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时宜的思想(尼采传之十五)(中)

由心品

<div> 在《论历史对人生的利弊》中,尼采对于德国人过分强调历史教育的做法和过分推崇历史作用的流行观点作了尖锐批判。他深入分析了历史在人生中的作用问题。他认为,历史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总是给人以力量的。这既要看是什么样的历史教育,还要看是什么样的人接受这历史。<br> 尼采把现存的历史形式或者历史教育分为三种。它们是伟大的历史、古老的历史和批判的历史。<br> 伟大的历史是把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伟大事件、伟大意义揭示给人们看。它可以给人们以学习榜样,使他们找到在现世不易寻觅的不朽和永存的东西,受到鼓舞和激励,“以史为师”,再创历史的辉煌。<br> 另一方面,它也会带来消极的后果:面对如此辉煌的历史,人们会认为它一去而不复返了,自己成了历史的迟到者,错过了历史上最好的时光,再怎样努力也没有用处,于是只有放弃在现世的创造精神而甘当一个历史的崇拜者。<br></div> <div> 古老的历史是让人感受到人类岁月之久长远,文化传统之悠久,从而产生一种怀旧心理,对历史满怀纪念之情。它很容易让人沉溺在怀古之情中不能自拔,“玩古丧志”,乐于在故纸堆里讨生活,甚至弄古成真,把这种沉溺于历史之中的生活当成了真正的现实生活,从而丧失在现世努力创造新生活的能力。<br> 批判的历史是把历史上那些过时的东西给人们看,揭示那些被历史证明为错误的东西。它可以给人们以警醒,“以史为鉴”,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但它也可以带来消极的影响:既然一切都是要毁灭的,那么人类在现世的努力就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既然历史充满了错误,由于遗传,这些错误已经成为我们的血肉和天性的一部分而无法除去,我们不可能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结论不免使我们大为沮丧。<br> 尼采认为,总的来说,德国的历史教育是过多而不适当的。它作为一种普及教育,主要是面向一般大众:工人、农民、士兵、商人、……对于这些人来说,让他们拥有过多的历史知识有害无益。<br> 他们是弱者,弱者面对历史,只会削弱自己在现世生活的能力;历史有如一条锁链,使他们难以自由行动;历史有如一剂鸦片,会麻痹他们的神经与四肢。对于他们,没有必要灌输什么历史知识,倒不如让他们对过去一无所知,只是生活在当下现在。<br></div> <div> 在尼采看来,即使是那些学者、作家和艺术家也由于过量的历史教育而深受其害。由于沉溺于历史之中,他们的创造激情被扼杀,他们的作品除了充斥着历史的霉味,没有任何新鲜味道。他们当中的多数人除了懂得去钻百科全书外,几乎不能独立思考任何东西。<br> 面对历史,他们不但不能有所作为,反而处于不应有的绝望之中。在那些大师面前,他们深感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好象无论再写什么都是没有意义的。仅仅一个歌德,就足以让几乎所有的德国年轻诗人寒心,不再有在诗歌领域创造奇迹的欲望。历史成了他们可怕的心理负担,导致行动瘫痪症。<br> 但是那些历史学家宣扬的历史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人们往往认为历史学家是最客观公正的人。其实那些所谓客观公正的历史事实只不过是本时代的流行观点也就是公众舆论的反映罢了。<br> 符合时代流行观点和公众舆论的东西,就被当作客观事实,反之就说是历史学家主观的东西,事情就是这样。而历史学家中有几个是敢于反对流行观点的呢?于是在历史领域就充斥着这样一种公众舆论的变种,它反过来又强化了公众舆论的力量。这样的历史,不如不要。<br></div> <div><br></div> 尼采认为,真正了解历史、配得上解说历史的人应该是那些执着于当下现在,醉心于自己的事业,不为任何历史力量所左右的人。他们是处于非历史或超历史的状态,必要的时候他们可以忘却那些历史的无用品,摆脱历史的重负。<br> 正因为这样,他们反而能够把握历史;历史不但不会对他们有何不利影响,反而成了他们创造未来、创造历史的动力。<div> 这时,他们把历史当作一件艺术品,而他们是创造历史的艺术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都保有创造的激情,对现实事物敏锐的直觉,历史是激发他们更加起劲工作的兴奋剂。<br> 尼采在这里已经表达他对于强者和弱者相区别的思想。历史是属于强者的,正如现实和未来都属于他一样,而弱者一无所有。<div> 《论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出版后,没有获得什么反应。显然,人们对尼采的观点不理解、不同意或者不感兴趣。<br><h5>【本文摘自《尼采传》一书,黄忠晶(即由心品)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h5><br><h5><b>【若想看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由心品人生”】</b></h5><br><br><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