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的造像艺术宝库——龙门石窟

海鲜(大陆)中泰友协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著名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市区南12公里处,这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东西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 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代。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p><p class="ql-block"> 2000年,龙门石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石窟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p> <p class="ql-block">  龙门一带古称伊阙,意为伊水之阙门。隋炀帝在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伊阙,称其为真龙天子的门户,一众大臣阿谀奉承,鼓动在此建东都城,并把皇宫的正门面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之为龙门了。</p> <p class="ql-block">  进入龙门石窟景区第一个著名的洞窟是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始凿于北魏,原名“灵岩寺”,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营造的洞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  其中仅中洞的开凿就花费了24年时间,其富丽堂皇的景象是龙门众多石窟之冠。主佛释迦牟尼端坐中央,面部修长清秀,面容和蔼慈祥,略带微笑。迦叶、阿难二弟子和文殊、普贤二菩萨侍立左右。迦叶形象老成持重,阿难形象活泼开朗,望之栩栩如生。洞顶雕有莲花宝盖,周围雕着飘逸脱俗的伎乐天人和供养天人。构图严谨,雕刻精美,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宾阳中洞两旁的宾阳南洞与北洞,虽然也开凿于北魏,但因战乱、宫廷事变和社会动荡而半途荒废,直到唐代才重新开凿。而这时供奉的主像和造像风格,也已从北魏时期的刚健雄伟,逐渐向盛唐时期的生动活泼过渡,表现的是另一种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宾阳洞是北魏众多洞窟的代表。它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崇佛的历史情态。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p> <p class="ql-block">过了宾阳三洞是石窟的一处著名景点——摩崖三佛龛,雕凿有三坐佛,四立佛,共七尊造像。其中三坐佛代表着过去、现在、将来,是典型的三世佛题材。唐朝武周时代营造,后因武周政权结束而未完工,所留下的半成品是研究雕刻工序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  此图为龙门石窟的著名石窟万佛洞。万佛洞因洞内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全窟气势庄严中充满活泼的生机。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  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p> <p class="ql-block">  洞口南侧还有一尊菩萨像,她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有些西方人称其为东方的维纳斯。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匀称适度,右手执尘尾轻依肩头,左手提净瓶娇不胜力,整个姿态显得非常优美端庄。尽管头部略有损坏,但她的体态和优雅的动作,让人不难想象其面部一定是明艳动人的。</p> <p class="ql-block">  中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地运用到他的表演艺术中。</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惠简洞,是唐代西京法海寺惠简法师为唐高宗、武则天开凿的,并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惠简洞高4米多,宽3.5米,进深3米,主题十分鲜明,主尊为高3米多的弥勒佛,具有丰满圆润的面相和温文沉静的神情。</p><p class="ql-block"> 也许正因为惠简开凿这一石窟造像深得武则天的赏识,所以他更被唐高宗和武则天命为开凿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龛的检校僧。游完龙门石窟,也许你会感到,卢舍那大佛的雕像与惠简洞弥勒佛的相貌极其相似。因此,惠简洞也就有了“小奉先寺”的称谓。</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龙门石窟的著名洞窟——莲花洞。莲花洞位于龙门石窟景区内的西山石窟中部,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莲花洞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也是北魏洞窟的代表。莲花作为佛教象征的名物,虽在石窟窟顶装饰中用得较多,但是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p> <p class="ql-block">  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为释迦牟尼率二弟子游说讲经之像,大弟子迦叶手握锡杖,身着厚重宽大的袈裟,似经过艰辛岁月的长途跋涉。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左右菩萨头戴莲花宝冠,姿态优美。</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的经典之作卢舍那大佛。</p> <p class="ql-block">  卢舍那坐像全高17.4米,头高4米。面部丰满,仪态慈祥,低眉略有含笑,端庄美丽。</p> <p class="ql-block">  卢舍那大佛,作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p> <p class="ql-block">  我曾多次到过龙门石窟,这次前来仍然对卢舍那大佛的美赞叹不已。举目凝望大佛,透过佛身韵律般的道道曲线,以及额面上的眉眼唇鼻,让我们感到一尊面目慈祥、令人敬仰的圣人活灵活现地端坐在我们面前。当你和它那永恒、恬淡、慈祥、智慧的目光对视时,你会顿觉心境空灵升华,恬然平静。这是人间的杰作吗?我们怎么能不被一千多年前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造诣所震撼。</p> <p class="ql-block">  龙门唐代石窟中,奉先寺大像龛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凡是到过龙门的人,都会对卢舍那大佛的博大壮美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据介绍,有一位国际友人自从观看了卢舍那大佛便被其精美的造像艺术所折服,此后每年都要来这里瞻仰一次卢舍那大佛。</p> <p class="ql-block">  奉先寺位于西山南部半山腰间,开窟造像时,别具匠心,一反开凿洞窟的常规,依山就势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浩然大气。摩崖像宽36米,进深40.70米,为一巨型露天窟龛。</p> <p class="ql-block">  据龙门山一带的群众传说,卢舍那大佛是以武则天为模板雕塑的。传说唐高宗夸赞武则天“相貌端正,雍容华贵,有菩萨之仪态。”武则天则打趣说那应该在龙门山上开窟造像。唐高宗欣然允诺,于是便命画工为武则天画像,并在龙门西山半崖上开凿面阔九间的露天佛龛,取名奉先寺,主佛按武则天的画像雕凿,命名为卢舍那大佛,卢舍那意为光明普照,切合了武则天为自己造字所取之名“曌”(读照),其意为“日月当空”,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模版说仅仅是一些人的猜测和牵强附会的臆断,不能当真。</p> <p class="ql-block">  1500年来,大佛仅双手及腿部以下因早年地质层的裂隙结构及气温变化因素而塌毁,其余仍基本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奉先寺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艺术家按照佛教的仪规,雕凿了具有不同性格和气质的大型群雕像,大佛端庄、美不胜收,菩萨华丽、矜持;天王狰狞,压邪;力士刚强、暴躁;这些雕像是中国古代艺术家独特匠心的杰作。</p> <h3>  从伊河对岸远眺卢舍那大佛及龙门石窟主要洞窟。</h3>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历史底蕴厚重。自北魏到宋朝历时400余年营造,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它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接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互融汇贯通,其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本民族的审美意识。在这里,石窟造像改变了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span>特别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卢舍那大佛,</span>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雍容大度, 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中国佛教艺术乃至东方文明的典型象征。</span>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龙门石窟:“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中期至唐代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p><p class="ql-block"> 这么好的地方,难道还不值得你去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