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邢光焮

乡愁

邢光焮,济南历城鲍山路家庄人(1890-1956)。祖父邢正海,武举出身。其父邢大发,继承父业,光耀门庭,生有五子,因教子有方,均有成就。邢光焮排行第四,自幼天资聪慧,六岁入私塾,其师为晚清岁贡生,人称大先生的谢瀛震。每日先生师证几行诗文,他吟读三遍,便能熟记于脑,朗声背诵无误。凡《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章,均烂记在心,倒背如流,很得师赏。及长,能写会画,多才多艺,琴棋诗文,无所不能。科举会试,获得功名,授兖州煤矿总长。任职三月余,因不惯官场酬营,决然辞官回梓。 回到故里的邢光焮,谨遵父命改学医道,手抄医书,闭门苦读,潜心钻研。师承当地名医李明武和济南名医王兰斋,衷中参西,中西结合,精进医术医理,行医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在师承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医学技术理念,并有著述。<br>民国二十年(1931),42岁的邢光焮,受尊师谢瀛震先生邀荐,捐资参加韩仓李振唐先生创办的鲍青文社,与先贤名士,诗书往来,切磋技艺,培养奖掖后进。期间,师生同道,互赠书画墨宝,往来密切,关系尤近。<br>邢光焮,一生习文行医,才思敏捷,文笔畅达,很得同道赞许。他医术精湛,医道高明,悬壶济世,活人无算,医德高尚,妙手惠及千家万户,名声不胫远播。乡亲梓里,凡有病人求诊,不问贫富贵贱,随请随到,一心赴救,从不延误。亲朋好友介绍病人求他诊治,他一概不收诊费。周围街坊邻居求其诊病,也一律不收费。对穷苦之家生病无钱买药者,他代其赊药。<br>如今,一代名医邢光焮,虽已仙逝近七十年,但在济南,在历城,方圆周边,提起名医先生大名,上了年岁的人们,均伸出拇指啧啧称道,无不感佩。谢雅会就随口讲出了名医治病救人的传奇故事: 在路家庄东不远有村谢家屯,清末岁贡生进士谢瀛震,人称大先生,五十余岁,喜得贵子,依族规取名赓会。因老年得子,谢老先生喜不自胜。在婴儿六日庆生之日,亲朋好友,社会名流,纷纷前来庆贺。在宴席上,众人不乏道喜贺福之美言,并请进士即兴赋诗一首,谢老先生,稍作思忖,便不无自谦地吟道:“人生五十才弄璋,敢云英物不寻常。但求他日书能读,永继吾家旧业香。”并向众人逐句解释了意境,大家一听,整个宴会大堂响起掌声一片。该诗表达了诗人谢老先生老来添丁的喜忧参半的心境,又寄托了对儿子的期盼与愿景。当然,这宝儿果然不负大望,自小便聪颖过人,一生功名显赫,光宗耀祖,这便是享誉华夏的现代著名诗人、书画家、编辑家田遨先生。<br>当年赓会六、七岁时,亲朋好友前来为父亲谢老先生祝六十大寿时,小赓会突染喉疾,奇痛不已,哭闹不止。先生便令前来给恩师祝寿的学生邢光焮,给小赓会诊看一下。这年,邢光焮35岁,行医刚出道不久,虽行医数年,有一定经验,但这病人非同一般常人,乃恩师之掌上明珠,须小心诊治为是。听先生令出,邢光焮便遵命为赓会细心诊看,经过一番诊断,结果为鼻白喉病。便到先生药房,取几种中药配方研成药末,又取一麦杆做吸管,把药末经吸管吹送至病儿鼻腔病灶处。料定不多时,病儿便痊愈。谁料,满有把握的邢光焮,发现小赓会用药后竟然昏厥过去,躺在母亲怀里一动不动,摸摸还有脉搏,行医数年来,头一次遇到该病这类情况。难道诊断有误?用错了药?这可吓坏了邢光焮。名声事小,性命事大。一时不知所措的邢光焮,不知如何向恩师交待。慌恐至极之下,年轻邢光焮吓得离开了谢家,径直跑到韩仓,找到西梁王在此坐堂行医的老师李明武先生。见学生跑得满头是汗,脸色蜡黄,便知出了差错。于是,先稳住学生,并让其如实道来。听学生讲完,李明武先生,双眉舒展,告知学生,稍安勿躁,此乃实属正常,并无大碍,令你返回谢家屯,小孩定会醒来无恙。学生邢光焮半信半疑。老师讲道:“此病用药,病人依自身而言,有的药性反应,会引起短时昏厥,不会殃及性命,且病除快疾。有的则虽不昏迷,但病除慢缓。你年轻行医,刚出道,没经历过。”<br>听老师一番教诲,邢光焮如释重负。想立即返回谢家屯,却又寻思自己闹得这一出,有失颜面,不敢行动。见学生这般窘态,便令同为大先生门生的港沟宋某带上礼品,速去谢家屯一探究竟。此时,谢瀛震老先生正为吓跑了学生邢光焮,感到怜惜不已,扰搅了庆寿事小,吓坏了学生事大。大家相见,结果正如李明武所言,小赓会早已清醒,且活蹦乱跳,病愈如初。谢老先生爱子化险为夷,尔后更增进了师生情谊。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瀛震的书画作品</h3> 民国时期 ,辞官从医出道不久的邢光焮,一日大早,天还未亮,在家乡村田路上一边散着步,一边思考着什么,见一位乡邻似是肩上撅着粪筐,从村里走出来,两人走近一看,原是宿姓街坊,见其神色难看急匆匆的样子,便主动近前打起招呼,再看筐里有被褥裹着什么,便问其缘故。宿姓街坊知是邢大夫,便把实情道出,原来被子里裹着的是一个出生不久的男婴,不知什么原因死去夭折了,此去村外准备埋掉。