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修补《百年涟漪》

萬卷書樓

<p class="ql-block">一部《百年涟漪》,寻求王国维长治避难故事。好似田间耕夫,投石击池,水漪涟涟。</p><p class="ql-block">读者天才,打卡《百年涟漪》。他是位满腹经纶,可以走笔行文之人。人居太行山之巅,思悟出:“涟漪即瞬间,造就大师却百年”。</p> <p class="ql-block">王国维,何以成为帝师?又何以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百年以来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p><p class="ql-block">中国书协会员、书法理论评论家,尚思勤读,卷不释手,每日文学的杨君天才先生,在读《百年涟漪》后,感慨万分。多日走笔,修补《百年涟漪》,三言两语,概括如此:</p><p class="ql-block">王国维,童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生活窘迫。心情低落压抑时,沉溺于学术研究是其解脱的一剂良药。《宋元戏曲考》曲学巨著,是其寓居日本时完成。</p> <p class="ql-block">1916年正月初二,旅居日本三年的王国维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剧烈的颠簸使其呕吐不止。稍有好转,就手不释卷,在船舱里考释出:“回祖国”(戏语)三个甲骨文字。</p> <p class="ql-block">陈哲三《陈寅恪先生轶事及其著作》一文中:</p><p class="ql-block">……制度订妥,曹(云祥)请胡适之主持,胡说不够格,胡推荐梁启超、王国维、罗振玉和章太炎。于是曹亲自拿聘书聘请王静安先生,王先生不答应,胡说有办法。原来当时王先生在清宫教溥仪,所谓“南书房行走”,于是胡找溥仪,溥仪劝他,王先生仍然不愿去,因为清华是洋学堂,溥仪没法,只得下了一道圣旨——这圣旨我在王先生家看到了。很工整,红字。王先生没法,只得去了。</p> <p class="ql-block">王国维大女儿王东明,她后来曾在其《百年追忆》中说:</p><p class="ql-block">“赵元任、杨步伟夫妇性格迥异互相补充,好似神仙眷属。杨步伟谈笑风生,开办小桥食社,一时食客云集。陈寅恪买了两瓶高级酒,倒掉好酒,洗干净瓶子,送给杨步伟装冰水,成为杨步伟待客时讲的笑话,大家捧腹大笑,而陈先生在一旁悠然自若地微笑不语”。</p> <p class="ql-block">王国维,次子王高明爱好诗词,幼承家学,雅好古籍,痴迷国学和诗词。</p><p class="ql-block">1957年,王高明与朋友欲办刊物《艺文志》,被打成右派,邮局将他开除公职。1960年年代,参加中华书局《全唐诗》的编辑工作、《全宋词》的校订工作。“文革”中,王高明受到冲击,连在中华书局的临时工作也没有了。</p><p class="ql-block">1969年,在隔离审查中,他喝下敌敌畏自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