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父亲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世纪20年代,父亲户连从(1910年--1938年)在开封书店街王开照相馆当学徒。父亲在这里学照相,有个很好的条件,就是他姥姥家二表兄王长兴在这里是照相师傅,且是当时业界有名的师傅。父亲很勤谨,三年学徒,对表哥言听计从,早起晚睡,服侍老板生活,干好馆内勤杂……馆里上下都很喜欢他。就这样,不到三年照相、洗相、放相就都能搭手了。</p><p class="ql-block">三年后留馆工作,跟表哥主里打外,业务水平不断提升。特别跑外照合影大相,既长见识又长技能,他跟表哥到过河南大学、开封中小学、还到过驻军兵营。每次照相回来,和洗相师傅冲底版、修底版、洗相都是小心翼翼,不敢有半点疏忽。每次完成任务,表大伯都鼓励父亲:“兄弟,配合得很好,是块学照相的料。”</p><p class="ql-block">不过,照相中也出现过麻烦。曾听舅老爷讲过一个夸赞父亲和长兴大伯的故事。说有一次给一个来开封省亲的女士照了个全身相,底版冲坏了,洗出来只显头胸和腿脚,中间没有了。怎么办?五天之后,人家还要取相返里,现在又不知道人家住哪,重照是不可能了。按常理,相照坏了,可以退费。但父亲不主张退费,他跟表哥商量补救办法:决定找一位与顾客身量相当的妇女,穿上同样的衣服替照拼洗试试。照好后洗片,剪裁、拼接、把中间部分补出来,再照,再洗……结果成功了。到人家来取相时,竟没有看出“移花接木”的痕迹。当时父亲还有些忐忑不安,唯恐露出破绽。此次拼接虽然造成了麻烦,但事后倒传为了佳话。</p><p class="ql-block"> 父亲学照相是有梦想的,就是学成之后回到县城开个照相馆自己干,为家多挣钱。这个想法得到了爷爷和大伯的支持。于是30年代初,父亲每次从开封回家,几乎都要到县里察看照相的生意,和同行切磋技艺,认为县城的照相业发展空间很大。当时县城只有两家照相馆,说是照相馆,实际上门市很小,条件很差,都只有一架厢式照相机,摄影棚更谈不上。父亲决定在县城繁华地段开个照相馆,要创造尽量好的条件,他信心满满。</p><p class="ql-block"> 可是那个时代不让他如愿。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挑起了“卢沟桥事变”,战火迅速蔓延到中原大地。当时由于国民党军队的不抵抗,黄河以北大片平原很快被日军占领。</p><p class="ql-block"> 1938年2月13日,长垣城沦陷。这时一河之隔的省城——开封,也危在旦夕,很快变成了一座空城。国军南撤,人心惶惶,生意关门,市民纷纷逃往乡下。父亲这时也回到家中住闲。后来,听说县城并没有日本人驻守,而是汉奸维持会为之代管,于是父亲又进城找他的同行。可是这次进城再也没能回来。因为他进城后,城门很快就都关闭了,谁也不能进出。直到3月24日,日本人开着战车,一队人马耀武扬威,又回长垣城,在南门“瓮圈”里遭到抗日力量的伏击,城里人才知道情况有变。日本人因为这次遭伏击死伤惨重,吃了大亏,所以,第二天即25日拂晓,集结来封丘、新乡大量兵力屠城报复。鬼子攻开城后,沿街逐户搜查,不论男女老少,见人就杀。一时间大街小巷,尸骸狼藉,血流成河。在城中心还制造了令人发指的“黉学惨案”。县志记载,这次全城死难同胞1673人。父亲就在其中。</p><p class="ql-block">可悲呀父亲!出师未捷身先死,志向未酬遗恨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户廷相写于(2021年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