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美学与哲学 (下)

邹顺驹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赏石美学与赏石哲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一赏石艺术观探析(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去我引用过两位美学大师——王朝闻和李泽厚对艺术和艺术品范畴的界定。他们在美学领域的造诣尽管各有千秋,但对艺术的定义却有相似的看法。当代美学界很少有人涉足赏石文化,但已故美学大师王朝闻却是个例外。他除了为赏石界留下了一本《石道因缘》外,还有不少反映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言论在石界坊间流传。 《石道因缘》是王朝闻最有代表性的赏石美学理论,书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论点:“观赏石不是艺术品”。“观赏石作为自然之物的所谓艺术性与艺术作品具有的超越自然现像的审美特性有着本质的区别”。(引自夏华炳先生《赏石理论与实践》)</p><p class="ql-block">但他在对河南奇石编辑谈话中确实也说过:“观赏石是人们的思维与石之神韵相共鸣的天然艺术品。”王朝闻是真正的美学家,他这句话中最宝贵的思想精华不是“天然艺术品”,而是“人们的思维与石之神韵相共鸣”。即在想像中实现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对像化。这与辞海中对艺术的解释完全一致。说明他对美学真谛和主流审美价值观烂熟于心。仅管这句话中出现了天然艺术品的定位,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它改变不了王朝闻美学思想的本质。就像-位洋装穿在身的华人,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和过去赏石界对观赏石性质的定义—— “在自然界中形成的观赏石是天然石质艺术品” 完全风马牛不相及。 </p><p class="ql-block">何谓艺术?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即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以情感、想像为特征来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p><p class="ql-block">何谓艺术品?艺术品是用意识形态来制作完成的作品。准确地说,应该是用特殊意识形态——即情感和想像来来制作完成的作品。李泽厚说得更直截:“只有当某种人工制作的物质成为审美对象时,艺术品才现实地存在着”。</p><p class="ql-block">而我们赏石界(当然也有部分人不是)却认为“在自然界中形成的观赏石是天然石质艺术品”。很请楚,这个对“天然石质艺术品”不附加任何条件的结论表述得不够完善,尤其是它对艺术的理解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对艺术的科学定义”完全不同,艺术品的审美对象由“人工制作的物质”变成了“在自然界中形成的物质”。“人们的思维与石之神韵相共鸣”的观赏石变成了在自然界中独立形成一一即一种可以与人类的思维和意识完全不相关联的“观赏石”。</p><p class="ql-block">有-位赏石界的同志甚至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都在变,难道人类对艺术的定义不会变”?显然,这位同志对“奇石就是艺术品”所下的结论比“在自然界中形成的观赏石”走得更远,后者是个理论需要补充和完善的问题;前者却是要从理论上颠复主流文化关于艺术品的定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对艺术的科学定义”问题。主流文化是在某个社会和时代受到倡导并对全社会和整个时代产生主要影响的文化。比如, 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导向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我国目前的主流文化。 如果我们颠复了主流文化关于艺术品的定义,中国的美学界和艺术界能答应吗?美学界和艺术界不答应,我们还能溶入主流文化吗?</p><p class="ql-block">在赏石中不附加任何条件把艺术和艺术品的概念绝对化,实际上等于篡改了社会主流价值观所形成的艺术和艺术品概念,不仅设有起到使观赏石艺术化的积极作用,反而使观赏石的艺术品定义远离实是求是,成了经不起实践检验的“艺术”泡沫。</p><p class="ql-block">有的同志可能会认为坚持和践行主流文化的王朝闻对观赏石的艺术问题既肯定又否定,岂不是“悖论”?所谓“悖论”,在这里正是“同-性中的差异性”,即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马是白马,但马非白马。”马是白马没有错,但如果说所有的马全是白马那就错了。 观赏石在“同-性中的差异性”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人化自然”的具体体现。</p><p class="ql-block">马克思主义美学是用辩证唯物论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总结人类审美规律、阐述美与艺术本质的科学。