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真正的大井子,昔日的原生态村落

大漠孤剑

寻找昔日的原生态村大井子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白银西区,常常会看到大井子村的名称。偶有坐出租车,有时到商铺里面买生活用品,或者偷懒在外面吃早点,问询经营者,有很多人都自称是老家在武川乡。再细问,竟有不少人说,故乡在大井子村。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孤剑 一直认为,大井子村的人就是白银西区的原著居民,即便是身边的朋友告诉我他的老家是大井子村,孤剑也一直默认为,就在白银西区,根本不知道,真正的村,居然在白银市区的东北方向,而且距离白银市区还有不少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  从地图上来看,真正的大井子村,在白银市区的东北方,其西面就是武川乡政府,北面是中泉镇政府,东面是白银公司的深部铜矿、小铁山矿、三冶炼等厂矿。</p> <p class="ql-block">  暑假期间,朋友相邀,前往他的老家大井子村一游,孤剑痛快答应,带上家人一同前往。</p><p class="ql-block"> 从白银市区出发,向东北的方向,顺着前往白银公司三冶炼的道路前进,中途在一条岔路口拐向北方,继续行驶。</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普通的乡间便道,因为大井子村整体搬迁,已经没有常住的人家,所以也没有修正式的乡村公路。</p> <p class="ql-block">  如今,这条道路上除了少有的几家石料厂以外,偶尔会见到几个牧羊人,再也不见别的人影。而道路也因为很少有人行走,就连中间也长满了野草,很有一种荒凉的感觉。再加上因为初次探寻,不知道目标距离到底有多远,让孤剑产生一种破败的而凄凉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沿着崎岖的山道,继续前行,一路上处处给人感觉到,眼前似乎无路,却又绝处逢生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  让孤剑正在疑惑不知道还有多少路要行走时,突然转弯处出现了几颗树,孤剑便知道,应该有人家了。</p><p class="ql-block"> 不对,应该说,曾经在这里生活过人家,应该是有村落出现。但不知此行的目的是否到达?</p> <p class="ql-block">  在前面领路的朋友将车头一拐,停在了右边的一块空地上,孤剑便知道,这应该是到他家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块两山夹着一条狭长的沟道中的小平地,原本生活着十来户人家,因为党的富民政策整体搬迁,搬迁之后的地名仍然叫做大井子,这便是现在人们一般提到的白银西区大井子村。</p> <p class="ql-block">  关于大井子村的得名,有人说是因为这里有一颗大的水井而得名。朋友介绍说,这中间的一道沟里面有九口比较大的水井,另外呢,附近总共有将近70多口水井,昔日的村民们依赖着这些水井,祖祖辈辈生活繁衍,一直到了现在。</p><p class="ql-block"> 朋友接着介绍,这个地方最初的名字其实是鞑井子村,为少数民族放牧牛羊的草场。</p> <p class="ql-block">  宋代文学讲,凡有井水处,皆有柳词传唱。这里所谓的井水,就是指有人家生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代,如果有一眼泉水,有一口井水,再有几亩薄田,就可以养活一家人。倘若规模范围再大些,就可以形成一个村落;如果有一个水源群,便可以形成许多自然村的聚集,大井子村就是典型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忽尔想到,汉民族称鞑子(或鞑虏),最初的称呼当是专指鞑靼人。辽金之纪又称“塔塔尔”,“达达儿”。成吉思汗时期并入蒙古,元以后一般译称鞑靼,后泛指东蒙古各部。</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建立明朝,推翻了蒙古族统治的元朝,之后鞑子一词在明朝也就成了蒙古人的代名词,并且一直在民间称谓之今。</p> <p class="ql-block">  这么说来,后来居住的汉民族应该是明朝时期的迁移户了。询问朋友,果然如此,们的祖上最早是从明朝时候到这儿来,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 当初的老祖先到这个地方,筚路蓝缕,采石建屋,垦荒种地,自给自足,与世无争,过着一种纯朴的、原始般的生活。朋友家的后墙,正是利用当地的石头修建,算起来也差不多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  在看周围的民居,其墙体其基本上都是采用当地的石料,就地取材而修建。