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跃,字典注音是“yue”,博山人读“yao”,四声。喊总路线大跃进口号的时候,都是喊“yao”字,是博山人对那种有底气,有资本,有能力的一个群体的代称,可用作对一个地域民风的形容。 </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博山这个地方挺“跃”,懵懵懂懂中并不理解个中意思,后来接触事物多了,对博山的“跃”字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 </p><p class="ql-block"> 博山人的“跃”,是从有底气凭资本中而产生的。</p> <p class="ql-block"> 与周边地区相比,博山人比他们提前几十年用上了自来水,有了电灯。曾有笑话:山里人来赶博山集,看到屋檐下扯的纱包线黑乎乎的,大惑不解,怪不得博山人上俺那里买粿条,原来是让你们扯拉到墙上了。又有刚进城的老汉拿着烟袋锅子到灯泡上点烟的事,因为触电手上刺疼,大呼:你这个东西不如火镰好使,里头有蝎子蜇人,这大概是他对电的启蒙认识吧。 </p><p class="ql-block"> 博山较早的进入了工业化时代,靠商贾把本地的陶瓷琉璃发往外地实现了贸易流通,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种物质条件上,是煤炭,为其他行业提供了生产条件;是煤炭,吸引德国人来修建了张博铁路;是煤炭,让投资者看到了博山的工业潜力;博山的一切都是围绕煤炭而衍生出来并带动了这个地区各个行业的综合发展,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物质的需要,这是相互依赖共存的规律,需求与供给,同时产生又相互促进发展。 </p><p class="ql-block"> 因为有煤炭资源,德国人在兴建胶济铁路时,从张店岔了一条道,铁路通到了博山,“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条张博铁路成为博山煤炭输送外运,外地物资输入的动脉,物资在交换过程产生了剩余价值,催生了博山工业时代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因为有煤炭资源,让博山人养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饮食习惯,家家有炉火,日夜不熄灭,随时可以烧开水泡茶,家里客人到访,总有茉莉大方伺候,如果从锅里舀碗汤给客人端上去,那绝不是博山人所为。招待客人,洗盅泡茶成为礼仪,故喝茶的人特别多。 </p><p class="ql-block"> 因为有煤炭资源,而促生了火力发电和机械行业的诞生,有了电,使博山在上世纪初就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时代,人们对电的认识从电能照明扩大到了鼓风机水泵电动机的动能应用,有了这些源动力,机械行业随之兴起,并带动了窑炉行业因机械化的参与而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这是一条革命性发展的轨迹,是博山实现工业文明的特征。 </p><p class="ql-block"> 工业文明直接促进了经济兴旺,商贾往来的接待需要也使得各种服务行业应运而生,饭庄酒馆、澡堂子照相馆,茶庄点心铺,鞋铺绸缎庄都得以扎根生存,即便知道籴米做饭便宜,但博山人还是习惯早饭到外面吃,今早晨吃肉烧饼,明晨就喝粥吃热油条,后日换成菜煎饼,再往后,俩小米煎饼卷上一包猪头肉,变着法儿吃的不重样,周边地区谁家有这个条件?没有人去划分第一第二产业,有需求就会有人干,这就是博山人的市场规律,实惠可口,花样繁多,这方水土养活博山人,自己一个活法,甭管别人说啥。</p> <p class="ql-block"> 在博山,物质生活的丰富需要精神生活的补充。武术把式,裱糊彩画,戏剧俚曲这些民间文化能得到普及,与经济生活后面的精神需求关联在一起,这些生活元素都是在经济富庶的前提下才得以发扬光大。劳作一天的人们需要精神生活来调节,年少后生去拜个老师,学些拳脚功夫强身健体。李家窑,十字路,各有几个老师带徒弟,学有所成的后来也成了老师的帮手,还有几个成绩不错的成了专业运动员;文静小书生们,则循着门子找到邻居亲戚中善书绘画者,在他们的指导下临习《九成宫》,描摹《芥子园》,不大的地方出了众多的书画家;年长的,逛戏园子看戏,要一壶茶一碟瓜子,看台上那老旦咿咿呀呀,你就磕个瓜子沉住气等花旦上场,那身段那扮相,瞪大了眼睛,可别把眼珠子掉出来,只要听的锣鼓点子急如骤雨,把子戏就要上演了,一串小翻不用手的跟斗,叫好声不绝于耳,兴奋出汗者,一招手,戏园子的伙计早把毛巾把子打了过来,看戏不同于西方人听音乐会,不用那么矜持,要不,咋会有“洋鬼子看戏---傻了眼”一说呢?