它体现在众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人化自然是其核心审美价值观。《辞海》中说:“人化自然由人的本质力量所创造,并为社会的人所占有的对象世界。(指人化自然世界,笔者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使用的术语。他肯定了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但认为自然界只有成为属人的人化自然时,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才有意义。人化自然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内容,并同异化劳动的思想紧密相联系。”</p><p class="ql-block">“人化自然”在美学上至少有三个重要的意义:1.反映了自然的本质。2.反映了美的规律。3.反映了艺术的特殊功能。</p><p class="ql-block">1.自然界存在两种形态,-种是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即“外部自然界”;一种是人类社会以内的自然,即“由人的本质力量所创造,并为社会的人所占有的对象世界”。但自然的本质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如果自然的本质是前者,那就变成了自然主义,即认为“自然是一切存在的总和”。这样一来,美和艺术的产生也变成了“自然的总和”。前述笫三种审美价值观将“虽非人为的观赏石”当作艺术品,便是将“外部自然界”当做了自然的本质,这是它在审美价值观上错误的根源。</p><p class="ql-block">2.“人化自然”认为美的产生必须由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语,笔者注)“外部自然界”不可能在没有人的条件下产生美和艺术。即使是自然美也不例外。因为“外部自然界”也是通过自身的形态诉诸人的感官后,才具有了美的意义。而艺术美更是直接存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外部自然界”自身规律的统一之中,并通过人的实践能动地反映在对美的创造上。对照“美的规律”,我们便能深刻理解王朝闻的美学思想,我相信只要是有良知的人,都不会再认为他对观赏石的定位是“悖论”了。</p><p class="ql-block">3.美学上的“本质力量”是-种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即艺术方式。斯大林称作家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可见“把握世界”实际上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活动的一种方式。 即科学家用计算和逻辑推理的方式从事抽象的生产和活动;艺术家用“具有情感和想像特征的方式”从事形象的生产和活动。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珠、宝、石、玉乃至阳光、空气……,既可以作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进入人的物质世界,也可以作为艺术对象进入人的精神世界。前者属于现实美的范畴,后者属于艺术美的范畴。虽然它们同为人类“把握世界”的“本质力量”,但在“同-性中存在差异性”。所以《辞海》中说: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p><p class="ql-block">“现实美”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统称。在“现实美”中,与赏石美学关联最紧密的是“自然美”。《辞海》中说,“自然美是自然本身的美。”一种“自然美”是被人改造过的,如山上的梯田;另-种“自然美”是未被人改造过的,如天上的彩虹和海里的浪花;第三种“自然美”是大自然中的“形式美”,如对称、均衡、黄金分割以及呈现自然状态的“形状、色彩、声音、线条、质地”等等,均为“自然美整体构成的突出部分”。“自然美最高的表现形态是人体美”。“马克思美学认为自然美在人的实践中被发现和改造是人化了的自然,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 由此我们可以想像到呈现自然状态的观赏石,仅管它们也有超越普通石头的“形状、色彩、声音、线条、质地”,不也是-种自然美吗?现在更有些人认为“自然美”被发现后就是“艺术”,其实“发现”和“改造”都没有脱离“自然美”的范围。能够脱离“自然美”范围的只有“艺术美”。</p><p class="ql-block">《辞海》中说,“艺术美与现实美(即自然美与社会美)相对”,它是“对现实生活加以集中、概括、加工、提炼而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产生的审美理想、个性风格的具体表现。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具有集中性、生动性、独创性、纯粹性、稳定性和个性特征。主要表现于艺术形象意境的美,是内容真、善、美与形式美的统一。它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p><p class="ql-block">而我们-些研究赏石美学的同志,大多混淆了艺术与美学、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关系。