</p><p class="ql-block"> 为了避免遭遇洪水的袭击,村落建筑在平台之上,所用来修墙基、坝堤,也是用当地的石料修筑,和其他地方的风格完全不同,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  不仅仅是某一家的墙基,就连到路边较长的整体村落的平台,也都利用这些石块堆积而成。</p><p class="ql-block"> 想想看当初的先民,为了筑起一块防水的平台,修建一座住人的屋子,平整一块种菜的小园,或者是喂养猪羊的圈落,都得一块又一块的开采,一块又一块选择,然后一块又一块的堆砌,该是多么的辛劳啊!</p> <p class="ql-block">  随着大井子村的整体搬迁,村里人走出了世世代代生活的大山,来到了新的城市,住上了新的楼房,开始了新生活。</p><p class="ql-block"> 昔日先民们辛辛苦苦堆砌的石强,连同古老封闭的村落,一切成为了过去,被永远的遗落在大山之中,一天比一天的更加破败,渐渐淡出了历史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春去夏至,道路上长满了野草,变成了山水流淌的便道,如果不是仔细看,会被误认为就是普通的原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不少原来的平整的墙体,也开始慢慢的坍塌。昔日邻里之间,鸡犬相闻的村落,再也没有了劳累一天之后大人们的喧哗,也没有了放学之后孩子们的吵闹。</p> <p class="ql-block">  从这里,不少人家的房屋都没来得及拆除,因为是整体搬迁,其实拆迁了也没人要,所以只剩下空洞屋子,在那里,一放就是几十年。</p> <p class="ql-block">  村落的街道,也根本看不出昔日的热闹,破破烂烂的,照样长满了野草。跌落的碎石,被沙土和羊粪埋没在道路两边,让本已坑坑洼洼的村道,更加显得不平整,偶尔走过,也很是挡人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  侧面望去,被拆除了门窗的石墙,更像是独立的石堆,显得凌乱不堪。有门因为是人们刻意而为,忽然想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所摆的石头八卦阵,该不会就是这样吧?</p> <p class="ql-block">  村民们离家而去,树木却执着地留了下来。他们在空荡荡的村落中,忍受了寂寞,忍受了孤独,接受着阳光雨露的滋润,照样打开花结果,顽强的生长着,似乎还在等待着主人有一天突然归来。</p> <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房屋没了门窗,如果不是院子里长满了野草,如果不是围墙坍塌一个豁口,我宁愿相信,院子里的主人只是刚刚离开,他们还在附近的田地里劳作。</p> <p class="ql-block">  换一个角度来看,村落里面的小路上,仍然长长满了野草,依旧是坍塌的石墙,跌落的碎石片,让沙土拌着羊粪,厚厚的覆盖在上面。</p> <p class="ql-block">  想想看,十几年前,几十年前,一百多年前,三四百年前,村民们为了自己的院落,将周围的平台都用石头砌起来,用心的保护着。多少年,来村民们也在此过着平淡而质朴的生活,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p>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逝中,或许村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忽然一天,他们会全部搬离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离去再也不回来。</p> <p class="ql-block">  应该说,当时村民们搬离的时候,是怀着兴奋而激动的心情。或许他们多多少少有点别离的乡愁,但更多更长久的喜悦,让他们对居住的主要屋子只是简单的拆除,至于偏屋,就那么随便的留着,然后迫不及待地离开了村落。</p> <p class="ql-block">  也有的人家连门窗都没有拆卸,或许是他们当时有意而为之,毕竟这是他们生活多年的地方。从人正常的情理来推断,不少人会在对未来的憧憬中,想着偶尔还会回来,寻找昔日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  也有后来在搬迁前不久,人们所建的房屋。为数不多的几家院落中,墙体不再使用石片砌成,而是用上了新时代的红砖。</p><p class="ql-block"> 令人有点儿想不通的事,即便是在人们搬离后几十年,这样的墙体也有些很不协调。或许融入到村落当中,和周围的环境相一致,才能不显得另类,即便是没人住的村落,这样使这一个道理。</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闲置的村落,让一些大树长得更加的茂密挺拔。