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作家笔下的南海《重吻西沙》|重吻西沙,圆我三十年相思(连载之四十四)

孙振军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伟文将军/题字  孙振军 撰文/摄影</h3> <b><font color="#9b9b9b">中篇</font> |重吻西沙,圆我三十年相思(连载之四十四)</b> <b>七、石岛</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岛远眺。摄于2015年11月</h5> <b>3</b><br><br>  说话间,石岛已经到了。因为如今从永兴岛通往石岛的是一条宽约3米的漂亮公路,所以大大缩短了两岛之间的交通时间。在通往石岛的公路左侧,竟然发育出了约20米的海滩与沙带。因为海岛——尤其是南海上的这种珊瑚岛是会经常变化的,既有沙丘滚动,更有风浪侵袭,所以海岛的面积、形状是会变化的。比如原本1.5平方千米左右的中建岛,曾在2013年“十一”过后的一场大台风后,被活生生地削丢了一个角,变成了1.2平方千米的海岛。不过也不必担心,因为说不定哪一天她还会再长出来,甚至会比过去更大。石岛公路的右侧已完全陆地化了。远处已建成一排很整齐的房子,近处的楼房亦在有序施工中。官兵们行走在今天这条小路上,无论什么天气,都不必再担心被狂风恶浪拖下海去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沙风光。摄于2015年11月</h5>   绕过“祖国万岁”四个巨幅大字的标语牌,我们便进入了石岛小小的营区。执勤的哨兵放下栏杆,认真地查阅了陪同我们的中尉军官同志所持的特别通行证后,便行礼予以放行。石岛营区的老房子还在,并且加了护坡、围墙。护坡上写着“保卫西沙 建功西沙”几个大字。营区大门左侧写着“听党指挥 能打胜仗 作风优良”,右侧写着“扎根南海 守卫南海 建功南海”。我知道,上一句是对全军指战员的殷切期望,下一句是全体西沙守岛官兵对党和人民的决心誓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沙风光。摄于2015年11月</h5>   石岛营区原来是没有围墙的,现在出于反谍除奸与备战的需要,建了一道十分美观的围墙。当然,也是条件改善了。透过营区宽敞的大门,能看到建设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那一排老营房依然存在。因为西沙是个连水、电、蔬菜都奇缺无比的地方,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要从大陆或海南岛用货轮运上来。因此,可以大建,但轻易不会大拆。这排老营房,是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了,因为那时我还是个军人,与石岛上的士兵都穿同样的军装,我们相互之间毫不设防。<br><br>  因此,每次到永兴岛,我都要到石岛闲逛或拍照,除了不敢到人家的伙房“偷”蔬菜外,其他方面我们几近于一家人。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驶出外海的渔船。摄于2015年11月</h5>   大约在1983、1984年间,我在南海舰队榆林基地宣传处工作期间,还在我的战友、摄影老师(时任宣传处专职摄影干事)王振松大哥的带领下,找了几名穿着白色长袖夏季水兵服(也称一号服装)的战士,站在营房前的一个水池前,拍了几张以“石岛建起景观池”为主题的图片。记得当时我们要求人家拿出指指点点、说说笑笑、兴高采烈、开开心心的样子,以表达守岛官兵对西沙这个第二故乡的无比热爱。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石岛建起景观池”为主题的照片。王振松摄于20世纪80年代</h5>   按照那个年代的标准,这组摆布拍摄的照片选题、意境、构图都不差。可惜的是,投稿到内地的报刊后,没有被采用。这不能怪编辑们缺少慧眼,因为他们在遥远的大陆、在大城市舒适的办公楼里,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这个不起眼的小水池、景观池,是战士们冒着被恶浪卷走、被鲨鱼啃咬、被海蟹抓缠、被礁角刺伤等生命危险,一点点、一块块,日积月累,从海水、礁缝里就地取材,然后自己动手建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