邢光焮便让其打开包裹,搭手一摸“死婴”胸口,感觉还有点体温,并未凉透,再试脉象,便告知街坊,孩子没死,令其赶紧包好,回家给他灌上几口红糖姜水,准活了。听邢大夫如此一说,宿姓街坊顿觉有望,神色不再凝重,依大夫嘱言,赶紧包好被裹,感激地告别邢大夫,勿勿返回家中,给孩子灌上红糖姜水,不多会儿,婴儿脸色渐渐泛出红润,这婴儿果如邢大夫所言,竟然活了过来。<br>宿姓街坊见孩子活过来,甚是高兴万分,激动不已。心中暗自感念生子命大,庆幸遇见救命恩人邢大夫。日后,宿姓街坊夫妻备些礼物,来到邢光焮家,千恩万谢。邢大夫拒收礼物,并说治病救人乃医者本分,理所应当,本是同庄乡亲,不必如此客气。<br>此事在路家庄大街小巷传扬开去,直至这被救小孩长大懂事,父母千叮万嘱勿忘救命恩人邢光焮的恩德。至今,此事虽近百年,当事人也已相继不在人世,但路家庄的百姓,尤其是宿姓后人,每每议起此事,无不对名医邢光焮的医德仁恩刻骨铭心。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章丘旧军孟家在济南的“祥”子号“瑞蚨祥”绸缎庄,买卖红火,久负盛名。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山东即遭沦陷,日本侵略者开始控制我省经济命脉。瑞蚨祥遭到了日本宪兵队的劫掠,经理人被毒打。瑞蚨祥的老东家孟雒川,年事已高,因不堪时局突变,染病后去天津治疗,不久便死于天津。他的二太太王夫人,在济南得知噩耗,也因不堪打击一病不起。请遍了济南有名的中西医大夫进行诊治,不见好转。老太太的病愁坏了孟家上下,眼看老夫人的病,一天不如一天,越来越沉疴了。<br>这一天,瑞蚨祥的管家去附近的粮行买米买面,便与粮行掌柜邢光煜(邢光焮的三哥)聊起东家老太太的病情。邢光煜便说:“俺家老四是个中医,我明天叫他来,到你府上,给老太太看看吧。”<br>于是,次日,邢光焮来到孟府,到老太太病床前,给其看舌苔,一边号脉,一边询问病情,一遍望闻问切之后,便针对病症开好药方,并亲自对老太太说:“吃了一付药,你便可以坐起来,吃了第二付药,便可以下床,吃完三付药,便能够行走自如。”并且约定三天后我再来。管家送走邢光焮后,亲自持药方到药铺,按方拿了三付药。付钱时,管家觉得不对,心想,别的中医开的药方三付药是几十块大洋,邢中医开的三付药,才十几文钱,恐怕这么便宜的药不起作用。恐耽误了老太太的病情,又照原来的方子拿了三付药。回府后,便把邢光焮大夫开的药搁在一边了。照原方开的三付药,老太太吃完后,仍然没有什么起色。<br>三日后,按约定,邢光焮来到孟府,见病人并未如他当初所言,给老太太一号脉,便对管家说:“你没有给老太太服用我开的药。”管家一听,心想这邢中医果然医道高深,不可小瞧。便不无愧色地汗颜道:“我看你开的药太便宜了,唯恐吃了不管事,耽误了老太太的病情,照原方又拿了三付,你的药没吃。”邢光焮正言厉色道:“你这才把老太太给耽误了!”管家自知理亏,惭愧不已,赶紧吩咐手下伙计,拿起搁置一旁的中药煎上。正如邢光焮所言,吃了他的三付药后,孟府老太太王夫人,能下床行动自如了。又吃了邢中医的三付药,气色好转起来,病征全消,身体竟然康复了。<br>此事惊动孟府上下,全国各地的孟家祥子号,听说老夫人身体痊愈,康复如初,都深为大幸!又听说是济南近郊路家庄一位叫邢光焮的中医治好老太太的病,更是不可思议,感动不已。<br>事后,孟府少东家亲自请人刻匾,置办礼品物资,并亲自领队,大抬小轿,声势浩大地来到城外三十多里路的路家庄邢府大院,重谢名医邢光焮,并将刻有“悬壶济世”的紫檀大匾悬于邢府高堂之上,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匾仪式。仪式结束,孟府少东家亲挽名医邢光焮的手,恭敬地请恩人上轿,一路风光回到济南,诚邀社会各界名流,一为庆祝老太太八十大寿,二为盛宴感谢救命恩人邢光焮。<br>由于,邢光焮行医多年,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医学理论技术,每遇疑难杂症,均能药到病除,非常奇验。故此,前来求医问药者,病愈答谢者,络绎不绝。 解放后,年已花甲的邢光焮,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心全意投身于新中国的中医医疗事业,发挥自己的专长,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并收了很多学生,为新中国培养了不少的医学人才。<br>名医邢光焮,弃官从医,毕生专心救人,医道高深,医德高尚,救人无数,名副其实。<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谢雅会 邢学良 口述 </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李心贞 整理撰文</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10</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