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遍地哀

冯明青

<p class="ql-block">“作家”遍地哀</p><p class="ql-block">(文/酒友天真)</p><p class="ql-block">当今时代,中国什么最多?答曰:作家。刘翠萍一只绣球随便一抛,至少能砸住三位。</p><p class="ql-block">昨日,网友向我推荐了韵荷女士的一篇文章《我是作家么》,大体说出了一个文学女中年的写作之路。她的文笔很好,文章颇丰,成绩斐然。说实在话,韵荷的文章,我是很喜欢看的,她在《河之东》平台发表的散文我也大都拜读过,听说还出了本散文集。她文中的形象思维及许多幽词默句和借喻,确实很有意味,令我欣赏之至,自叹弗如。</p><p class="ql-block">韵菏女士很谦虚,很实在,也很清醒,对现在自己是不是可称为“作家”,心存疑窦,写了长长一篇。这与一些在自媒体发了些所谓“作品”,出了一两本所谓“著作”,便自诩为作家者,分野自见。</p><p class="ql-block">在我心中,作家的头衔是很神圣的,作为文学爱好者,还是且慢称“家”为是。过去,丁玲有“一本书主义”,因为那时出书太难,一般作者望尘莫及,能出书即作家也。不像现在,有钱就能买书号,钱少就批内部准印证,没钱则印自藏书,出书成了件随心欲的轻快事。过去,鲁迅有诸多名篇杂文和小说,徐志摩有《再别康桥》代表作,魏巍有《谁是最可爱的人》成名作……。不像现在,有人一天码一篇,篇篇很一般,一年写个百万字如囊中取物,轻而易举。人家周徐魏丁称“家”名符其实,而咱有些“作家”呢,你写过《呐喊》《彷徨》《翡冷翠的一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么?入国家级作家协会了么?扪心自问,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即便如此,昔日名人们大凡在报刊发表作品,出版专著,那怕是曹雪芹、吳承恩,顶多也就在名字前加上“作者”二字,没见过以“作家”而标榜的。“作家”,应是文学大家,是人们对文学大家的尊称,从来都不是自封或坊间戏谑。</p><p class="ql-block">正因如此,在过去,中国的作家不多。而现在,特别是自媒体乱像丛生、兴旺发达的今天,“作家”委实太多了。可谓作家遍地,哀鸿遍野,多为浪得虚名也。</p><p class="ql-block">在运城,也有人称我作家,人家故妄叫之,咱故妄听之,我如韵荷般清醒并有自知之明。我搞了50年新闻,从来都是本报记者、本台记者,偶尔写个所谓文学作品,出本书,也都是以作者自居,连半瓶子晃荡也做不到。我以为,在本埠真正的作家,也就是王西兰等那么十多位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