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活在文学世界

李洁芳

<p class="ql-block">我喜欢文学,不仅仅是中国文学,还有世界文学,不仅仅是爱情文学,还有孤独文学。如果人间有灵,可能只有两种,一为音乐,一为文学。也许生命短暂,但文学让文明永生。保持一项爱好,并持久精进,用它丰盈灵魂,演化成与岁月交手的底气。</p> <p class="ql-block">一,文学构筑世界</p><p class="ql-block">想象这些场景:街上找不到任何书店、报摊;人们交流完全靠手势;打开电视,没有新闻频道,也没有电影电视剧,你高谈阔论诗歌戏剧,结果所有人都看怪物似的看着你......这是没有文学的世界。当文学消失,人的精神文明就消失了,世界就只是一具装着空壳的空壳。</p> <p class="ql-block">文学是语言文字,是思想感情,是构筑世界的基石。</p><p class="ql-block">文学使古今世界相通。千年前的世界,千年前的人,谁亲眼见过?多亏有了文学,才为我们打开了回望历史的窗口。司马迁写了《史记》,于是我们知道了,曾经有个汉代的史官跑遍大江南北探寻前人的足迹;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留下了不朽的诗作,让我们看到了华夏大地的雄伟山河,也让我们触摸到王朝更替、百姓生活疾苦留下的伤痕;四大名著等作品又向我们展现了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以及社会生活、个人情感......文学像一座桥梁连接古今世界,让人们能够走过去看一看;它又将把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让未来的人们可以走过来瞧一瞧。</p> <p class="ql-block">文学使灵魂得以栖息。经常说,读一本书就是在与作者对话,因为一本书,就是一个人的灵魂栖息地。人的生命终有归于尘土的一天,但灵魂可以随文字永远鲜活着。有时候,我们读一些文学作品,总会与作者产生某种共鸣,会觉得自己离作者很近,那是因为我们的灵魂正与作者的灵魂促膝长谈,被尘世束缚了太久的心在那一刻找到了落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文学使生活变得灵动。文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它同样上演着美好或悲恸的剧情,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许多与我们生活相似的地方。疲惫的时候坐下来读一本小说或几篇散文,我们的心就会变得轻松;难过的时候看几个有趣的故事,我们的心就会变得愉悦;烦躁的时候听一听戏曲,我们的心就会变得宁静......这就是文学抚慰生活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一切物质都只是浮在表面,唯有文学不可或缺;一切物质都有可能陨灭,唯有文学细水长流。文学是整个世界构成的基石,我们站在上面,俯瞰过去,仰望未来。</p> <p class="ql-block">二,我眼中的文学世界</p><p class="ql-block">文学,是小说中主人公跌宕起伏的经历,是由他们组成的一个个故事;文学,是诗歌中的韵律,是作者的情感,是作者的渲泄;文学,是散文中优美词句表达的哲理,是不连贯华章。或许这样理解过于片面,并未真正的理解了文学的含义。但是我认为这就是文学,文学就是文字当中蕴含了感情,表达出了心中的所感所想,让文字“活”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我眼中的文学世界就像一个宇宙,一本书就是一个星球,这些星球组成了绚烂的星河,星河又形成了宇宙。每一部书就是一个世界,书中的人物由着文字来讲述他们的故事,让我们这些另一宇宙的人以文字为媒介体验他们爱恨情仇,通过文字与他们“交流”,只是单方面的罢了。</p><p class="ql-block">就像佛家说的“一花一世界”,在我看来也可说是“文学在某些时刻反应着人的一生的,往往我们会在一些文学作品的人物中找到自己的某些影子,它可能是善的一面,也可能是恶的一面。当带入感强烈的时候,会有一种书中人物的结束自己的一生也结束了的错觉,就像是自己也跟着经历了一般,所以常常会感觉,这故事会不会真的发生过,会不会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存在着。</p><p class="ql-block">所以有时我就会怀疑,这本书会不会是另一个世界中的某些人的故事,这本书会不会就是一个世界,所以我觉得一本书是一个世界,而这些世界组成的文学世界就是一个宇宙,就像现在,怀疑除了地球之外,宇宙中是否还存在其他的生命。在文学的宇宙中每一个星球都存在着鲜活的生命</p><p class="ql-block">文学世界是依托现实世界而存在的,它是现实世界的缩影,也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它可以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社会情况,也可以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文学世界中可以出现《理想国》,也存在着《悲惨世界》,就像是在生活中有坏人也有好人,但是它又与我们现实生活所不同,在现实中有好坏之分,但是文学中的悲喜并不是好坏。</p><p class="ql-block">在我眼中文学世界它不仅仅是一个世界而是一个宇宙。</p> <p class="ql-block">走过漫长的人生道路,我开始明白社会也是一个巨大的课堂,我们在这个大课堂里看到的经历过的,是一本意义非凡厚重无比的大书,当我们打开这本书并认真阅读的时候,也许,读书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三,古今中外的名著打开方式</p><p class="ql-block">古今中外的名著,经过时间的检验,无一不是大浪淘沙后的点点黄金。