他们要么否认观赏石是艺术品;要么割裂人与自然的联系,用“自然主义”的价值观去解释观赏石的艺术品概念。</p><p class="ql-block">“艺术”是人类对一种特殊“美”的创造,这种特殊“美”的名字就叫“艺术美”。它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只有通过情感和想象才能实现。现实美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不属于人类创造艺术美的范围。但它们作为“审美客体”,经过“审美主体”——“人的对象化”后,能够转化为高于“现实美”的“艺术美”,即一种特殊的“人化自然”——具有“艺术性”的“人化自然”。而这正是“艺术美”与“现实美”、也就是“艺术美”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重要区别。也是用“感性方式”与“理性方式”把握世界的具体体现。在“人化自然”中,“理性方式”主要是通过一般劳动和技术手段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对像化”;“感性方式”是通过“审美创造活动表现和再现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实现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对像化”。所以-个是“理性”的,另-个是“感性”的,一个是通过“技术手段”,另一个是通过“艺术手段”。</p><p class="ql-block">考察“艺术美”需要着重把握3点。1)“艺术美”与“现实美”相对;2) 它是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3)艺术的人类性,即艺术人性。</p><p class="ql-block">1) “艺术美”与“现实美”相对。“艺术美”是人类对“现实美”经过艺术加工后,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现实美”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结合体,即美的客观存在。</p><p class="ql-block">“现实美”是一种未经人类艺术加工的美。而“艺术美”是想像和虚构出来的非“现实美”。它是“现实美”的蝶化和蜕变,仅管它源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所以“艺术美”与“现实美”是“马和驴”的关系,形相同,质相异。风马“驴”不相及。“自然美”是“现实美”的表现形态之一,“自然美”与“艺术美”同样风马“驴”不相及。</p><p class="ql-block">2) 它是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作品是人化自然的结晶。创作、艺术家创造性的劳动,是构成艺术作品或者叫艺术品的灵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脱离艺术作品的“艺术美”只会成为子虚乌有。</p><p class="ql-block">3)艺术的“人类性”,即艺术对人的依附性。艺术是“人”术,它好比依附在人体上的灵魂。人若不存,魂将焉附?“现实美”中的“自然美”是先天的,先于人类的一切活动而存在;“艺术美”是后天的,“艺术”和“艺术美”是人对“后天美”的创造,即马克思说的“人化自然”。(创造艺术美的特殊“人化自然”)仅管二种美都是美,但美的性质有区别。“艺术美”属于“人类版”的美。“现实美”亦即“自然美”和“社会美”属于“人类版”以外的美,仅管它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但它不为人所创造,不具有“人类性”,因而不属于“艺术”。“艺术”的人类性还体现在人对美的创造,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由人的本质力量所创造,并为社会的人所占有的对象世界”。这种“人化自然”在艺术领域就是一种“人化的自然美”,也叫艺术美。</p><p class="ql-block">寿嘉华同志说,“观赏石中如果没有艺术,我们还要观赏石做什么”?(引自高谊明同志在第二次“专委会”上的总结报告)这句话一针见血地说明了艺术问题在观赏石文化事业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能看出,中石协领导对加大观赏石艺术的研究力度有多么重视。</p><p class="ql-block">艺术问题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观赏石理论体系”整体构成的突出部分。“建立观赏石理论体系”必须首先要有一个坚实的科学的理论基础。 仅管在有些人看来,这些都是“小儿科”。但它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基础。我们要想创建-座“理论摩天大厦”,一旦抽掉了这座大厦的基石,还如何谈得上创建? 如果不把这些带有“导向性质”的问题弄清,怎么去制定“观赏石的理论体系”?如果那样,又会制定出一个什么样的“观赏石理论体系”?故此,我建议按照王朝闻的美学思想,将观赏石的概念定义为:“观赏石取材于天然,是具有人的思维与石之神韵相共鸣特征的石质艺术品。”</p><p class="ql-block">本文只是抛砖引玉,谬误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听到更多批评的声音。</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