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当年《涉世者》

海之蓝

<p class="ql-block">  想起当年《涉世者》,想起当年的班级九零四。</p><p class="ql-block"> 《涉世者》是我们在当年的绥化师专(现绥化学院)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我们自己班级筹办编辑的一份手抄报。距今已经30余年了。3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不禁思绪万千,百感交集。</p><p class="ql-block"> 《涉世者》,不仅仅是一份报纸,更是一段难忘的岁月,一种美好的情怀! 想起当年《涉世者》,就想起了当年的那段青葱岁月,就想起了那段岁月里的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以及那段岁月里永远不会淡忘的故事。 </p> <p class="ql-block">  那是1990年的9月,一群来自省内各市县的涉世未深的青年学子,踏着《恋曲1990》那婉转悠扬而又略带忧伤的旋律,走进了绥化师专的校园,相聚在中文904班。一个29人组成的崭新的集体诞生了,开启了美好的大学时光。</p><p class="ql-block">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不像高中时期那么枯燥乏味,一切都感觉很新鲜。跟高中时期明显不同的是业余时间多了,班级的活动多了。众多的活动中,最难忘的还是我们筹建的班报。中文系的优势是什么?那当然是文学特长。当初也忘了是谁提的议,要办一个班级手抄报。这个建议一提出来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一呼百应,这个事情就摆上了日程。</p><p class="ql-block"> 班委会组织成立了编辑部,主编一人,副主编三人。其他同学每人负责一期,轮流当责任编辑。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是需要确立班报的名称,要大气,好听,还要突出班级的特色,很难,很有挑战性。在众多的选项里大家犹豫不决,都不够满意。</p><p class="ql-block"> 突然,不知是谁,灵光乍现,说叫《涉世者》咋样?这个名字一出口,立刻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甚至是拍案叫绝, 咋这么合适呢!松涛同学在《他们曾有过一个共同的名字》文中这样精辟的分析到:“他们以共同的胸无城府不自觉的去伪装出了一种浅薄的笨傲不驯,以成长中所必经的无关痛痒的感受来迷惑自我,对自己很认真地谎称这一切很独特也很深刻,并为此而在私下里沾沾自喜。他们,以年轻的名义形式郑重地宣布他们要学习着其实倒不如说是游戏着涉过世事之海,所以他们便很随意地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一一涉世者。”</p><p class="ql-block"> 当年流行《围城》这本书,外面的想进来,里面的想出去。当时的我们的思维也何尝不是这样?明明很幼稚的年龄,却感觉很成熟。不像今天,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了,成熟了,老练了,却期盼回到懵懂的当初。“涉世者”这三个字这个名字正好符合当时这群青年人自诩成熟的心境。这个名字着实令我们骄傲了好一阵子。</p> <p class="ql-block">  第一期要开始编辑了。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啊。我们的报纸跟正常的报纸幅面一般大,就是买来一张大白纸对折,成为四版。擅长美工的同学,题写了刊物名。主编松涛同学撰写了创刊词《升起每一片白帆》!很有文采,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激情澎湃。然后组织大家投稿。然后就是组稿,排版,书写。</p> <p class="ql-block">  所谓排版,我们是纯手工制作,因为没有专业的排版纸,只能采用费工费力的最笨的方法了。买来一元钱一大张的大白纸,对折,形成四版。在纸上打上横线竖线,在每个格里写字,以此来确保横平竖直,疏密度一致。多少字数估计能占多大篇幅,完全就得靠经验积累进行。有空白就设计一个图案填充,超过幅面了就跟作者商量删去一些文字。由擅长文字书写的同学把这些稿件上的文字一个一个书写到大白纸上。</p><p class="ql-block"> 书写是一个累活,更是一个细心的活,一个字都不能写错,写错了影响美观,有时候书写了一半了,弄不好还得重头再来。这种做法被我们的老师戏称为“五指山出版社”。可以说这一张手抄报得下很多功夫。但是出于热爱,所以没有人说辛苦。为了这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共同努力要把它做好。</p><p class="ql-block"> 每期除了固定的编委之外,班级其他同学轮流当主编。每人负责一期。 出版了几期之后,效果非常不错。刚开始时候是前面有车,后面有辙,大家都照着做。后来,就不仅仅是模仿了,而是不断有创新和发展了,都想一期比一期办得好。版面设计越来越美观,版面数量也不断增加,最多的时候达到12版,工程量越来越大。这样下来,每周一期,一年出了几十期,连续三年一直没有间断。现在想想,确实不易。</p><p class="ql-block"> 报纸的稿件体裁很丰富,有诗歌,有散文,难得的还有长篇连载,同学们各逞其能,妙笔生花。缺点就是就是内容相对还是单一。毕竟涉世未深,还不了解世事的复杂,多数稿件还是风花雪月,年少不知愁滋味之类,感伤类的居多!这也难怪了,当年也没有什么生活阅历。只能是描写一些内心的小情绪,都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那是一段最朴实最直率的岁月。干干净净,像一碗水一样透明。</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这个手抄报,作用很大。一份报纸,像一个核心,把大家紧密拉紧在一起,增强了凝聚力,促进了感情沟通。当然客观上促进了大家的写作水平。没有动力就没有进步。为了交稿,要习练不辍,三天不写手生嘛!无形中提高了写作水平。这对于那以后我们大多数从事的语文教学来说,大有裨益。</p> <p class="ql-block">  第二年年末,三位以民办教师身份上学的同学要提前毕业了。我们商议一下出一个纪念专刊,除了给三位同学送别,也是给我们多年的努力和付出留个纪念。说做就做,不久就编辑完毕,但这期我们不是手写了,提档升级了。因为一位同学托关系找到了在报社工作的亲属,印刷了一期正规样式的报纸!除了没有刊号,别的跟正式报纸没有两样!而这份专刊出刊到现在,正好30年了!</p><p class="ql-block"> 拿到泛着油墨香的报纸,我们爱不释手。我们还做了另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在校园里展开了义卖活动!多少随意,给钱就行。最搞笑的是我们还聚众把路过的校长拦下来,硬性义卖!我们把义卖所得的款项捐给了山区失学儿童。后来我们还在刊物上看到了我们的捐款名单。当时心里非常高兴。</p><p class="ql-block"> 这份纪念专刊我现在还保留着一份。每当看到它,就仿佛回到了30年前的那段岁月,仿佛又来到了当初的校园,当年的班级,仿佛又看到了座位上那一张张熟悉的脸。当年编辑报纸忙忙碌碌的样子还记忆犹新,恍如昨日。</p> <p class="ql-block">  “带着童心去涉世!”当年的长者这样告诫我们。今天的我们都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再也不是当初的不经世事的文学青年了。今天,当我们漂泊奔波打拼,历览世事纷争人情冷暖之后,才豁然懂得当年的时光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珍贵!真的希望岁月改变的只是容颜,而不是当年那份纯真的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