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06年8月9日,抵达贵阳,开始我们的八月贵州游。</p> <p class="ql-block">贵阳,贵州省的省会,简称“筑”。贵阳因为在贵山的南面所以得名。因贵阳古代盛产竹子而闻名,故用“竹”的谐音“筑”来作为贵阳的简称。</p> <p class="ql-block">贵阳夏无酷暑,夏季平均温度为23.2℃,最高温度平均在25-28℃之间,在最热的7月下旬,平均气温也仅为23.7℃,故被称为“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三伏天,从火热的帝都来到这里,感觉就是一个字:“爽”。</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开始向安顺方向移动。第一站:安顺著名景区——天台山。</p> <p class="ql-block">天台山风景名胜区距贵阳70公里左右,位于安顺以东30公里平坝县境内,景区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台山、天龙屯堡等景点构成。</p> <p class="ql-block">天台山集峰丛峰林,河流湖泊,名泉、古树、名刹古寺等于一体,景点各具特色,尤其以险峻秀丽的天台山、古寺建筑杰作天台山伍龙寺、佛教胜地高峰山,黔中奇泉珍珠泉以及屯堡文化中心天龙等著称于世,是一个山水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的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天台山山“高百余丈”、“坚创造空”,唯从南面可拾级而上,林木蓊蓊,浓荫蔽道。</p> <p class="ql-block">西、北、东三面皆绝壁岣岩。周围又“凿石砌之,高与山等”。</p> <p class="ql-block">天台山如一岭石立田畴,山虽不高,其势陡峭,直插蓝天。似一座登天高台,故名。</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年间,白云寺僧卓锡天台,依山形地势,以木石架建五龙寺,被誉为“石头的绝唱”,今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天台山建筑奇特,多是石块砌成的城堡,建造之初,有着极强的军事性。</p> <p class="ql-block">天台古银杏,高21米,直径130厘米,树冠覆盖面积近300平方米,树龄约500年,为天台山第一号古树。</p> <p class="ql-block">山中现存之历代摩崖,如山前银杏古树右侧的“大观在上”,第一道山门的“黔南第一山”,天街石壁间的“天台”和“名山覆武”等,手笔不凡,赫然可观。</p> <p class="ql-block">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下设2个主要旅游景区——天台山风景区和天龙屯堡景区,分布在平坝县天龙镇境内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p> <p class="ql-block">天龙屯堡古镇位于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p> <p class="ql-block">不游屯堡,等于没来过贵州。下了天台山,我们走进天龙屯堡。</p><p class="ql-block">天龙屯堡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p> <p class="ql-block">天龙屯堡古镇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这里就是有名的顺元古驿道,天龙屯堡古镇最早是顺元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名叫饭笼驿。由于军事地理位置重要,从明初开始,朱元璋就调北镇南,在这里及周边大量屯兵。</p> <p class="ql-block">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屯堡人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之一的就在天龙屯堡。</p> <p class="ql-block">清朝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奉旨实行“改土归流”后,屯堡人由军户转变为普通百姓。天龙屯堡古镇更名为“饭笼铺”,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里依然是清廷的驿站和屯兵重地。</p> <p class="ql-block">本世纪初,天龙的几位有名乡儒感觉饭笼铺的“饭笼”二字不雅,经提议,取天台山的“天”,龙眼山的“龙”二字为村寨之名,这就是天龙屯堡镇“天龙”二字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现今的屯堡人都是数百年前从江浙迁来的军士的后代。六百余年来,他们仍保留继承着明代的生活习俗、文化习俗。</p> <p class="ql-block">屯堡人的屯堡二字,实是二个概念——“屯”是指军屯,是军队传递书信,接待来往官员和部队家属居住的地方,“堡”是指商人和普通老百姓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在征服梁王和土司之后, 为了“永固江山”,采取“屯田戍边”的政策,建立“卫所制度”,在滇黔古驿道两侧产粮区和关隘广设“屯堡”,派军士屯垦驻防,“三分操备七分种”。</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命令所有屯田(包括军屯、民屯、商屯)军民加强团结,控制当地土司势力,保证政令畅通, 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屯田·移民户闲时为民, 战时为兵”,居住在军事防御功能很强的寨子“屯堡”里。</p> <p class="ql-block">明代在西南大规模的屯田彻底的的改变了这里,从洪武年问开始至明代中叶通过各种形式,上百万的汉族军民进入西南,形成庞大的汉族移民群体,改变了西南“夷多汉少”的局面。