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分享我的登山历程</p><p class="ql-block">回想2018年,我带着老冯等十人的团队,成功穿越了大小牯牛。</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2022年,6月11日的早晨突然接到一个美女的电话,她说要带昆明的登山爱好者,一行十多人,来我们东川挑战大牯牛,让我联系吃和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6月11日晩,我和老冯坐上他们开的中巴车,来到大牯牛山下的小水井村,当晚就地住下计划第二天一大早登山。</p><p class="ql-block"> 6月12日早上车开到紫霞宫,我俩下车,不敢耽误时间,我知道老冯的速度很慢,必须抓紧时间赶路,开头走路还顺利,缓慢行走,沿途欣赏风景,走着走着,忘记过程的疲惫,享受从高处看大山的美,边走边和他讲话,给他力量,走了三个小时到垭口,(照片),他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只有休息一下,然后继续前进。</p><p class="ql-block"> 距离山顶最后这段路,正常人需要20多分钟就可以走到,但是对于一个脑出血、开颅两次且身患肺气肿的病人来说,实在是太难、太难,每走一步,大口喘气,走着走着,嘴唇发紫,脸色苍白,赶快叫他坐下休息,喝点饮料,缓过神,再起身走,一步,二步,胸口有点痛,帮他揉背,坚持!坚持!我鼓励他说大部队已经超过我们,赶快去和她们合影,不要留下遗憾!12点45分,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登顶,在山顶照完相,老冯两腿发软,四肢无力,瘫坐在地上,不想吃东西,休息,喘气,慢慢的恢复到好的状态,我悬着的心才落下,66岁的冯兴明再一次挑战大牯牛山且登顶成功。这时的我才真正感受到征服高山的喜悦,远眺东川小城,好一幅“一览众山小,四面万峰青。天开白日出,地接紫烟扃”的美丽画卷。</p><p class="ql-block"> 大牯牛山海拔4017米,对于一个脑出血的他,两次开颅,被医生诊断为“血管畸形”的病人来说,这是用汗水和热血堆砌起来的高度,我经常鼓励他说为什么不能给自己的人生多些创造机会,努力和可能呢?从紫霞宫一直走到大牯牛山顶,四个多小时的路程,简直就是“奇迹”,强有力的心肺功能,这代表身残志不残,没有什么事做不到。</p><p class="ql-block"> 去年三次带老冯爬紫霞宫,都以失败告终,好多人叫我放弃,但是在我心里的信念只有永不言弃,想想以前每年都去爬几次,分析去年为什么不行?找原因,打开他的心结。</p><p class="ql-block"> 今年2022年“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一直支撑着我,4月29日,我们仅用了4个多小时,从箐口到汪家箐再走到紫霞宫,成功了。</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用“心有余而力不足”来为自己不愿努力而开脱,其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积极的思想几乎能够战胜世间的一切障碍,愿你我共同携手攀登一座又一座顶峰,因为这种奋斗就足以充实人的心,我们必须相信,垒山不止就是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