想要获取知识的财富,自然拾起这些黄金是每个读书人的本能。</p><p class="ql-block">然而,名著虽可以以一敌百,但就像营养丰富的食物通常难消化一样,名著通常晦涩难懂,因此很多人面对名著常常无从下手,因最终只能望“名著”兴叹。</p><p class="ql-block">记得大学时学的是中文专业。因为是在“文革”十年度过中小学的,初次接触到图书馆,这让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名著的我可开心坏了。劲头十足的我,第一次就借了最大可借数量的名著,一水的国外名著,什么《白痴》、《红与黑》、《呼啸山庄》、《百年孤独》等等。</p><p class="ql-block">一摞子书码在枕边,翻开书看了没几页傻眼了,这每个字都认识,可连起来啥意思啊?换一本,依旧如此。三本下来,我像一只被戳破的气球一样垂头丧气,怀疑自己的智商是否在线。</p><p class="ql-block">那摞子书一直到还书时间截止,我都再没有翻开。太打击人了!这一段经历,让我对外国名著望而却步好几年。</p><p class="ql-block">直到学习《外国文学》课程,不得不按照老帅开的书单,又去借了几本外国名著。从一本薄薄的《简爱》开始看起,这才慢慢品尝到了名著的魅力,解除了外国名著对我的封印。</p><p class="ql-block">其实,那时候,我不会阅读,但也无形中使用了 《文学阅读指南》介绍了的正确打开名著的方式,一起了解一下吧。</p><p class="ql-block">首先,你得找到适合自己认知水平的名著来读。一开始接触,就给自己来一个大Boss打,胜败还用说?</p><p class="ql-block">那万一选的书难了点,是硬着头皮接着读呢,还是直接放弃?怎么着,也得和对方火力深度接触一下,探探对方到底是真老怪还是纸老虎。读了两页,觉得难。别急,过两天再挑战一下,还是不行。那就把它放在下一年的阅读计划中吧!</p><p class="ql-block">实在喜欢某个作家的作品,可实在读不下去他的作品,怎么办?曲线救国啊,去找作者的自传看看作者的生平,他创作的背景。然后再反过来看作品,可能更容易理解作品。</p><p class="ql-block">还记得初读《百年孤独》的时候想我要被书中的名字折腾疯了。来来回回那几个名字,贯穿了几代,看得我晕头转向,经常跑回去重新翻看确定到底讲的是谁。这样的阅读经历,让我丝毫没有体会到作品的魅力。遇到这种情况,做一个人物关系表,时时翻看,就会让你跳出那样的混乱。</p><p class="ql-block">补充一点,如果这些方法用过了,还是觉得外国名著难啃,那就回归中国文学名著。从国内的文学名著看起,再慢慢的过渡到外国文学。</p><p class="ql-block">虽然名著难啃,但是学会正确打开名著方式,也会让你慢慢爱上名著。</p> <p class="ql-block">四,我们读过的每本书,都会像漂移的孤岛逐渐连成大陆</p><p class="ql-block">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写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也没有书是一座孤岛。我们读过的每本书,在生命的茫茫大海中,看似一座座孤岛,实则紧紧相连。即便在月黑星稀的夜晚,我依然欣喜地感受到,这些孤立的岛屿,正逐渐漂移、靠近,正努力拼凑出大陆的形状。</p> <p class="ql-block">从贝壳深处看到仙国景象</p><p class="ql-block">俄国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是一本总结作家创作经验的随笔集。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创作谈之类,这本书借助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以诗意的笔触阐发了文学创作的价值及规律。《金蔷薇》这本书本身就是一部动人的文学作品,有着百读不厌的经久魅力。</p><p class="ql-block">书中讲了一个故事:在西班牙最荒凉的一个地方,住着一个既老又穷的小贵族。世事多艰,他的心早已荒凉,对生活也失去兴趣。有一天,一个探险归来的水手,偶然间向他谈起海外那奇异而美丽的黄金国,并留下黄金国的一扇贝壳作为纪念。当夜,小贵族在被闪电照亮的贝壳深处,忽然看见由蔷薇色的光辉、泡沫和云彩化成的仙国景象。于是,他产生了追求新事物的意念,买船驶向大洋深处。历尽无数艰险,终于在朝霞中看到海上呈现出一片五光十色、光辉灿烂的国土。烟雾弥漫中,无数道彩虹似从陆地上赶来迎接帆船。小贵族终于看到幻境成为现实,他的心脏经不起这空前的欢乐,倒在甲板上幸福地死去。据说,美国佛罗里达州就是这样被发现的。</p><p class="ql-block">帕氏在动情地讲完这个故事后总结道:“渊源于生活的想象,有时也会反过来主宰生活。”的确如此,想象为一个衰弱老朽的生命注入了蓬勃的青春活力,从此,他的眼神不再黯淡,他的每一个日子都变得鲜嫩、翠绿。阅读文学作品,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借助文字想象、体验另一种可能的生活,让我们的心灵质地变得更加丰富而细腻。从贝壳深处看到仙国的迷人景象,这就是文学作品向我们发出的邀请和召唤。</p> <p class="ql-block">在25岁那年,我曾被一本小说给吓倒了——波伏瓦的《人都是要死的》。读完小说后的好多天,我都迷迷糊糊,眼前一片茫然。小说中,雷蒙·福斯卡是一个不死的人。