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梦川西(昌都)

乘物游心

<p class="ql-block">由于要做核酸,昌都毕竟各方面条件都要好,也就打算在这里滞留一天,逛逛昌都也修整一下。说心里话,以前都是来去匆匆,最多就是觉得这里还是比较不错的,也没有怎么关注它。</p> <p class="ql-block">昌都地区与四川和云南接壤,国道214,317都途径这里。昌都是藏语,其意为“水汇合处”。扎曲和昂曲在昌都相汇为澜沧江,这也是昌都这一名称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这是扎曲河</p> <p class="ql-block">这是昂曲河</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我在网上找的图片,从高空看就一目了然了。</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昌都的街道上,如果不是这些特殊的建筑物,我还以为到了四川呢,到处都是川菜馆,耳朵里听见的也基本都是地道的川音。就城市建设来说,各种设施应有尽有,在西藏,青海我到过的地方,昌都算是拔尖的了。</p> <p class="ql-block">昌都是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产生和流传的主要地区,有许多著名的说唱艺人和艺术大师。1986年,西藏全区共发现39名说唱艺人,其中19人在昌都。至于格萨尔王,在317国道所经过的地方几乎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和许许多多的遗址。在昌都就有江达县波罗吉荣峡谷中格萨尔王与王妃珠姆下棋的四方形巨石骰子、丁青县格萨尔王射穿山峰的二个大窟窿、贡觉县格萨尔手下巴拉大将的宫堡遗址、芒康县江岭之战的城堡遗迹、类乌齐县传之为格萨尔的铁制雕龙马鞍等。在后面的行程会再做介绍。</p> <p class="ql-block">逛了一圈中心地带,那必须要去强巴林寺的。该寺是由宗喀巴弟子喜绕松布于公元 1444年创建的。 寺内主佛为强巴(大慈)佛,故对该寺的起名为昌都强巴林寺。由于城市的发展,现在的强巴林寺就在城市中心的最高处,已经被各种商住圈包围,也不知道对寺里修行的僧人会不会造成影响。</p> <p class="ql-block">就连寺庙周边的转经道上都围满了各种小摊贩,卖什么的都有。不是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嘛,我看是“有需要的地方就有市场”。强巴林寺每天来转经的人络绎不绝,有了这些地摊也就不用再跑市场,算是各取所需吧。</p> <p class="ql-block">该寺主要建筑保存完好,经堂内塑有数以百计的各类佛像和高僧塑像,上千平方米的壁画以及众多的唐卡画,可以说是汇集了昌都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代表了昌都一带最高水平。唐卡没能看到,壁画的确很让人震撼,只可惜只能看,不能拍照,咱也要遵守规定嘛。</p> <p class="ql-block">这鞋子我穿着估计都不会走路了。</p> <p class="ql-block">转经殿在寺庙外面,里面有两座数米高的转经筒。据说顺时针转动经筒一周就代表着念诵经文一遍。</p> <p class="ql-block">转经殿外面墙上挂满了来转经的人们带来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刚买的蔬菜食品什么的。</p> <p class="ql-block">寺庙围墙外面自然就成为了人们每天来转经的道路,日复一日。转经是西藏以及川、滇、青、甘藏区的藏传佛教的一种宗教活动,即围绕着某一特定路线行走、祈祷。藏佛教信徒认为拉萨是世界的中心,拉萨则以释迦牟尼佛为核心进行转经活动。转经一圈为圆满,沿佛殿四周的转经甬道一圈为“囊廓”。</p> <p class="ql-block">我经常会想,在藏区每到一处,都能看到转白塔,转坛城,转神山神湖和转寺庙的人们。难道就是为了所谓的修来世?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这么坚定的走下去?大部分藏民的居住地都是高原苦寒之地,空气稀薄物资匮乏,生活在这些地方也是在修行。其实我们所有人何尝不是这样,活着就是修行!难道不是?生活,生下来活下去,简单的两个字承担了无数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人生不易啊,且行且珍惜吧。</p> <p class="ql-block">从强巴林寺出来本来想去博物馆,看看“嘎学噶志”画派唐卡的惊艳。谁想到跟着导航走半天,却吃了个闭门羹。</p> <p class="ql-block">下午的时候,开始下起雨来。藏区就这样,天晴的时候热的你到处躲,一下雨,气温下降得飞快。本来想去江边走走的,这下泡汤了。做了核酸晚上早点休息,养足精神再出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