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大同

月牙儿

<p class="ql-block">  去大同,是因为去年看过敦煌后一定要看一下家门口的云冈石窟。</p><p class="ql-block"> 约好大同的大学同学——塞外客,才知道自古文献上就以雁门山为界分内外,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大同位于雁门山以北,同学自称塞外客。也才知道大同是三朝京华(北魏都城,辽金陪都),两朝重镇(明清)。</p><p class="ql-block"> 大同古称平城,作为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王朝的首都共97年,后迁都洛阳。作为标志性的建筑就是明堂了。</p><p class="ql-block"> 走进明堂来了解是什么明堂。</p> <p class="ql-block">  “低首思北魏,能不忆平城?平城忆,最忆是明堂。”</p><p class="ql-block"> 明堂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端的礼制建筑。是“天之子”与“上天”“天帝”对话的地方,是封建王朝的身份证明、“胎记”、“灵魂”和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叫“明堂”?东汉桓谭曰:“天称明,所以命名曰明堂。”</p><p class="ql-block"> 明堂的建筑风格是上圆下方,桓谭曰:“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窗法八节,四户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堂法十二月。”其建筑的门、窗、室、堂乃至形状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与春夏秋冬四时和天下分九州、时令分十二月相对应。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故,明堂必须建立在方形地基上,在方形地基上再建圆形建筑,而圆形建筑的中间必须是实心的,实心乃用夯土堆成之上立灵台。</p><p class="ql-block"> “淡烟宫阙数钟声,帝王家业转头空,惟有明堂在,傲然立云中,泮水壁池圆,灵台如山立。”</p><p class="ql-block"> 明堂是经战火焚烧后重建的,因为天地之精气不能灭,中华文脉长相续。</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西郊17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开凿,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云冈石窟被称之为“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p> <p class="ql-block">  提起云冈石窟,有两个绕不开的人物,那就是林徽因和梁思成。</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中的林徽因好像和大佛在亲切的说着什么,让人心动。</p><p class="ql-block"> 梁思成说,“在云冈石窟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在中国艺术固有的血脉中忽然渗入旺盛而有力的外来影响,他们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波斯、印度,它们通过南北两路,经西域各族和张国西藏到达内陆。这种不同民族文化的大交流,赋予我国文化以旺盛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早晨出发的时候天阴着,飘着细雨,到了云冈石窟,雨停了,在盛夏,冷得我有点瑟瑟缩缩。</p> <p class="ql-block">  首先步入昙曜广场,是为纪念云冈石窟的开创者昙矅高僧而建,占地6000余平方米,周边亭廊建筑面积2111平方米。广场东侧建戏台,南、北各开一门,西开进入石窟主景区的山门,中间由亭台廊道连接,广场中心矗立“马识善人”雕像。</p><p class="ql-block"> 《魏书•释老志》记载:“初,昙矅以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矅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p><p class="ql-block"> 再看雕像,以潇洒大器的写意手法,塑造了一代佛门大德昙曜的艺术形象,高古清逸,脱俗超凡,让德行和睿智穿越时空,扑面而来,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p> <p class="ql-block">  途径一棵菩提树,树干由紫铜铸成,导游说悬挂的叶子是真的,镀了金,不由得让我想起:“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大小数万尊佛像自东而西依山开凿,分东、中、西三区,绵延1公里。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按照开凿时间、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  早期石窟,即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是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开凿,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 </p><p class="ql-block"> 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 "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p> <p class="ql-block">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中期石窟也是积极于改革创新的时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其中第六窟位于第五窟西侧,并与第五窟一道组成双窟,它的外观为四层五间木构楼阁,与第五窟基本相同,为清代顺治八年所建。