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耀童年 理想照终生

寒鬆

<b>百年党史 奋进红后—— 成都红后艺术团庆祝建军95周年故事讲述活动</b> (编者语)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是一个难忘的时刻。九十五年前的今天,南昌城头冲锋的号角, 如同浩荡春雷,宣告了人民武装的诞生。九十五年风风雨雨,九十五年光辉历程, 我们永远铭记这个光荣的日子——八月一日。你看,那军旗猎猎飞舞;你听,那军歌高亢嘹亮。在全国各族人民满怀喜悦迎接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我们迎来了人民军队建军九十五周年的节日,同时,今年又恰逢是红四方面军入川九十周年。在此,我们推出2022年5月28日《解放军报》第七版刊登的该报记者对我团荣誉团员向国荣的父亲、老红军向轩(贺龙元帅外甥)的专访录《红星耀童年 理想照终生》供大家惠阅。<br> 用歌声演绎昂扬奋进;用朗诵播撒铿锵军魂;用文字描绘先辈事迹;用诗词传送激扬人生……<br> 我们红后人汇聚一堂,用不同形式讲述父辈和我们自己的故事,抒发共同心声:传承红军精神,弘扬红色文化;愿党旗永驻我心,祝祖国繁荣昌盛! 策划:李宝川 贾远征<div>文稿:摘自《解放军报》2022年5月28日第七版<br>美篇编辑:罗寒松<br></div> <h5>7岁参军、9岁长征、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96岁的老红军向轩——</h5> <h1><b> 红星耀童年 理想照终生</b></h1> <h5>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功劳,就是一个一般的军人,那些为党为人民牺牲流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向轩</h5> <h5>老红军向轩</h5> 去年7月,“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红军”词条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点赞最多的是一位网友的评论:“9岁长征,9岁的我还在玩泥巴吧,致敬。”另一位网友回复他说:“有这些9岁参加长征的人才有我们9岁还能玩泥巴的日子。”<br> 这位“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红军”就是向轩。我们的红军是这样一支队伍:红军战士平均年龄不足20岁,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25岁。岁月悠悠,曾经这位年龄最小的小红军如今已经96岁高龄。过去18年,为了更好地接受医疗护理,老人一直住在西部战区总医院(原成都军区总医院)的老干部病房内。不论是哪里的人慕名前来,向轩都不厌其烦一遍遍讲述自己的故事…… <h5>小红军向轩</h5> <b>三个妈妈:“我真是好怀念他们”</b> <h5>向轩母亲贺满姑</h5> “我的母亲是贺满姑,满意的满,姑娘的姑,排行老五,是贺龙的妹妹……”<br> 这是在过去一个小时里,向轩第二次对记者重复这句话。“老来多健忘”,一小时前的对话难以在向轩的大脑中留下痕迹,但是对于自己的母亲,那位将生命献给革命并用生命指引儿子走向革命的母亲,向轩此生难忘。<br> 上世纪20年代,革命大潮风起云涌,在湖南桑植,受贺龙的影响,贺满姑、贺英也带领人民群众搞起了地方游击队。1928年,因为被叛徒出卖,贺满姑不幸被捕入狱,连同着她的3个孩子一起被关进大牢。贺满姑的大姐贺英设法买通了监狱看守,把向轩兄妹3人救了出来。9月19日,在监狱里受尽折磨的贺满姑被凌迟虐杀。<br> “我母亲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我也是这样。”