一些野生的植物,比如本地的野生枸杞,也逐渐的强大起来,在房前屋后摆弄着自己成熟的果实,似乎他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  到到一些村落道路旁边,想来应该长得非常茂盛的芨芨草,反而似乎遇到了季节虐待,他们尽管也有不少的绿色,但没有长长的芨秆,倘若村里人们还在,该拿什么来制作扫地的笤帚呢?</p> <p class="ql-block">  也有的人家没有院落,或许当初他们离开之前还并没有完成,便带着新的梦想,离开了这个尚在奋斗中的村落。</p> <p class="ql-block">  有些人家的猪圈羊圈,还完整的保留着,就连当时用来堵门的石板,还在洞门静静的躺着,如果不是里面茂盛的野生枸杞植物,事情似乎就刚刚发生在昨天,令人无限感慨。</p> <p class="ql-block">  也有几户人家,可能是因为居住的环境的影响,院子里面的树不但没有张到高大挺拔,反而干枯而死,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立在那里,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p> <p class="ql-block">  空洞洞的房屋,光秃秃的树干,如果不是知道他们早已搬上了高楼,过上了幸福的城市生活,肯定会让人无限的伤感与悲凉。</p> <p class="ql-block">  其实,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向往幸福而愉快的城市生活,是每一个人的愿望。如果不是生活所迫,没有人愿意呆在封闭落后的小山村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贫瘠而苦难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也有几户人家,不是搬走后什么样的原因,还是原本搬离前就没有建起房屋,只留下短短的石墙基体,静静的留在一角,成为历史的留存。</p> <p class="ql-block">  高大的山峰与低矮的房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p class="ql-block"> 尘封的村落与热闹的城市,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p class="ql-block"> 不仅仅有政策的原因,也有骨子里里面,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所以整体搬离这里的人们,很少再回到这里。想来应该还有不少的人,自从搬离后,就再也没有回来。</p> <p class="ql-block">  乡愁啊,乡愁,底是居住在贫困落后地区人们的愁,还是离开居住地之后,回往原本生活时产生的离愁?</p><p class="ql-block"> 其实,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才是一切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  朋友告诉孤剑,大井子村在鼎盛的时候有1400多口人在这里生活,也算是人丁兴旺。</p><p class="ql-block"> 走访过其他的村落,孤剑发现一个规律:一个长期发展的村落,即便是地理位置的偏僻,但一定有文化的传承。这些地方老百姓的日子,即便是再苦再累再穷,也会崇文重教,尊贤敬礼。</p><p class="ql-block"> 大井子村的房屋建筑虽然很古朴,但这里的学校建筑却很有现代化的气息,几十年前早已经是砖墙平板房,成为整条沟中最阔绰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大井子学校在最辉煌的时候有20多位老师,将近400名学生!如果按照前面的数字来算,村子里差不多1/4的人都在这里读书。 </p><p class="ql-block"> 站在校门口,孤剑忽然想起一幅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中国传统的文化尽管没有很深奥的哲理,但却深深地影响了几千年,一如中国许多质朴而自然的村落,虽然看起来并不是高大上,却养活了一辈又一辈的勤劳人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井子学校背山面沟。这条长沟,在风水先生的眼中,便是所谓的水流,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大井子学校背山面水,藏风聚气,是一块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 据说大井子村村里有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懂一点风水,想来在建学校的选址上,他们肯定费劲了不少的心思,达成了一致的协议。