他经历过战争与和平,做过皇室贵族,当过革命党人、平民,甚至沦为流浪汉,他参与或经历了欧洲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他已经活了600多年,还想要继续活下去,不断地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他终于认识到,永生是一种天罚。他用各种方法自杀,但都失败了。福斯卡不禁感叹:“我活着,但是没有生命。我永远不会死,但是没有未来。我什么人都不是。我没有历史,也没有面貌。”读完这本小说,我确实震惊了。波伏瓦赤裸裸地将不忍直视的人生真相抖搂在一个年轻人面前,逼迫这个年轻人直面“人都是要死的”这魔咒般的预言。那些天,我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我终究是要死的,那为什么还要活着?海德格尔说,哲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是死亡问题。也许,读这本小说与我日后对哲学的亲近有一定联系。</p> <p class="ql-block">一年后,我在另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个滴水成冰的寒假,克利斯朵夫在我的心里燃起了英雄的火焰。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时,我的眼前时常浮现着一条河流:它的上游清澈孱弱,缓慢地流淌。到了中游后,它吸纳着两岸的支流,逐渐变得深邃和激越。当遇到阻碍时,它会激起冲天的浪花。而在它的下游,水流开阔而平缓,甚至让人觉察不到它的流动,但它的下面仍然潜藏着湍急的水流。生命就像一条河流,约翰·克利斯朵夫从少年时的勤奋与坚忍,走向青年时代的激情澎湃,最后迎来了生命的宁静与超然。每条小溪都可以流成波澜壮阔的大河,我从这本书里感受到英雄的呼喊和理想的召唤。“圣者克利斯朵夫渡过了河,扛着一个沉重的孩子,而这个孩子就是‘即将来到的日子’。”如同黑暗的海面上,一道闪电巨斧般地劈开了浓黑的夜幕,世界如此清晰地突现在眼前!我猛然发觉,怀着爱和希望,生命可以在激情与创造中走向永恒。</p> <p class="ql-block">五,看人如读书,做人如写书</p> <p class="ql-block">六,读书与做人。北宋大才子苏轼之所以学问高深、文采飞扬,就是因为他非常喜欢读书,而且善于总结,所以才留下了无数的传世篇章。有一次一位书生落第,先生还特地写诗安慰他。下面分享苏轼的一首七言诗,畅谈读书和做人,一辈子至少要读一遍</p><p class="ql-block">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p><p class="ql-block"> 苏轼</p><p class="ql-block">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从儿嬉。狂谋谬算百不遂,唯有霜鬓来如期。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唯有长嗟咨。</p><p class="ql-block"> 神宗熙宁三年,28岁的书生安敦以秀才的身份参加了乡试,其结果是“失解(落榜)西归”。得知这个消息,诗人就在送别时赠诗一首,在其中既谈论做学问的道理,也委婉地劝慰对方回家安心读书,只要熟读深思,就一定会掌握典籍中的精妙之处。</p> <p class="ql-block">七,读书与教书</p><p class="ql-block">前人讲读书,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后来做了教师,看来“治国”“平天下”的事于我太遥远,也不切实际,就现实一点,把读书作为“修身”“治教”来实行。教师要“传道、受业、解惑”,那当然得有渊博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博览群书,注意读书的广泛性。鲁迅说:“只有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开卷有益,多多益善。因此,凡系涉及到所教学科内容的书籍,不妨都拿来一读。想必每本书都会给我们以启发:或许是知识性的,或许是趣味性的,或许有利于充实讲稿内容,或许有利于教法改进。总之,我们在对大量的书籍的阅读中,必定会使我们对所教内容的认识得以深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八,读书如交友</p><p class="ql-block">友有损友益友之分,书有鄙俗高雅之别。读鄙俗之书如交损友,读高雅之书如交益友。</p><p class="ql-block">人到中年,少了棱角,减了豪情,消了斗志,处事渐趋沉稳,交友亦从酒友过渡到茶友,清风明月间,邀三五知己,从容品茗,展书捧读,翻翻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如晤才情趣于一体的挚友;看看朱光潜的《无言之美》,走进风光旖旎的美学世界陶冶一下情操;念念唐诗宋词,于传统文学的濡染中感慨人生、修心养性或是提升审美水平,无不可。到了老年,体衰,心力不足,常感时日不多无所事事,最适读老庄之道,遵循自然之法,无惧夕阳近黄昏,只享现时无限好。</p> <p class="ql-block">中国有句谚语:“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唯有持续学习,坚持读书的人,才能与时俱进。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最好的方式。多一些见识,就多一些机会;多一些学问,就多一些底气。你读过的每一本书,潜移默化中帮你抵挡世间浮华,助你应对人生风雨,为你解疑答惑。所以,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就是他读书的厚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