母亲牺牲时,向轩只有2岁,此后他开始跟着大姨贺英生活,有了第二个妈妈。 <br> <h5>贺英画像</h5> 贺英一生没有子女,把向轩当成自己的亲儿子疼爱。虽然游击队生活颠沛流离,贺英还是抽时间手把手教向轩打枪,“不过平时她总是把枪收起来,只有打靶时才给我用,怕我年纪小惹祸。”<br> 1933年5月5日,因叛徒告密,贺英他们藏身的石洞被敌人包围,贺英也不幸中弹。贺英把年仅7岁的向轩叫到身旁,交给他一把手枪和一个布袋,布袋里边装着2枚金戒指、5个银元,告诉他“赶快走,赶快走,找大舅(贺龙)找红军报仇。”带着贺英的遗物和临终嘱咐,同样小腿中弹的向轩跑到了后山,找了一块大石头躲了起来。“我当时毕竟是孩子,一开始不要紧,后来低头看到血了,我就哭了起来。”后来,前来接应的游击队赶到,赶跑了敌人,一个叔叔在山上找到了向轩,把他背下了山。<br> <h5>老红军向轩</h5> 这一天给向轩留下了永久的瘢痕——89年后的5月,向轩挽起裤腿,记者看到,在他那因缺少运动肌肉萎缩的小腿上,有一块醒目的凹陷。而对向轩来说,那份更大的创伤则来自亲眼目睹“妈妈”的牺牲。如果说,贺满姑的牺牲还没能给当时2岁的娃娃种下深刻的革命种子,贺英则做到了。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个小红军将会用从她身上习来的枪法,把一颗颗子弹射向敌人。<br> <h5>蹇先任老年照</h5> 向轩后来找到了红军,也找到了大舅贺龙,他留了下来,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随着队伍一路转战湘鄂还参加了长征。长征时,还是孩子的向轩总是围着贺龙的妻子蹇先任,一路上,蹇先任给予向轩很多照顾,成为了向轩的第三任“母亲”。<br> 前些年,向轩的二儿子向国荣曾想着让父亲写本自传,题目都帮他想好了:《我的三个妈妈》。可惜因老人兴致不高,一直未能起笔,到现在就更难以成书了。<br> 2015年6月,“红二代”邓玉平登门拜访向轩。她告诉老人,她去了贺英殉难的地方,那里保护得很好,墙上的弹洞依然清晰可见。向轩当场流泪了,说:“我很难过,我真是好怀念她们,我也想回去看看。” <b> 9岁长征:“大家始终有一种信念,一种无论如何都要走下去的信念。”</b>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的主力1.7万余人,在贺龙的率领下,从湖南桑植县刘家坪开始长征。年仅9岁的向轩是长征路上最小的战士。<br> 9岁的战士成了通信班副班长,通信班有十几个 “红小鬼”,组织上给通信班中最小的3个“红小鬼”配了一头骡子,3人轮换着骑。让向轩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叫辛先柱的“红小鬼”,比他大一两岁。辛先柱的父亲是军部的炊事员,每天背着行军锅,一到驻地就忙着给大伙做饭,过草地的时候粮食缺乏,他的父亲总是优先保障战友,最后自己却因饥饿牺牲了。<br> “我们活着的同志,永远不会忘了我们战友的恩情。”向轩告诉记者,长征路上,最大的困难是缺少粮食,“前面的人把草上头一截吃了,后头的人就吃草根,所以有一些同志就在草地牺牲了,”而向轩作为小孩子,总是处处受到照顾。和向轩一起,出生18天即踏上长征的贺捷生(贺龙的女儿)曾撰文回忆,“四哥(向轩)凭着年龄小,故乡桑植的长辈多,经常游走在他们中间,蹭点吃的。”长征路上,贺捷生的母亲经常背上背着还不会走路的贺捷生,手上牵着向轩,一步一步向前挪。3个人始终相依为命,不离不弃。<div> 再受照顾,也是以艰苦卓绝著称的长征,路也还是要靠自己的双腿一步步向前走。“长征路上虽然很苦,牺牲的人也很多,但大家始终有一种信念,一种无论如何都要走下去的信念。我也是这样。”向轩曾对向国荣回忆,长征路上,基本上天天打仗,有时候早上6、7点敌人的飞机就过来了,“后来我们总结出来了经验,那些飞机不是总在大路上飞嘛,我们就走小路,他们飞他们的。”向轩说。