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修住房

希奥慈恩(2723495)

<p class="ql-block">  --知青生涯拾遗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凤高志远”家庭征文之四十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熊晓清 (写于2020092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篇制作:熊晓春(美篇昵称:希奥慈恩2723495)</p> <h5> 1969年夏,作者下乡后的照片。<div>  (本文除注明之外的其它图片,均由网上下载。特此说明。)</div></h5> 1969年春节后,我和晓虹以“投亲靠友”方式,通过大姨爹熊金全的关系,到他老家----当时的巴县虎溪区虎溪公社八一大队第三生产队插队落户。<br>  我们落户的这个生产队,虽然前面冠有“八一大队”的名号,但与部队没有一点关联。文革前,这个大队叫“石(dan)八”大队,因此处有一丘田能产一石八斗(约合二百斤)谷子,故取名“石八丘”。文革起,破四旧,借原名中有一“八”字,便更名为“八一”大队,但众乡党仍多称其为“石八丘”。<br> <h5>  1969年秋,与作者一同插队落户的妹妹晓虹。</h5> 生产队地处离山不远的浅丘地区,东去十里是当时虎溪区政府所在地陈家桥,南去八里就到了虎溪公社街上,往西南方向而去二十里翻过一座名叫武家坡的山梁(据说是缙云山余脉),就是璧山县城。 队里多是水田,蜿蜒在几座小山包之间;山坡上除有干田,多是旱土;也有几片茂林修竹,其间静卧着几个院落,分别是熊家院子(大姨爹的隔房亲戚熊家幺婆婆、二爸熊习年、三爸熊习礼、幺爸熊习玖、小孃熊习惠就住在这个院子)、罗家院子、龙家院子以及我们先后住过的两个小院子(我暂且命名为陈家院子和朱家院子)。 就在这个地方,我和晓虹开始了知青生涯。<br>  既然是安家落户,住的地方是必须首先解决的。在我们去之前,二爸熊习年已经帮我们在陈家院子借了一间房子。<br> 陈家院子呈“凹”字型,座东朝西,是一个只有三户人的小院子(其中一户还是五保户,一个孤老头)。二爸为我们借的那间房子在院子的东北角,大约有三十多平米,当时是房东从他家厨房去卧室的过路屋,同时也是他家喂养“笼子猪”(小猪崽)的地方。<div>  二爸带我去看房子时,发现那间屋的地面除了过路的地方,都被猪粪沤成稀泥状,难以下脚;竹篾编的夹壁墙靠地面部分基本上被沤坏了,轻轻一捅就是一个大窟窿;没有窗户,全靠屋顶有几匹亮瓦给室内一点光亮;整间屋里又黑又闷、又脏又臭,而且非常潮湿。要想在这里住人,必须整修一番才行。</div> 好在当时对每个插队落户的知青都有一笔安家费(好像每人三百元,这在我们眼里是一笔巨款),我们就用这笔钱请二爸帮忙买了十几根松木料和几捆竹子,我又去山边的石灰窑和砖瓦窑买了些石灰和砖瓦,先后请了木匠、篾匠和泥水匠来清理地面、重编夹壁、分隔房间、抺灰刷墙、打灶做缸(水缸是用一个大箩筐埋地里再糊上三合土做成的)。<br> 忙碌了一段时间,终于使那间屋“旧貌换新顔”,墙刷了白灰,屋里也稍微亮堂了些,基本可以住人了。那间屋呈“田”字型分为四小间,右下角的一间是过路屋,左下角那间就是我们的厨房,左上角那间是我的卧室,右上角那间就是晓虹的卧室 。我们又添置了诸如床、柜子、桌凳及锅盘碗盏等生活用品,便住进了我们的“新家”。<br>  在陈家院子我们住了两年左右。71年初,熊家四孃随军了,我们就搬到她在朱家院子的房子里。那房子两间卧室都有窗子,比陈家院子的住房宽敞明亮,更不潮湿。我们后来一直住在那里,直到我们先后离开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