</p> <p class="ql-block">  大井子村虽然偏僻,但因为整个村落人对文化的重视,孩子们自幼便接受各种教育:或者是家传,或者是私塾,或者是外聘先生。文化的延续,一直长久不衰。</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之后,新型的教育,也让这里的孩子们获益不少,更是走出了不少的地市级干部,甚至还有省部级干部。其他的诸如公务员、医生、教师等人才,以及诸如绘画,书法上面的知名人士,还有勤劳致富者为数实在不少。</p> <p class="ql-block">  尽管村民们已经搬走,尽管学校里面再也听不到朗朗的书声,尽管整个院落已经显得非常的荒芜,但跨过不大的操场,走进教室时,仍然看到黑板上写着好好学习的字样,忍不住让人肃然起敬。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不知道有多少位老师在这里呕心沥血,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不知道有多少的学子在这里读书学习,接受了知识的熏陶;不知道有多少的家庭在这里寄托了希望,把这里当做下一辈跳出大山的通道。</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教育者,孤剑在这里久久的徘徊,深深的思考,然后默默的离开。</p> <p class="ql-block">  准备寻访大井子村的前一天,朋友便告诉孤剑,要带上无人机和相机,因为村里有一座古堡,可以去拍摄拍摄。</p><p class="ql-block"> 写作此文的时候也有读者在评论区留言告诉孤剑,应该重点写一下堡子山,那才是真正的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  到达大井子村,孤剑看完水井之后,便关心堡子山。</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称之为堡子山,就是因为 这座山上有一座古堡。</p><p class="ql-block"> 堡子山并不高,但山上的古堡建筑,除去依山势修建而外,还充分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也就是石头堆砌而成,和山下房基相同,颇有羌族的建造特点,别有风格。</p> <p class="ql-block">  从山下向上望去,层层叠叠的石墙,错落有致的排列着,构成了大小不一空间。堡子山连通它的建筑遗存,虽然并不显得高大巍峨,但也很有一点气势,如同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一般,更多的似乎是一种庄严与肃穆。</p> <p class="ql-block">  沿着山中的不成路之道慢慢地向山顶爬去,并不是特别的费劲,但在内心深处却有一份别样的敬重,只是不值得敬重来自何处?</p><p class="ql-block"> 快要走进时,发现山上的石砌台阶大概有三层,并不像是用来防备打仗的,更像是用来修建房屋,难道这里并不是用来御敌的?</p> <p class="ql-block">  上山途中并没有路,也并不显得险峻,从半山腰开始就有石块堆砌的小平台。</p><p class="ql-block"> 孤剑所走过的古城堡,如果修建在山上,山顶大多都是一块平整之地,人们可以在里面居住,防备匪患,或者敌人的入侵。 </p> <p class="ql-block">  堡子山顶的面积也并不大,而且从上面往下面看,并不像更多的古城堡那样的险要,似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这里只是一种梦想。</p><p class="ql-block"> 忽然想到,莫非堡子山上并不是用来防御敌人,而是一个供奉祭祀神灵的地方,或者就是古代庙宇的一个遗存?</p> <p class="ql-block">  堡子山顶有一道山梁和远处的后山相连接,山梁上完全可以供人马的行走一一这更加坚定了孤剑的判断,此处作为防御之地可能性真的不大,但作为一个权力的象征,或者灵魂精神的寄托处,倒是一个不错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朋友说,当地老百姓传言这个堡子修建于秦始皇时代,这一点有些牵强。又另有传说,这里曾经被羌武所统治。</p><p class="ql-block"> 按:孤剑认为,历史上并没有一个羌武时代,或许老百姓所谓的羌武,正是羌戎的谐音。</p><p class="ql-block"> 羌戎,汉语词语,拼音是qiānɡ rónɡ,一般泛指我国古代西北部的部族,不同时期所指的概念也不同。</p> <p class="ql-block">  在白银大地上一直有一种说法,在武川乡宋家梁附近,曾经有一座古城堡,正是西秦国的都城,可惜被白银公司开挖矿山时毁坏。 </p><p class="ql-block"> 资料显示:度坚山,西秦国都。在今甘肃靖远县西。《资治通鉴》: 东晋义熙五年 (409),“乞伏乾归如枹罕,留世子炽磐镇之,收其众得二万,徙都度坚山”。