碧瓦红柱,雕梁画栋。整座洞窟富丽堂皇、雕饰精美,堪称云冈石窟之最。</p><p class="ql-block"> 窟内四壁左右对称,分层布龛,统一规划,主题突出,雕刻细腻,是同时期其他石窟所无法比拟的。前室壁画是清代作品,内容是十八罗汉像,用笔细腻、人物形象生动。</p> <p class="ql-block">  该窟为中心柱窟,亦名支提,塔庙雕饰富丽,被誉为“云岗第一伟观",是世界雕刻艺术史上的奇迹。窟内中央方形塔柱分上下层,高15米,上层四面各镌一立佛二菩萨,四角镂雕大象承驮九级楼阁式方塔;下层四面开龛坐佛。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p> <p class="ql-block">  佛经说‘见塔即见佛,见佛即见法’。窟内四壁上层环列立佛11尊,华盖承悬,气宇轩昂。窟顶格状隔间可见骑乘各种动物的多臂多首天神。窟内现存反应释迦牟尼一生的佛传故事图30余幅。集中反映了佛主从诞生到出家、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场面。这些故事图雕刻,结构合理,手法简朴,为犍陀罗东传的新创造,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塔柱下层高约10米,四面开龛坐佛造像,四龛五佛,构成五方佛的格局:南面雕结跏趺坐释迦牟尼坐像,西面雕倚坐阿弥陀佛像,北面雕释迦、多宝二佛对坐像,东面雕莲花跏趺坐交脚弥勒像。</p><p class="ql-block"> 北面下层龛内雕两佛并坐,着褒衣博带佛装,面相圆润,体态端庄。二佛之间雕供养弟子与飞天。飞天位于上侧,中心一体相较大者手托博山炉,两侧飞天飞舞环绕。二佛背光顶部亦雕飞天与之呼应。</p> <p class="ql-block">  东层下侧佛龛内雕交脚菩萨,两侧下层雕弟子与胁持菩萨,上层雕供养天。菩萨头戴宝冠,宝冠正中雕坐佛,两侧雕飞天,装饰别致。</p> <p class="ql-block">  鸟羽冠金刚力士,位于中心塔柱东面下层。</p> <p class="ql-block">  中心塔柱南面下层盝形龛楣格内的释迦牟尼佛传故事浮雕:天人舞乐,乘象回城</p> <p class="ql-block">  佛传故事:“腋下诞生”:菩提树下四人,中部摩耶夫人右手扶树,一婴儿自腋下诞生。摩耶夫人左手弯曲平举,被身旁服侍所搀扶。右侧跪一人持天缯欲接婴儿,左侧站立一人双手抱于胸前,一副欢喜关切的神态。</p> <p class="ql-block">  第6窟东壁的中间是密密麻麻12×16个小佛龛组成的规则画面,这些小佛龛排列整齐且有规律,同两侧大佛龛占壁面积相等,我们称之千佛壁。千佛壁中间九分之一的面积发生了变化,中心雕的是梯形和长方形组成的屋形小龛,内坐一佛二菩萨。这种安排属于典型装饰艺术的“特异”语言,特异是规律的突破,是鹤立鸡群,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注意,消除单调和呆板的构图模式。</p> <p class="ql-block">  第六窟雕刻是云冈石窟中的上乘之作,是多年雕刻经验积累的大爆发,窟中墙壁几乎全部布满了雕塑。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使许多雕塑风化,颜色剥落或褪色,但仍然尽显当年的精美与壮观,它的精彩让我感到特别震撼,上行时看了一遍,听导游讲解了一番,下行时又看了一遍,听别人的导游又复习了一遍,尽管如此,置身于人潮里,只能算是浮光掠影,并不能深层次地感受其丰厚的美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p><p class="ql-block"> 这时大窟减少,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像蜂窝密布,大中小窟嵌贴在云冈半山腰上。</p><p class="ql-block"> 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这种造像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这一特征和风格在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走进云冈,有些洞窟没有开放,无缘得见;有的洞窟风化剥落严重,佛像面目全非;有的更是在山腰之上,无法窥视。可一回首一凝眸间,一切似乎那么遥远,却又近得可以触摸到,刀笔刻画过的痕迹竟然如此精湛,让我一步也不想错过,淹没在每一尊佛浅浅笑容背后的历史,对我还是一个又一个待解的谜。</p><p class="ql-block"> 云岗石窟没有敦煌的规模那么大,但敦煌是泥塑的艺术,云岗是石刻的艺术,让石头说话在我眼里好像更艰难些,也更卓绝些。</p> <p class="ql-block">  和姐妹们在悬空寺、北岳恒山游玩儿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  逛一逛古城,在古城墙边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  品尝一下大同美食,兔头开吃!</p> <p class="ql-block">  最后以塞外客致我们四姐妹的一首诗结束。</p><p class="ql-block">致老大跃红爱英艳萍</p><p class="ql-block">文/塞外客(大同)</p><p class="ql-block">真的不曾想到你们会来这里</p><p class="ql-block">这份欣喜唤醒我岁月中溜走的记忆</p><p class="ql-block">穿行在满是路人的街巷</p><p class="ql-block">仿佛是青春的我们在校园徜徉</p><p class="ql-block">我一直喜欢在深夜的庭院中静坐</p><p class="ql-block">思绪中真的没有你们一个人来造访</p><p class="ql-block">你们的到来像珍藏很久的陈酿</p><p class="ql-block">忽然的忆起让我珍惜着吝啬着小心品尝</p><p class="ql-block">心里交织的满是独享和分享的滋味</p><p class="ql-block">多么渴望抛却多余的虚无和客套</p><p class="ql-block">来一次像孩子般真诚的放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