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业拉山也叫“怒江山”,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八宿县内,垭口标高4658米。从4120米的邦达镇过了垭口之后,便是著名的“怒江72拐”,又称“九十九道拐”。这些拐又急又陡不说,大多都是U型弯。一不小心,怒江就在下面等着你。令人望而生畏,堪称中国公路上的奇迹!翻过九十九道拐可以看到怒江大峡谷。再下去是怒江桥,穿过没多久,就是山下海拔3260米的八宿县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川藏线上,自从通麦天险通车后,有的驴友认为川藏线上就没有什么危险的地方了,实际错了,川藏线上最大的危险是高海拔行车,怒江72拐是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驴友,到了怒江72拐的时候,都要摄影留念,还有一个明显的标志性的提示,红字很显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昌都邦达到八宿区间,出邦达镇20公里就到达72拐,72拐是业拉山最高点海拔4700米。</p> <p class="ql-block">川藏怒江大桥,为什么说桥墩永不拆除?来往车辆还要鸣笛致敬。</p><p class="ql-block">七⼗年前没有⼀条像样的路通⼊西藏,西藏仿佛与世隔绝的圣地,为了达成统⼀促进与藏区的交流互通,中央决定开拔建设军团,修建⼀条史上绝⽆仅有的通途,川藏公路⼯程⾄此落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川藏公路全长2255公⾥,耗时4年零8个⽉修建完成,牺牲了3000多名官兵1000多位藏汉民⼯。在这条318国道咽喉之处的怒江⼤桥旁,有⼀座永不拆除的桥墩,为了纪念牺牲的英雄,从此借道⼊藏的车辆都会在此鸣笛致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闻桥墩中还埋藏着⼀位因故牺牲的英雄先烈,这是真的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的书⾯记载在张⼩康撰写的《雪域长歌》⼀书中可以找到,⾥⾯详细记述了张⼩康⽗辈们与西藏的故事。书中提到的桥墩的故事也是以传闻的形式来记述,并没有事实佐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众⼝相传,当年修筑怒江桥时,这位战⼠因连续作业⾝体疲劳,不慎掉进10多⽶⾼、正在灌注⽔泥的桥墩⾥,混凝⼟迅速凝固,战友们想尽⼀切办法也未能将他救起,最后只得流着泪将他筑进了桥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落⼊灌注的⽔泥坑洞是⾮常危险的⼀件事,特别是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连修路的机器都没有⼏台,专业的救援设备就更没有了,不然也不会因为修路牺牲那么多⼈,先烈们完全是⽤命在拼这路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掉⼊⽔泥最致命的情况就是呼吸困难,⽔泥坑跟沼泽⼀样危险,你越挣扎陷得越深,当⽔泥到胸⼝的时候,就会对胸腔进⾏压迫。⼈呼吸并不⽌只要⼝⿐通畅就⾏,你的肺才是呼吸的关键部位,肺在呼吸的时候就像两只⽓球,随着呼吸变⼩变⼤,你可以进⾏⼏次深呼吸就有体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泥挤压胸腔,你会感觉呼吸⽐平常费劲得多,每当吸⽓胸腔就要变⼤往外推⽔泥,每当呼⽓⽔泥⼜会反弹挤压胸腔。这样的呼吸反复就跟⼀直做深呼吸⼀样,缺氧的感觉会越来越严重,再加上挣扎求救,耗氧量更⼤,最终导致窒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窒息危机,⽔泥的下陷能⼒同样会对施救造成巨⼤阻碍,⽔泥是在不停凝固的,不管你是摔在⽔泥上还是插⼊⽔泥中,你会在极短的时间⾥下沉。在当时没有任何安全环节的情况下,单凭⼀根绳⼦根本不可能把⼀个脱⼒的战⼠拯救出来,他抓不住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考虑到当时的救援情况,掉⼊⽔泥坑的战⼠很可能因此牺牲,他和桥墩的故事是应该真实存在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原⼗⼋军宣传部长夏川的⼉⼦芦继兵回忆,当年⼗⼋军第⼀座怒江⼤桥是钢架桥⾝,桥墩是⽊头做的,后来在1954到1955年间为了重新加固桥梁,重修了⽔泥桥墩。他是在⼀位“⽼西藏”的回忆⽂章中偶然看到的这个故事,因为这个战⼠的事迹太过震撼,他就把名字记录了下来,这位沉睡在川藏公路怒江⼤桥⽔泥墩中的英雄,可能名为刘纪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时间紧任务重,很多牺牲的战⼠只能在就地掩埋,匆匆在⽯头或⽊牌上留个姓名。筑路⼯程结束后,部队仍然任务不断,后来⼜历经改编,最终使烈⼠的故事和姓名湮没在历史深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论桥墩中是否存在这位牺牲的战⼠,桥墩最终是保存了下来,成为后⼈纪念先烈的标志物。