,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孔庙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为沿中轴线分布,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京孔庙大规模修缮,民国五年(1916年)竣工。至此孔庙形成现有的规模和布局。孔庙内的进士题名碑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孔庙历经7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遗留下来的文物,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孔子儒学、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史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乾隆石经”,共计189座,由乾隆钦命和珅、王杰为总裁,彭元瑞、刘墉为副裁,负责考订经文。现存于北京的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内《十三经碑刻》亦称“乾隆石经”。十三经是儒家的13部经典著作。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经文总共63万字,全部由清雍正年间江苏贡生蒋衡一人书写,历时12年,字体为楷书。蒋衡(1672~1742)名振生,字湘帆,一字拙存,号江南拙叟,金坛人,清代著名书法家,祖皆精书法,自幼临摹,尤工行楷,临摹碑帖300多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乾隆五十六年钦命动工刻石,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碑刻成,立于太学东西六堂,1956年移至国子监与孔庙之间的夹道内,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官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国子监与孔庙相邻,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又称为“北监”或“北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国子监是中国是元、明、清三代朝廷设立的最高学府(太学)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感谢您的浏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