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迟子建,黑龙江省黑河人,中年女作家,她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曾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这是中国第一部描述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一幅幅游牧民族鄂温克人恢弘的生活画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额尔古纳河是中俄边境界河,左岸是俄罗斯,右岸是中国的室韦、黑山头、根河等边陲小镇和巍巍大兴安岭。鄂温克人曾经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广袤的大森林里,以放养驯鹿为主,靠游猎为生,生活简单古朴。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把他们从森林里接出来,安置在了敖鲁古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零一九年暑假,我们祖孙三人结束了为期八天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之旅,走进大兴安岭,走进敖鲁古雅,探访迟子健笔下的鄂温克人。</p><p class="ql-block">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坐落于根河市城乡结合部,现在是“最后的使鹿部落”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鄂温克族驯鹿文化博物馆,是景区的一部分。博物馆的正前方,是一群奔跑的驯鹿群雕,下面有一行醒目的大字“中国驯鹿之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观博物馆是了解一个地区人文、历史的最好方法、最佳途经。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驯鹿文化博物馆的外形,融入了鄂温克人世代居住的“撮罗子”的建筑元素。小巧精致,刚刚落成不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博物馆,一只可爱的雌性驯鹿雕塑首先映入眼帘,呆萌可爱,迎接八方来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驯鹿文化博物馆记录了鄂温克人的历史、狩猎、桦皮、萨满教、兽皮、驯鹿等文化和历史。驯鹿和打猎是鄂温克猎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千百年来的驯鹿文化都以博物馆的形式保留下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记载,生活在敖鲁古雅的这拨鄂温克人,是三百多年前从贝加尔湖迁徙过来的分支,他们始终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大森林里,驯鹿即是他们的生活资料,也是他们的生产资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国解放以后,党和政府把他们从森林里接出来,安置在敖鲁古雅。由于习惯了原有的生活模式,至今还有三十多位鄂温克人,依然生活在大森林里,玛利亚.索就是其中一位。玛利亚.索,一位传奇老人,今年正好一百岁,是鄂温克使鹿部落最后一位酋长,是鄂温克百年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迟子健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就是以马利亚.索老人为原型,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方法,展示了在大兴安岭的白山黑水之间,一个弱小民族的百年秘史。</p><p class="ql-block">“我不愿睡在没有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p><p class="ql-block">可见,老一辈鄂温克人对大森林生活的眷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鄂温克族现有3、4万人口生活在中国,鄂温克族乡现有三百多鄂温克人。鄂温克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p><p class="ql-block">他们没有法律,但有一套自然形成的行为规范,他们叫“敖教尔”。打猎的时候打大不打小,打公不打母,打老幼残兽,对母兽弃养的幼崽要精心呵护。猎物实行平均分配,特别要照顾鳏寡孤独的老人。他们把帮助别人视为高尚、友善,反之是可耻。</p><p class="ql-block">鄂温克人信仰“萨满教”,部落里的萨满是通灵的,是守护这个部落的,部落里的文化传承、祭祀、医疗,都是通过萨满完成的。</p><p class="ql-block">部落里没有学校,子女的教育依靠家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开博物馆,进入使鹿部落景区,大大小小的“撮罗子”呈现在眼前。“撮罗子”是鄂温克人在森林里居住的房子,现在只出现在景区供游客参观。现在的“撮罗子”融入了一些现代建筑元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使鹿部落景区,游客可以与驯鹿亲密接触,驯鹿特别温顺,苔藓是驯鹿最喜欢的食物,游客可以买苔藓,喂驯鹿,与驯鹿接触互动,祖孙俩玩的很开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鄂温克人的鹿奶饼很有特色,有点小贵,二十元人民币一张,买一张尝尝,味道确实不错。关于鹿奶饼,还有一段小故事,至今想起来还忍俊不禁,孙子的故事,那是我和孙子的秘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鄂温克人能歌善舞,在景区有他们的定时演出,一场半个小时,民族服装艳丽,演出用鄂温克语,只是看个热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鄂温克人现在的居住地,跟团的可以体验民宿民居,体验鄂温克人的生活,冬天还可以体验驯鹿爬犁。我们是自驾游,离开了敖鲁古雅。(以下两张照片选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使鹿部落已经或即将成为历史。应该感谢迟子健和玛利亚.索两位伟大的女性,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对鄂温克人的日常习俗,从建筑、服饰、日常、饮食、婚俗、狩猎、驯鹿的描写,全方位地记录了一个少数民族的历史。鄂温克人更应该感谢她们,让鄂温克人的故事被世人熟知,永远的留在大兴安岭深处。(以下两张照片选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样甲子:文字、照片、制作</p><p class="ql-block">史实:参考博物馆介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