在怒江⼤桥路边时常能看到进藏同胞留下的贡品,听到⼀声声致敬的鸣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克服万难,修通天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怒江⼤桥是深⼊藏区的咽喉要道,怒江之险险在两岸⼏乎是⽆法攀援的绝壁,险在怒江河⽔汹涌澎湃难以横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拔到怒江东岸的部队被西岸险峻的岩壁、湍急的河⽔阻断了去路,为了让后续部队畅通⽆阻,他们必须在这⾥建造⼀座可靠的⼤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造桥的⾸要任务是派⼈过去勘测地形,建⽴节点。当时渡河的装备只有⼀条⽪划艇,这么简陋的装备根本⽆法渡过汛期的怒江,初次尝试部队就折损了7名战⼠。使⽤常规⼿段⽆法渡河,盲⽬⾏动只会造成⽆谓的牺牲,先头部队冥思苦想,通过对涡流的观察,想到从上游放⽪划艇,借助涡流的⼒量荡到对⾯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通过对涡流的观察,想到从上游放⽪划艇,借助涡流的⼒量荡到对⾯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这次⽪划艇上只安排了⼀名战⼠,在他腰间牢牢地系上钢丝绳,如果他不慎落⽔岸上的战⼠们就赶快把他拉上来,要是顺利渡河也可以通过这根钢丝让剩下战⼠过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的作战计划很成功,战⼠顺利渡河并联通两岸。来到西岸的战⼠分成两部分,⼀部分扩建河岸让更多⼈过来落脚,⼀部分攀上⾼⾼的悬崖峭壁寻找合适的桥头连接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险峻的探险⼯作再⼀次开始,这块西岸的峭壁是被藏区同胞称呼为“猴⼦难攀援,野⽺也不敢下⼭喝⽔”的天险之地,它的开发⽐渡江难度⼤多了,战⼠们稍有不慎就会从⾼⾼的峭壁上坠落怒江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艰苦的条件和艰巨的任务没有压倒⼗⼋军的战⼠,可能是这份坚韧执着的精神打动了上天,⼀个隐秘的⼭洞被发现,并作为西岸桥头接⼝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最快的速度拉起铸桥钢索,⼗⼋军司令陈明义想到了⼀个绝妙的办法,何不把钢索拴在炮弹上把它们发射到对⾯。为了完成精准打击,这六枚炮弹还需要六个显著的炮眼。这些炮眼需要⼈⼯埋藏炸药把他们炸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轮的挑战开始了,探知的天然桥洞⾼度在离地三千⽶左右的悬崖,战⼠们在⾼空搭建起⼀个个软梯,通过滑索的⼒量把⼈送到峭壁上事先凿好的⽀点,再⼀点点撬开岩壁,把炸药埋藏再选定的炮眼位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炮眼⼀完成,西岸的部队六发齐射,准确地把钢索架设到东岸桥洞位置,架桥任务最难的开头⼯作终于完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个半⽉之后,这条全长74⽶的怒江⼤桥正式建成,⽯壁上书“英勇顽强征服怒江”⼋字,就是历史的见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不忘本、不忘根,永远记得先辈为后世做出的贡献和牺牲,川藏怒江⼤桥旁那座永不拆除的桥墩就是见证,每⼀次鸣笛致敬都是对先辈们艰苦付出的回应,我们永远铭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川藏怒江大桥,为什么说桥墩永不拆除?来往车辆还要鸣笛致敬</p><p class="ql-block">川藏怒江⼤桥,为什么说桥墩永不拆除?来往车辆还要鸣笛致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年前没有⼀条像样的路通⼊西藏,西藏仿佛与世隔绝的圣地,为了达成统⼀促进与藏区的交流互通,中央决定开拔建设军团,修建⼀条史上绝⽆仅有的通途,川藏公路⼯程⾄此落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川藏公路全长2255公⾥,耗时4年零8个⽉修建完成,牺牲了3000多名官兵1000多位藏汉民⼯。在这条318国道咽喉之处的怒江⼤桥旁,有⼀座永不拆除的桥墩,为了纪念牺牲的英雄,从此借道⼊藏的车辆都会在此鸣笛致敬。</p> <p class="ql-block">来古冰川的名头很大,它不仅是川藏线上的著名景点,也是西藏已知面积最大和最宽的冰川,是世界三大冰川之一,在我看来,它在昌都的名气不亚于芒康的千年古盐田、西青的孜珠寺,无论是名气,还是可玩性,至少可以排进昌都各大景点的前五名</p><p class="ql-block">来古冰川并不是一座冰川的名字,而是六大冰川的统称,这六大冰川包括美西冰川、雅隆冰川、若骄冰川、东嘎冰川、雄加冰川和牛马冰川,而这些冰川群中,又以雅隆冰川最为壮观。</p><p class="ql-block">来古冰川其实不是一个孤立的景区,它与著名的然乌湖相连,位于西藏昌都市八宿县然乌镇区的上游,是雅鲁藏布江最大支流——帕隆藏布江(又名帐隆江)的源头,也可以算是雅鲁藏布江的源头。</p><p class="ql-block">能够在同一个地方看到六条海洋性冰川,这样的景观不仅是中国唯一,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能被国内个专家评选为全球三大冰川之一,也是有原因的,而且据相关的资料介绍,来古冰川是与南极与北极同类型的冰川,以至于有国外专家表示,如果你觉得南北极太远,那你到中国的来古冰川一样可以体验到南北极的美。