博山戏园子在外界有了足够的名气,也把四大名旦引来了,当别的地方只能在村头戏台子上看野场子的时候,博山人端坐于戏园子,台上那是全国赫赫有名的名角,那种优越感油然而生,心底是有点傲气的。 在博山,考验新媳妇是不是会做饭,就用一顿博山水饺来看个高低,擀皮子拌馅子一圈走下来,手里的活儿也看个究竟。绝不会像别的地方那样,给几根干草去把一盆煎饼糊子摊出来,因为在博山用不着如此吝惜那点烧的,考量的是你做饭是否好吃,而不是看你会不会过日子能节约,那几根干草,并不看进眼皮里。 </p><p class="ql-block"> 工匠,大荒年饿不死的手艺人,他们是构成产业的主要成员,收入自然会丰裕一些,殷实的经济条件和地理优势的周边环境,让博山人具备了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外部条件。 </p><p class="ql-block"><b>博山人吃的讲究</b></p> <p class="ql-block"> 炒菜所用的配头一定要热水汆过,烩菜得先摆在碗里上笼蒸制然后开汤,即便来个米炒,也是把香菜叶子摘掉光用杆子,一块肉可以炒片,亦可以滑炒里脊丝,家家有炭火炉子且火力持久,是半把刀的用武之地,耍炒瓢的多了起来,粗菜细作,细菜精做,炉行和窑匠挣钱多,手头宽裕,少不了隔三差五买鸡鸭鱼肉,自然要三般两样变着法子吃,想吃的有滋有味,同行中就免不了相互交流切磋,日久天长中无意识的就有了那么几个拿手菜,所以说博山人与其是会吃不如说是会做,所以在博山谈吃,也是形成氛围的一种文化现象。 <b> </b></p><p class="ql-block"><b>博山人用的精细</b> </p><p class="ql-block"> 博山人家里都是本地木匠打造的大漆家具,条山几配方桌,元奎椅子两侧摆开,案头放置座钟和帽筒,迎面挂中堂配对联;锁地书桌一定是配灯挂椅子,梳妆台是标配;博山传统的棕床透气性好,床面紧绷不塌陷,既不咯身子又有弹性,棕面上铺猪鬃赶制的毛毡,保暖隔潮;新家具的大漆表面发黑,随时间持久慢慢变成紫红色,每日擦拭,越擦越亮,就这么一套家具,用料精挑细选,可榫可卯,大鳔粘合,几十年下来不开角不裂缝,可以传代使用。 <b> </b></p><p class="ql-block"><b>博山人玩的有趣</b></p> <p class="ql-block"> 博山有山有河,春天上山去挖漓漓嘴摘槐花;夏天下河凫水下浮缸捉泥鳅;秋天漫山迈岭逮蚂蚱,冬天就窝在地炕屋里去伺候那过冬的蝈蝈,让小鸣虫产卵过冬。小孩子玩的东西不花钱,老爷子们那是得有些排场的:玩蹙蛰得一罐一罐的,斗蹙蛰赢了的兴高采烈,输家会垂头丧气;玩鸟是个甘愿伺候人的活,喂鸟的小米用鸡蛋拌好蒸熟了晾干,搓碎了才能使用,据说这样喂出来的鸟叫声明亮,羽毛丰满,每日里遛鸟,在神头成为一道风景,民间打趣那些养画眉的:“鬼提溜,鬼提溜,俺儿不和俺上神头。”孝妇河岸,遛鸟人把笼子挂到树上,哗哗的流水声和画眉悦耳的鸣叫,顺河飘荡,那情那景,谁人能与比的?</p><p class="ql-block"><b>博山人活的潇洒</b> </p><p class="ql-block"> 当旅游是个陌生字眼的时候,博山人早就有了自己的休闲方式。春暖花开之际,约五六个好友,肉摊子上买好猪头肉,拿簸箩叶包裹严实,香肠肴货带上几样,醋壶装上二斤白酒,揭上一沓煎饼,一行人等进山,此为“行野”,找一宽敞平整大石头,菜肴摆开,八钱盅子一人一杯,猜拳行令,那是劳作之余的释放。冬季雪天,那是珍惜大自然恩赐的最佳良机,火锅木炭一应俱全,松肉丸子皮肚,海米豆腐白菜,山上的石屋草棚偏不进,就在雪地里找个地方,点燃木炭扠上火锅,红红的炭火皑皑的白雪,雪花纷飞助兴,小酌畅饮痛快,此般活法是不是潇洒?</p> <p class="ql-block"> 一个“跃”字,囊括了博山人外部条件和主观诱因所集合的一种特质,半把刀能使自己得到需要的美味,巧手工匠能应用到生活里的小打小闹,从自然环境中寻找真实的自我,于调侃嬉闹里确立群体中的形象,在玩中提高生活的品味,到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正直善良。这就是博山人的追求,青山锤炼了坚实不阿的秉性,绿水给予了孝道柔情的心底,浸透到骨子里的习性,决定了交流中一接触就让人知道:哦,这是个博山人。</p> <p class="ql-block"> 原文转载自″美食博山"公眾號</p><p class="ql-block">(著作权归作者″琴俠”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