</p><p class="ql-block"> 对此,孤剑一直怀疑。走过几次深部铜矿,总觉得那里荒凉偏僻,根本不可能有人类的生存,何况要建一座都城?</p> <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登上堡子山,遥望整个大井子沟,才发现沟里不仅有一块块整齐的坝地,山上的草场也还算丰茂。即便是在今年特别干旱少雨的情况下,也还有好多野草在生长,两千多年前的这里必然是水草肥美,完全可以用来放牧。</p><p class="ql-block"> 对靠游牧为主的西秦人来说,既可以保证生活,又能够避开强国的入侵,应当是一块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绕过堡子上的一道山梁,转回山沟,山脚下正是朋友的老家,一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朋友在这里,盖了几处羊圈,打算搞养殖业。把几百年前的墙基也收拾了一下,盖了几间普通的住处,既作为临时的驻地,又寄托儿时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一勾的水草,看到一处处石头砌起的屋墙,再联想起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孤剑一直在固执坚持的观点,瞬间倒塌。</p><p class="ql-block"> 或许是冥冥中上天有意安排,让孤剑亲自到这个地方考查,让孤剑相信,对于度坚山的西秦都城,并非是空穴来风,或许有七八分是真,当然这个值得仔细的探索研究,调查取证。</p> <p class="ql-block">  沿着堡子山梁往东继续前行,山上有很多奇特的石头造型,千奇百怪,风格迥异。</p> <p class="ql-block">  单从照片上来看,这完全就是两块木头板,即便是在山上的现实中,也根本不能说这就是石头,其以假乱真的形态,让孤寂莫名的惊诧不已。</p> <p class="ql-block">  还有的巨石之上,有很多的小坑,如同动物居住的窝一般,令人无法想象,到底是怎么样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  奇奇怪怪的石头镶嵌在石层石缝当中,虽然都没有形成规模,但作为某种造山运动的痕迹,或许在科学家的眼里,在地质学校的眼里,应该算得上有力的证明吧!</p> <p class="ql-block">  堡子山东面的山梁上,还有另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一条红褐色的石头带,高低起伏的顺着山势,镶嵌在群山峻岭当中,宛如依靠山势而修建的长城,又好似一条乘势而飞的巨龙。</p> <p class="ql-block">  朋友告诉孤剑,在大井子沟两边的山梁上,各有一条这样的地质带,似乎保护保护者这类的山山水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这道造山地质运动形成的痕迹,甚至比长城遗存的痕迹更像人类特意所为。</p> <p class="ql-block">  沿着这条类似长城遗存的痕迹前行,在两座山梁之间,这堵石墙的遗迹突出地面接近一米,似乎更像是一座石门,一道石关卡。</p><p class="ql-block"> 倒时这里,比前面的堡子山险峻了许多,也威风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  更令人感到无比神奇的是,在这条类似长城遗址的边上,另外还有一条与之相平行的石基,也特别类似长城的遗址,但是风格却完全不同。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想想看,如果有人特意地拍照,把这条模糊的山梁石带说成是秦汉的长城,而把前面那条较长的山梁山带说成是明代的长城,该会产生出多么大的误解啊!</p> <p class="ql-block">  忽然想到,对于有古堡长城情节的孤剑来说,这样的地势地貌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长城的遗存,而一般的人是否想到的就是山中的卧龙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么说来,看似不起眼的大井子村,难道不是传说中的藏龙卧虎之地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以大井子沟为中间,两边还有两道小沟,整个三条沟,并排向北延伸,中间有面积并不大的人工修筑的坝地,在以前正是农人们用来种庄稼的肥田。随着村子里面人的整体搬迁,这些田地渐渐地荒芜,长满了野草,成为牧羊人的好草地。</p> <p class="ql-block">  听朋友讲,这肥美的坝地并不是家家都有。他们家的土地,还在这条沟里的山坡上。早先在种地的时候,并没有机械的车辆,只有人力拉的架子车,从家里到田间地头,单行也需要一个小时以上,所以他们耕种收获的时候,常常都是早出晚归,中午也不能回来。