</p><p class="ql-block">来古冰川的六条冰川之中,雅隆冰川最为壮观,我们站在来古村前的白塔边,便可看到雅隆冰川源头到其尾部——深入贡措湖中的巨大冰舌,浩浩荡荡12公里之巨大冰体的勃然气势将尽收眼底,十分的雄伟神奇,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通麦大桥是川藏南线著名的通麦天险路段上的咽喉工程,在这个位置分布着不同历史上的三座跨江大桥。现在通车的是通麦特大桥,结构为单塔斜挎钢架结构,原来的老桥已经不允许机动车通行了</p> <p class="ql-block">雪域江南、东方瑞士——鲁朗小镇</p><p class="ql-block">美丽的雪域高原,有一个被称为“龙王谷”的地方,这里风光秀美,是雪域江南、“神仙居住的地方”,海拔3300多米,素有“东方瑞士”之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她就是位于林芝的鲁朗小镇,盛夏时节,鲁朗小镇的高山牧场绿草如茵野花盛放,田园牧歌般的景致让人沉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色季拉山,属念青唐古拉山脉,是西藏林芝东部与中西部的分界带,是尼洋河流域与帕隆藏布江的分水岭,为川藏公路南线所跨越。登临海拔4728米处的山口,可观日出、云海、无际的林海和远眺南迦巴瓦峰峻美的雄姿</p><p class="ql-block">色季拉山令人记忆犹深,行走318线,这里是途经之地,大多数人会在色季拉山垭口停车驻足观望,这是令人期待的风光所有,运气好时,可以看到南迦巴瓦峰峻美雄姿,如果有耐心,会选择在此观日出,守候云海,这也是有故事的地方,是西藏苯教的圣地,每年九月份,这里举行盛大的转山活动。盛装的藏民给色季拉山添上一份流动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1999年,鲁朗的第一家石锅鸡开张了,何代云选用的是从附近老百姓家里收购来的藏香鸡,辅以手掌参、天麻等四五种药材,用慢火炖制,汤中有一股淡淡的药材清香,鸡肉嫩而有弹性。“鲁朗石锅鸡”的名头一炮而红,其他人都纷纷效仿何代云,做起了石锅鸡。</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一座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17]于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1961年,布达拉宫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p><p class="ql-block">整座宫殿具有藏式风格,高200余米,外观13层,实际只有9层。由于它起建于山腰,大面积的石壁又屹立如峭壁,使建筑仿佛与山岗融为一体,气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光明甜茶馆:</p><p class="ql-block">光明甜茶馆有老光明和新光明之分,老光明位于巷子内部,是一处露天的茶馆,新光明在八廓街上,全名是光明港琼甜茶馆。</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间很受当地人喜欢的甜茶馆。一走进去是一个很大的空间,也不会设有独立的座位,所有的桌凳都拼成长排,几乎座无虚席,前后左右都坐着陌生人,热闹却不嘈杂。</p><p class="ql-block">甜茶馆是藏民集中的地方。甜茶馆常常爆满,藏民在这里喝茶、聊天、做游戏等。</p><p class="ql-block">据说,初到西藏的旅行者一定要去喝酥油茶或者是甜茶,可缓解高原反应,所以我到了拉萨首先去大昭寺广场上的光明甜茶馆喝一杯香浓的甜茶,让自己的高原反应一下子获得了缓解。</p> <p class="ql-block">哲蚌寺系黄教六大寺庙之一,原名是吉祥永恒十方尊胜州,藏语意为“堆米寺”或“积米寺”,藏文全称意为“吉祥积米十方尊胜州”。它坐落在拉萨市西郊约十公里的根培乌孜山南坡的坳里,由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之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于1416年创建。解放前该寺僧众超过一万人,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拥有141个庄园与540多个牧场,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p><p class="ql-block">哲蚌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位于拉萨西郊更丕乌孜山下。整个寺院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铺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藏语意为"米聚",象征繁荣,藏文全称意为“吉祥积米十方尊胜洲”,它是格鲁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去往珠峰大本营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运气超好,刚到珠峰大本营,就看到了珠峰全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