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白到彩色

蓝月亮

<p class="ql-block">  盛夏,炎炎烈日里,却掠过一缕清风,沁人心脾。</p><p class="ql-block"> 失散了五十年的老同学一个个找回来重聚一堂,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神话。</p><p class="ql-block"> 当好友克蓉和珊瑚分别打电话告诉我:老同学沈守芳诚挚邀请同学们去她家品尝当季美食——糯包谷,已经约到语文2班和老2班十多位同学小聚,也邀请了我。心里忽然涌出一股热流,几分忐忑几分期待几分激动,连夜翻箱倒柜,找出了许多在校时留下的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发黄褪色的珍贵黑白照片。</p><p class="ql-block"> 贵师73届,是非常特殊的一届学生:生源全部是知青,历史或许还有政治,将我们从贵州的各县知青点抽调回城,集合在学校,分成6个班(我在2班),一学期后,根据贵阳市中学教师的需求,参考本人志愿,学校把6个班打散重新分班,按照学科成立了2个语文班、2个数学班、1个物理班、1个政治班。</p><p class="ql-block"> 业内都知道:中师是为小学培养师资的,学生必须全科学习,并不需要分科,但我们这届特殊的学生,却是为文革后师资遭到严重破坏和缺失的贵阳市中学培养的师资,因此破例分了科。</p><p class="ql-block"> 于是有了我的新班级——“语文2班”。</p><p class="ql-block">图1:“老2班”分科前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图2:语文二班毕业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  终于,我们在贵阳农科院沈守芳家相聚,同学们陆续到来时,大家情不自禁地拥抱在一起,久别重逢的亲热难以言表。</p><p class="ql-block"> 相识又分手,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再见却已过了半个世纪。</p><p class="ql-block"> 50年,半个世纪,试想人生能有几个50年?这就是我们的大半辈子!</p><p class="ql-block"> 50年间,或顺风顺水、志得意满,事业有成,或身体有恙、家庭变故、事业多舛……每个人都有一个长长的故事,身边都出现过无数不同的人和风景,但相同的是:大家都没有放弃,都辛苦而顽强地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依然阳光快乐地面对生活。</p><p class="ql-block"> 从青涩年少到白发苍苍,岁月毫不客气地在同学们脸上刻下一道道深深的痕迹,日渐稀疏的头发也遮不住鬓边的斑斑白迹。</p><p class="ql-block"> 然而容颜改变,并不能消减“同学”这两个字的分量,同学们不知道相互在50年中发生过、经历过什么,但久别重逢的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是同学。</p> <p class="ql-block">图3:老二班在黔灵湖留影。</p> <p class="ql-block">图4:老二班部分同学合影。</p> 图5:老2班部分女生合影: <p class="ql-block">图6:老2班部分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7:女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8:女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9:女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10:语文2班在青岩实习时部分同学(后排2位戴眼镜的男士是带我们班的王裕兴和罗寿伯老师): </p> <p class="ql-block">图11:语文2班在青岩实习时,王老师和罗老师带着部分同学在青岩东风大桥旁留影:</p> <p class="ql-block">图12:语文2班在青岩实习时,王老师和罗老师带着部分同学在青岩东风大桥旁留影。</p> <p class="ql-block">图13:老二班的陈筑兰、艾纯玉、刘克婉三位同学:</p> <p class="ql-block">图14: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我们语文二班的节目是“女声表演唱《婆婆赞教育革命》”,演出结束后,我们到照相馆拍了张演出照,纪念这次演出。