即便是如此辛苦,最多也只能混个温饱,逢到年成不好的时候,往往吃饭都成问题。</p> <p class="ql-block">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苦难,如今,生活在城市里面大井子村的人们,普遍地认为,昔日的大井子村民苦尽甘来了,家家住楼,户户有车,知足常乐。</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甚至就把现在城里的大井子村当成了他们的故乡,根本不愿意去提过去的背井离乡吧。</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大井子村里,并有常住的人家,只有牧羊人过着如同祖先游牧般的生活,在一个山头,一个山凹之间穿越。</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山梁上的蒿草,还是山沟中的嫩叶,都可以使羊群在很短的时间吃个饱,然后美美的喝上一肚子的山泉水,回家好好的睡一觉,过着神仙般的幸福日子。</p> <p class="ql-block">  山沟里坝地上的草坪,绿油油的一片,应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p> <p class="ql-block">  山中不少的古井水依旧在不断的流淌,只是的确应该好好的去维修一下吧!</p> <p class="ql-block">  山中羊群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多,不仅仅有绵羊,还有成群的山羊。另外还有再建的羊圈,真不知道,这些是否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呢?</p> <p class="ql-block">  大井子村的村民们原来过着淳朴的生活,至今偶尔回来的人们,依旧保持着原来的传统。自家的小菜园,所种的茄子,辣椒,西红柿,山上的野菜,手工擀制的凉面,让人一看就口水直流,再加上早上跑了半天,肚子早都咕咕的叫了。平时连半盘都吃不上的孤剑,端起一大盘子,不一会时间就吃了个精光,再倒上一碗面汤,原汁化原食,很是享受。</p> <p class="ql-block">  大井子村民的祖上,不仅仅只重视温饱的问题,更注重于节操的修养。他们重视教化,注重礼仪传家,不仅仅是在普通的生活中,也体现在梅兰竹菊的居住屏分上。</p> <p class="ql-block">  匆匆忙忙的一天寻访活动结束了,返回的路上让人思考了很多很多。</p> <p class="ql-block">  应该说,孤剑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只是一个外乡人所知所想的皮毛。对于大井子村大井子村的人们来说,触及到灵魂深处的还有更多更多。</p><p class="ql-block"> 正如网友留言:做为一个客人,无法真正体会那些老人的心情,也许岁月会告诉我们。</p><p class="ql-block"> 做为一个外部视角客观的写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只有真真正正的大井子人都能读懂的乡愁离别,就让大井子人去体会吧!</p> <p class="ql-block">  再见,大井子村。</p><p class="ql-block"> 祝福,大井子村。</p> <p class="ql-block"> 王承栋,<span style="font-size:18px;">字宏才,笔名大漠孤剑。</span>甘肃靖远人,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系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省级教学能手,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文学人类学会会员,并被聘为省学科教学研究专家;系白银市高中语文学科基地中心组成员,白银市文联委员,白银市作协秘书长,市诗词楹联协会常务理事,会州文史研究会秘书长。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诗文百余篇。主编《白银市第十中学校志》以及学生作文集《花开听香》《花开有声》,作品先后收入《烛光》《往事与前瞻》《历史与文化》《真水无香》《读者欣赏》《醉美巴丹吉林》《会员风采录》等书刊,载于“新华网”“搜狐网”“百度学术”“中国知网”“中国甘肃网”等网络平台。近三十年的教学实践,曾经两次获得甘肃省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所带班级成绩优秀。辅导学生参加国家、省级作文大赛,多人次荣获一二等奖。所带学生多人考入清华、北大及全国知名院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