明代中后期山于战乱和苛赋日越加重,屯田制度才逐渐步入了衰退。</p> <p class="ql-block">天龙屯堡人与南京有着割舍不断的亲缘关系,屯堡人的祖先就是 600 年前从南京征南、填南到贵州安顺的。四姓始祖随傅友德所率的三十万大军征南入黔,在洞庭湖上岸,从武陵驿走古驿道入黔,这是一条坎坷艰辛的路,被称作“万里生死途”。</p> <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征途中,天龙屯堡的四姓始祖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结下了深厚友谊,盟誓结为异姓兄弟,统一取名:张征定、郑征定、沈征定、陈征定。直到现在,在天龙屯堡还能看到一条以他们名字命名的穿镇小河“征定河”。</p> <p class="ql-block">屯堡人的语言经过数百年变迁未被周围的语言同化; 屯堡妇女的装束沿袭了明清秦淮汉族服饰的特征; 屯堡食品具有易于长久储存和收藏,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的特征; 屯堡人的花灯曲调还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屯堡地戏原始粗犷,对战争的反映栩栩如生:被誉为 “ 戏剧活化石 ” :屯堡人以石木为主营造的既高雅美观又具独特防御性的民居建筑构成安顺所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p> <p class="ql-block">小店里卖首饰的“双胞胎姐妹”。</p> <p class="ql-block">在服饰方面,屯堡妇女保持祖制,依旧是宝蓝色的长衣大袖,精致的花边体现了江南刺绣的神韵;一双尖头的绣花鞋,透着屯堡妇女的才思,典雅而高贵。屯堡妇女的服饰已成为研究明代汉族服饰的活资料。</p> <p class="ql-block">来一碗屯堡驿茶解解渴。</p> <p class="ql-block">走进“驿茶”店旁的演武堂,观看“地戏”。</p> <p class="ql-block">地戏起源于屯堡,后来则随着时代推移和文化融合而走出屯堡,现在更是以“安顺地戏”之名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地戏又称“跳神”,其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p> <p class="ql-block">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p> <p class="ql-block">屯堡人的身份是亦民亦兵,发生战争时拿起武器就是士兵,和平年代忙于耕种就是普通的农民。随着大明江山的日益稳固,屯堡人已习惯安逸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为阻止“武事渐废”的趋势,“有识者”想出了跳神戏的办法,在跳神中演习武事,这就是地戏只演武戏,不演文戏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续修安顺府志》书稿所记史实起自清代咸丰年间,而迄于民国前期。这说明至少在清朝末期,安顺地戏的演出行头及表演形式就已经存在,沿袭至今。</p> <p class="ql-block">地戏的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舞。唱,是无乐器伴奏的说唱,不分行当,只有男女角色之分,没有男女声腔之分,由剧中角色边说边唱边交待剧情。</p> <p class="ql-block">地戏之舞,实则为“打”,是表现战斗场面的对打格斗。</p> <p class="ql-block">所演的大多是屯堡人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等。内容单一,只有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没有才子佳人戏、清官公案戏、绿林反叛戏、怪诞神话剧,只有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反映的时代上至商周,下至明朝。</p> <p class="ql-block">继续赶路。路过另一屯堡——云山屯。时间关系,没有细游。</p> <p class="ql-block">“云山屯”始建于明代初年,是保存最完好的屯堡文化村寨,也是“云峰八寨”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的雄奇、险峻和美丽,曾令无数游客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云山屯是明代军屯、商屯遗存的实物见证和屯堡文化的典型代表。村里既保存有善于防御工事的屯门、屯楼、屯墙、古街道,又有江南建筑风格的门楼、窗室,砖碉、石雕、木雕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云山屯”自建成以后,几经战乱和自然侵蚀,逐年都有修葺和增建。屯内的屯墙、街巷、宅院以及自然生态环境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这座具有200多年历史的戏楼,是这个村非常重要的古建筑。建成后以演京剧、川剧为主,有时也跳花灯。尤其是川剧《铡美案》一剧,唱红了此村,更唱红了此楼,一旦开锣唱戏,四邻屯寨无不闻声而来。“三两步山遥路远,七八人将广兵多”,既是此楼的楹联,也是对中国戏曲艺术特征的高度概括。</p> <p class="ql-block">屯堡建筑把石头工艺发挥到了极至,登高俯瞰,白白的一片,错落有致。走进屯堡,仿佛进到一个石头的世界。脚下踩着的是石头,伸手摸到的是石头,眼睛看到的是石头,大到围绕屯堡的城墙和碉堡,小到磕盐的盐罐,是石头,都是石头。</p> <p class="ql-block">走进屯堡,两边巨石勾垒,支撑着屯堡大门,石板铺成的天井,雕刻着“古老钱”的水漏。这一切,无不令人感叹屯堡人在建筑上确实对石头有一种深沉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石头的坚固对于构筑屯堡人军事性质的村落“屯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