日日与战斗相伴,不能阻拦向轩这个孩子的天性,他学会了苦中作乐,经常将站岗、放哨这些任务当成是游戏,据向轩回忆,他当时最喜欢在稻田里跑来跑去,还经常会偷骑小花马,十分乐观顽皮。<br> 1936年10月,向轩所在的红二、六军团到达陕北,结束了长征。这一年,向轩10岁。</div> <b> 半生革命:“打仗不要怕死,越怕死越要死”</b> <h5>老红军向轩</h5> 长征结束后,贺龙把向轩留在了延安,利用这段时间,向轩开始补习文化课。<br> 开国少将李文清的儿子李海告诉记者,父亲曾和他讲过一件向轩的故事。1938年,李文清任八路军第120师358旅715团参谋长,120师一部挺进大青山抗日根据地。贺龙要把向轩放在715团一起去抗日,“我父亲当时觉得他年龄太小了,才十二、三岁,而且那边战事频繁,就和贺老总说不要带他,但是贺龙坚持要把向轩放在一线部队,向轩自己也坚持要去。”后来经过多次沟通,怕向轩给部队添麻烦,这才作罢。<br> 1940年,14岁的向轩到了前方,在八路军120师358旅警卫连当副连长。贺龙一直把向轩当成自己的儿子,但对向轩要求很严,不把他留在身边。后来,向轩先后参加过宜川、宝鸡、虎啼山、东汉等战役、战斗。<br> 1948年夏天,在陕西省大荔县荔北战役中,时任西北野战军358旅工兵连连长的向轩带领战友们用挖土坑掘进的方式靠近敌人工事,再用抛射法发射炸药包(即“飞雷炮”),轰击敌人的工事。在缺少重武器的情况下,他改装当地的清朝土炮平射,成功轰开敌人的碉堡类工事,敌人被撂倒一大片,可残敌仍负隅顽抗,动用了飞机、坦克、榴弹炮等先进武器,导致向轩身上26处负伤,右眼被打瞎,至今还有部分弹片留在体内未能取出。<br> “打仗不要怕死,越怕死越要死。”这是向轩从多年的枪林弹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向轩的右眼后来一直未能恢复视力,但并不妨碍他尽心尽力为党工作。1960年,向轩被任命为成都军分区后勤部军械科副科长,后又任成都军分区西城区人武部副部长等职,直到1982年离休。采访结束前,记者问向老有什么对今天部队的寄语,老人说:“我是一个老兵,希望我们的部队能够保持从红军时代到现在的光荣传统,要能打能战能胜,这也是过去一直对部队的要求。我们的部队要热爱人民、热爱党、热爱祖国,保卫好祖国,这就是我的期望。” <h5>右一为向轩</h5> <h5>向轩与成都红后艺术团前任理事长李海在一起交谈</h5> <h5>向轩2016年与成都红后艺术团一起参加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活动</h5> <h5> <b>记者手记:</b> </h5><div> 和老红军向轩的采访是在我一遍遍重复“您休息一下,一会再讲”和他一遍遍重复“你听我说”过程中进行的。照顾老人多年的护工向德荣告诉我,老人每天中午的吃饭时间都是11点40,可到了12点,我们依然没办法劝老人停下来休息。向老这时说了一句让我深受震撼的话:“为什么我要和你说,因为现在知道这个事的人已经没有了。我不吃饭了。”<br> 作为年龄最小的红军,向轩在晚年逐渐接受并习惯了一位位战友离世。临近采访结束,老人对我提起和他同在成都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的老红军肖延,说我们可以去看望一下他。我没好意思告诉老人的是,就在2个月前的3月12日,肖延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102岁。<br> “长征精神不是泛黄的回忆,而是不灭的火炬。”今年是长征胜利86周年,那场伟大远征的亲历者大多已经离开了我们,但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我辈青年唯有自强图进、继续奋斗,才能不负先辈的嘱托,不负他们的流血牺牲。</div> <h5>(部分图片来自网络)</h5>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