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司古镇印象

向往蓝天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司古镇位于贵州省凯里市,国家4A级旅游景区,</span>被人誉为“小上海”、有“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美称。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中国红蒜之乡,锌硒米之乡,世界名犬下司犬之乡,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国家皮划艇示范基地,世</span>界优秀、亚洲最好的皮划艇激流回旋基地就在这里。下司古镇是麻江县与凯里市襟水相邻的一个乡镇,每年农历七月中旬,这里的人们沿袭传统举行龙舟大赛,斗牛大赛,车流人流,摩肩接踵,热闹非凡。此外,这里还有众多的历史人文古迹,辟有桃园岛、月亮岛、紫薇岛等系列旅游度假场所,堪称下司绝艺的“酸汤鱼”、“草烧狗”厨艺更是名声远扬,深受游客喜爱。每当周末假日,凯里、都匀、贵阳等处的旅客呼朋引伴举家前来,漂流戏水、访古探幽之后,悠悠然面水临窗,点上一两样佳肴,大快朵颐,尽兴享受这忙碌人生难得的清闲。</p><p class="ql-block"> 嘉庆13年(公元1808年),下司被辟为商埠,到民国时发展为闹市,有水陆码头,是黔东南重要物资集散地。当时镇上商贾云集,马帮成群结队,商号、货栈、会馆、餐馆遍布街巷,彻夜营业,被誉为“小上海”。现在两岸大街还保留着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修建的条石铺砌成扇形的30余米的石级大码头和小码头,以及禹王宫,观音阁等古寺,古殿宇遗址,古居民,古巷道。位于清江村观音山半山腰上依山而建的观音阁至今保存完好,香火鼎盛。讨袁护国将领吴传声墓就在距下司1.5公里的保秧洲。</p><p class="ql-block"> 下司是清水江上游的商阜重镇。曾被人誉为“小上海”、有“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美称。清雍正七年(1729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和贵州巡抚张广泗令民工疏浚河道,后又经乾隆二年(1737年)、二十六年(1761年)和光绪八年(1882年)多次整治,航道畅通,下司逐渐发展成为水码头和物资集散地。民国二十年(1931年)始置下司镇,1958年改为下司公社,1984年复为镇,2014年9月1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将麻江县下司镇、碧波镇行政区域划归凯里市管辖的批复黔府函〔2014〕184号,同意将麻江县下司镇、碧波镇整建制划归凯里市管辖,原下司镇、碧波镇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凯里市、麻江县行政区域界线做相应变更。 清末至民国初年,这里的商业特别兴盛。有贵阳、安顺、兴义以及省外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的商帮长驻镇上,设有川滇会馆、江西会馆、两湖会馆、福建会馆等。各会馆的富商在镇上开设庄号,经营各种商品。如江西刘同庆开的“庆元丰”,经营黄州布、棉花、棉纱和桐油等,资金达10多万银元;湖南张文斋、张省斋开的“怡兴斋”,以及湘乡杨天成开的庄号,生意亦很兴隆。据民国七年(1918年)统计,下司有商户197户,从业人员583人,资金21.75万银元。那时,货物运输主要靠船载马驮。每逢场期前一天,省内外船只车马纷至沓来。停泊江上商船成百上千,船上灯火通宵达旦,倒映江里,灿若繁星。马店门庭若市,客栈商贾云集,餐馆彻夜营业。时人以“小上海”喻之。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公路通至下司后,下司商户自购汽车10辆运送货物,为当时黔东南拥有汽车最多的城镇.解放后,这里的商贸仍很繁荣,赶场天附近各县、市均有人在此交易,是黔东南州较大的农村集市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