</p> <p class="ql-block">图15:语文2班参加歌咏比赛,记得我们班参赛歌曲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指挥者是班长马俊,我征询了几位同学都不愿意领唱,便不知轻重地自告奋勇担任了这个角色,现在想起来真是有点傻,所幸同学们大度地包容了我的不知天高地厚)。</p> <p class="ql-block">图16:参加市教育局第一届团代会:(后排男生右一是我们班马俊,右2是物理班姬应龙,右3是数学班徐正立,第2排右3是语文1班黄玉珍,右6是数学班严淑芬;第一排右3、4是政治班汪洁白、王志兰,其余是贵师的年轻老师和贵师附小的小同学。我在哪里呢?在他们中间呢)。</p> <p class="ql-block"><b>  2年的校园生活,我们在一起上课、唱歌、考试、打球、实习、吵架、恋爱……</b></p> <p class="ql-block">  多么青春、充实、快乐、充满了希望和憧憬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那时只有黑白照,也没有好器材和摄影技术,就像当年的我们,只有两种颜色:黑与白,简单纯洁原生态,却是经久不变的永恒。</p><p class="ql-block"> 珍藏了半个世纪的这些珍贵的黑白影像,忠实地记录了我们的那年那月那日那时,定格了同学们贵师时代的美好瞬间。 </p> <p class="ql-block">  最后到的是马俊夫妇和周玉华、喻小玲。</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成就了两对夫妻:马俊、王秀凤夫妇和黄建中、童志平夫妇。这应该是我们班最浪漫、最值得赞誉的佳话了。</p><p class="ql-block"> 马俊的妻子王秀凤,当年在班上是和我无话不说的闺蜜,有一段时间我们俩就像“同性恋”一样黏在一起,上学放学同进同出,很多同学都知道我们是最要好的朋友,可是毕业后50年间,我们只在二十多年前在黔灵公园偶遇过一次。</p><p class="ql-block">图17:我和好友王秀凤(就是下图中抱住我的那位):</p> <p class="ql-block">  秀凤下车后小心地把她在家里熬好的一锅解暑降温的绿豆汤放到桌子上,转身就一把抱住了我,那一瞬,热泪真的差点涌出眼框。</p><p class="ql-block"> 太久太久,我们分别得实在太久了。这一抱,所有的思念都无需再用语言描述。</p><p class="ql-block"> 和我们俩一起激动的这位“第三者”是周玉华同学。</p><p class="ql-block"> 谢谢克蓉和珊瑚同时不失时机地抓拍了这个难忘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昔日胜姊妹,同命历沧桑。</p><p class="ql-block">风雪抱团暖,坎坷慰衷肠。</p><p class="ql-block">久别无日月,重逢有惊惶。</p><p class="ql-block">相拥未及语,珠泪透罗裳。</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都到齐了,沈守芳带着我们,驱车前往附近的啊哈湖竹林村的一户农家乐。</p><p class="ql-block"> 叙旧、拍照、搓麻、烧烤……湖光山色伴我们度过了快乐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开心地回忆着当年在校时的许多往事,我惊叹她们的记忆力如此的好,那些早已褪色的琐碎的往事趣事,随着大家的追忆叙述,如那个年代的黑白老电影,一幕幕地拉近、重播,将我们带回青年时代、学生时代。</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竟然记得连我自己都完全忘记了的我的许多幼稚行为,善意地笑谈我当年的逞强和自负,当然他们更记得我们班的每个同学。</p><p class="ql-block"> 这是半个世纪后的重逢,上面的两张集体照中有这里面的每个人,能一一对应找出来吗?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半百始如面,旧貌渐清晰。</p><p class="ql-block"> 相见何哽咽,欲语唯唏嘘,</p><p class="ql-block"> 争忆少年梦,笑语同砚席。</p><p class="ql-block"> 去日几度回,玉史共箫笛。</p> <p class="ql-block"> 感叹岁月无情,将同学们变老重塑,但更感恩同学情深,那份纯真历久不变。</p><p class="ql-block"> 假如说50年前的校园生活是一幅幅经典厚重的黑白照,那么眼前久别重逢的同学们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家庭、事业、健康,已经刷新了同学们在我脑海里的形象,在我眼前展现出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彩色照。