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的暑假罕有其热,在七月流火中,天生惧热的我,昼夜蛰伏在空调下。百无聊赖之余,再次状如一条白胖的水蛭似的吸附在《南渡北归》的文字里,不愿自拔。</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主轴,反映中国知识分子如陈寅恪、胡适、傅斯年、梅贻琦、梁思成、林徽因等大师级人物的理想、追求和悲惨命运的鸿篇巨著。作品通过采访人物对现实的回忆和史料考证,还原了“文革特殊时期”的社会真貌,把原本被屏蔽、湮没于历史风尘中隐藏的秘史挖掘出土,读之心灵所受到的冲击和震撼,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很久以前,我曾在季羡林的《牛棚杂忆》里,领略过红卫兵的“斗鬼台”“喷气式飞机”“阴阳头”等“稀世杰作”,让诸多闻名遐迩的学者教授不堪折磨而自绝于党和人民。当时的感受只是扼腕叹息在文学作品的虚拟世界里。而这部作品“在史中求史识”,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真实的切肤之痛,因为真实永远比文学艺术撼人心魄。然而历史已矣,大师已去,留给后人的只能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他们的思想伴着他们留下的皇皇巨著,注入了后来者的血液,化为一种文化力量,激励后学者在学术的道理上奋勇前进。</p><p class="ql-block">在众多的儒林巨匠中,最令我不能忘怀的就是被称为三百年乃一见的史学大师——陈寅恪。陈师给予后人的不仅是他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术能量,更是他“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性光辉。</p><p class="ql-block">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退守台湾岛,陈寅恪毅然拒绝了傅斯年的“抢救学人计划”,蛰居于岭南。而台湾方面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第一组主任之职却一直专门为他虚位以待,直到1969年陈师去世。由此可见,人们对陈寅恪大师人格学问的尊敬和景仰!中国共产党正式接管清华园之后,更是绞尽脑汁力劝陈寅恪重返清华效力,但均未奏效。1952年,随着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合并。以郭沫若为首的中央研究院再次派遣陈寅恪的学生汪篯前往康乐园陈家竭力斡旋规劝。陈寅恪掷地有声地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必须脱掉世俗的各种束缚和羁绊,一心一意笃行治学,真理才能发挥;反之,如若没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也就不能发扬真理、不能研究学问。</p><p class="ql-block">接下来,陈寅恪向郭沫若等人提出了北归的两条要求:</p><p class="ql-block">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不学习政治”。特别强调“不止我一人要如此,我要全部的人都如此。”</p><p class="ql-block">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公是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的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读此史料,一种无法抗拒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多么勇敢的中国知识分子啊!在那特殊的年代里,在那样的高压背景下,陈寅恪先生若不是视学术研究为第一生命力,焉敢至此,难道他不怕那震惊中外的“文攻武斗”吗?</p> <p class="ql-block">思于此,绪飞扬。放眼当前之教育界,部分学人们极尽趋利避害、趋炎附势之能事,精明如熙凤,圆滑似宝钗,犹如领导肚子里的蛔虫,领导想听什么说什么,领导让其干什么就什么,唯领导马首是瞻。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治学精神,早已成为昨日黄花昨夜辰了!</p><p class="ql-block">前不久,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p><p class="ql-block">钱教授看得通透,说得精辟,可谓一针见血。“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是当今一部分人的通病,他们在单位里混得如鱼得水,明明无学无术,却荣誉证书积满案头,此现象到底是可羡呢,还是可悲呢?实属吾辈真的才疏学浅,茫然无知!你瞧,会议室的墙上,柜子上,那一块块金光耀眼的奖牌,荣誉证书,档案室里那一摞摞整齐的档案材料,无不让人想起方鸿渐的“克莱登大学”博士学位证书。</p><p class="ql-block">“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这些品质如若在政界,还勉强让人理解。追古思今,历史的诡谲莫测,让置身旋涡者身不由己,概莫能外。然而,这些品质进了校园,潜入了教师的体内,无异于一块恶性的肿瘤!</p> <p class="ql-block">今天九月份,新课程标准将会携着新学期一道款款深情而来。2022年课标突出“以德树人”,“学科育人”,“课程思政”三大理念。强化育人导向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强国梦的需要。作为一个基层工作的教师,我们必须对“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古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试问,一个“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的教师 ,一个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趋利避害的教师,能把学生培养成“有德性”、“有理性”、“有学识”、“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吗?</p><p class="ql-block">我是一个性情中人,喜幽静,亦喜读书。每看到义愤填膺处,总忍不住悲天悯人,挥笔疾书,唏嘘呐喊!我读于漪老师的文章,感同身受她的平易近人,感动于她把语文教学当作毕生的事业,更敬仰她鄙视功名利禄,鄙视形式主义,为人正直无私,不说假话奉承话的伟大人格。为她永远是一个拥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始终对教学保持浓厚的兴趣,孜孜以求,永不懈怠的高贵灵魂而久不能寐。于是,每每政治学习的时候,满脑子的排斥,满心里的渴望,渴望把时间还给老师,让老师扎扎实实地学点业务,安安静静地读几本书,该多好!多好!</p><p class="ql-block">呜呼哀哉,作一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老师,究竟有多难?李太白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于是我穿越时空的隧道,过五关,斩六将,不畏千难与万险,去寻觅。然而时光老人却告诉我:“大师已去 ,文章千秋,尔等速回吧”!我恍然顿悟,默默私语:“哦,花落春还在!”</p><p class="ql-block">花落春还在!</p><p class="ql-block">安丰小学 张兴锦</p><p class="ql-block">2022,7, 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