</p><p class="ql-block"> 【越调】 天净沙 欢聚</p><p class="ql-block"> 青山暖日熏风,</p><p class="ql-block"> 花发相约重逢,</p><p class="ql-block"> 神采如昨略同。</p><p class="ql-block"> 啼莺窗外,</p><p class="ql-block"> 欢笑倾诉心通。</p> <p class="ql-block">阔别弹指计半百,</p><p class="ql-block">重逢喜进开八年。</p><p class="ql-block">执手共叙刧波梦,</p><p class="ql-block">儿时何曾有秋千?</p> <p class="ql-block">  相依如姐妹,</p><p class="ql-block"> 难忘旧容颜。</p><p class="ql-block"> 芳华留锦绣,</p><p class="ql-block"> 笑靥胜青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律 共举觞</p><p class="ql-block">守芳邀我临山庄,</p><p class="ql-block">同窗学友共举觞。</p><p class="ql-block">经年甘苦说不尽,</p><p class="ql-block">以茶代酒夜未央。</p><p class="ql-block">青春虽去情犹在,</p><p class="ql-block">乡宴烧烤韵味长。</p><p class="ql-block">友情歌罢再约定,</p><p class="ql-block">明朝相逢均安康。</p> <p class="ql-block">暖风追梦来,同窗忽相聚。</p><p class="ql-block">携手忆当年,嗔笑皆是趣。</p><p class="ql-block">欢声如歌吟,留影音容定。</p><p class="ql-block">恐时太匆匆,泪撒如珠玉。</p> <p class="ql-block">人生贵在当下好,</p><p class="ql-block">清湖晚照沁心田。 </p><p class="ql-block">最喜同窗终相会,</p><p class="ql-block">留取倩影忆华年。</p> <p class="ql-block">  我们班最成功的两位帅哥—马俊和黄建中(当然,还有更多的成功男生没有露面):</p><p class="ql-block"> 促膝相问半百事,</p><p class="ql-block"> 万事一笑皆苦集。</p><p class="ql-block"> 少年历刧相扶助,</p><p class="ql-block"> 只缘情深过咸籍。</p> <p class="ql-block">  可爱的同学喻小玲。</p> <p class="ql-block">记忆力超强的周玉华,记得我们实习时的很多细节,让我很惭愧:</p> <p class="ql-block">  不知道在分别失联的半个世纪里,每个人经历了什么,承受了什么,付出了什么;也无法知道50年的漫长岁月,他们是否遭遇过怎样的艰辛和伤痛,拥有过怎样的成功和荣誉,只需要知道,同学们都坚强努力、脚踏实地,一步步认真地走过了自己的多彩人生,一笔笔地为自己的生命着色,一点点地将黑白照描画为五色缤纷的彩色照,执着地绽放自己。</p><p class="ql-block"> 就像我在湖边拍下的这幅野花,不起眼却也蕴含着蓬勃的生命力,默默地向时间宣告:我来过!</p> <p class="ql-block">  黑白照变成了彩色照,不变的是永远的同窗之谊。</p><p class="ql-block"> 欢聚的时刻总是很短暂,盼望已久的相聚很快就要结束,分手的时刻,互道珍重,未来可期。</p><p class="ql-block"> 文中的彩色照片是我用手机拍摄的一些重逢片段(其中我和秀凤相拥的是好友珊瑚和克蓉抓拍),文中所配诗词,大部分由我的马师大师兄刘正绪所作(我做了部分改动),他也是知青,和我们有相同的经历和相通的心境,为我们半个世纪的重逢感概、感动,赋诗为我们的美好片段锦上添花,故特将这些诗句附在文中,在此谨向刘师兄致以衷心的谢意!</p><p class="ql-block">备注:</p><p class="ql-block">1、第2首诗末句“玉史共啸笛”出自春秋时期秦穆公爱女弄玉和她的夫君萧史的爱情典故,此处指成为夫妻的同学。</p><p class="ql-block">2、第4首诗的“重逢喜进开八年”句,系指我们都进入或将要进入“古稀”,正向80岁迈进,故称“开八之年”。</p><p class="ql-block">3、第9首诗末句“只缘情深过咸籍”指“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和阮籍,此处喻同学、朋友的交情深厚,甚至超过竹林七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