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识文识趣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读陈天华老师《周末日记》有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年前有天先生带回家来一本书,说是参加朋友陈天华新书发布会时送的,厚厚的一本《周末日记》。看作者简介附的照片似乎认识,想起来他跟先生的工作有交集,私交也甚好,我们曾跟共同的朋友们一起吃过两次饭呢,只是都是比较热闹的场面,并没有很深的印象,也不知道其貌不扬的他居然还是位作家。拿起书随意翻看了几篇,因为是日记体,每篇基本只占半页或一页纸,文笔流畅,最大特点是书面表达借助假字、谐音等插入大量郧阳方言,读着读着就觉得自己是在说地方话。我家不是当地人,对本地话不怎么会说可听是没问题的,读的时候虽觉有趣,但脑子里毕竟是要把普通话的字转成当地话的意,看多了可也累人。而且随笔本来也是闲散的,没有什么故事的连续性,家事繁多,看过几篇也就搁置在一旁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年春天的一个周六,先生说天华夫妇和朋友们要到胡家营去采风,邀请我们同去,我是最喜欢游山玩水的,何乐不为。路上来回我们都是跟他们夫妇坐的同一辆车,算是第一次正式的接触了,一通的交流聊天,见识到了这对伉俪的有趣和热情。那天来了好几台车,加上当地接待的朋友,人是很多的,天华夫妇显然对两边人马都很熟络,张罗着我们一路的吃喝玩乐,带我们看了鲍峡镇云盖寺绿松石矿区和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冻青沟的部分古建筑群。一天的时间了解地方文化显然不够,幸好有天华老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不停讲解,我们才略领会其中一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到了五月的母亲节,我们又被邀聚餐,这一次见面大家就明显亲切熟悉多了。当天华老师来敬酒祝我节日快乐时,我不失时机地夸赞他的《周末日记》写的好,很接地气。不料此时这位文人的天真和率直就显露出来了。按理我们之间并不很熟悉,我夸他他应该说点儿客气自谦话的,可他迟疑了一下,定定地看着我,有些疑惑地直接问道你是真看了还是随口一说呢?确实,在现在这个人人用手机看信息看抖音、基本只有几分几秒耐心的速读时代,很难相信会有人能静一下来看一本尚且名不见经传的那么一大本纸质书的。可我注意到他那跟实际年龄不相衬的黑亮的眼睛里分明充满期待,希望我给他一个肯定的答复。作为一个平时也偶尔舞文弄墨的文学爱好者来说,我理解默默写出的文字要付出多少的心血,能付梓的作品更是自己历经千辛万苦诞下的孩子,怎能不渴望别人能认真对待真心喜欢呢?我虽看了他的书,可仅止于走马观花,过于随意,因此也没有太深的印象,想举个书中的例子证明一下吧,无奈此刻大脑一片空白,啥也不记得。我有些心虚,想一想只好略有些尴尬地解释说看我是真看了,但要背是肯定背不出来的。幸好这时他那位善解人意的漂亮夫人来打圆场,我们才转了话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到家里,想到天华老师是那样一个热心快肠的人,又这么有本事能出书,他大概是我能接触到的距离最近的一位熟人作家了,我应该好好看看他的作品,以后见了面还可以掉掉书袋拍拍他马屁。于是这一段时间晚上抽空就会专心读几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想就欲罢不能了,文章内容是那样的接地气和有趣,天华老师又是一位资深的电视新闻编辑,每篇所拟的题目很会抓人眼球,是位不折不扣的标题党,篇幅也控制的很好,基本都在千字左右,短小易读,因此让人忍不住探究着读完一篇又一篇。利用近一个月的空暇时间,我就把这本厚厚的日记细细地读完了,连带为书作序作评的文章也都认真看了,因为好多也是熟人的笔墨。手边还用个小本子随时摘录一些打动我的字词句和一些感悟,甚至把书中看到的一些错字错印的地方也记下来,准备提醒他的大作二次印刷时参考更正。天华老师要是知道了我这样做,大概就不会再质疑我没有好好善待他的作品了吧?一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华老师的文章之所以能吸引人一直读下去,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所记录的日常生活有趣。聪明的人总是知道要爱着点什么,才能发现生活里的美,以保持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天华老师每年的春节办年货、清明节回老家祭扫、母亲节家人欢聚,五一、国庆、周末等节假日同朋友们相约出游,都过得很有仪式感,虽是靠工资养家,热腾腾四世同堂的小日子过的也实在是丰富多彩让人羡慕。人生最美好的享受,包括创造、沉思、艺术欣赏、爱情、亲情等等,都非金钱所能买到。原因很简单,所有这类享受皆依赖于心灵的能力,与钱包的鼓瘪联系不大。他活得真实自我,因为书香的熏陶,在爱自然、爱家乡、爱父母妻儿、爱朋友、爱工作及至爱国爱社会中常能体味情怀,不自觉地就会“绘当今之状况,发思古之幽情,抒自己之胸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华老师的日记平淡质朴,并没有结构上的苦心经营,只是要写东西,处处留心,竟然培育了一种猎人似的警觉,他随时随地捕捉生活中和心灵中有价值的东西,并转换成文字储存起来,使“日常生活审美化”。道俗事谈生活,从这样的写实作品中我们也可以很容易了解到作者经历和为人,满足读者的窥视心。比如天华老师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有路盲、忘性大、强迫症等等许多可笑的软肋,也有常年受颈椎病折磨、贪杯误事、戒烟反复、胆小到老婆生孩子把自己吓晕过去、记不住别人的名字等等绕不开的小烦恼,可他照样想得开,常在书里调侃自己“腰里别个弯弯棍,快活一会儿是一会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如天华老师自己所说,他的幸福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的夫人刘云。刘云姐是房县人,干净清爽,对谁都笑眯眯的,五十多岁了还留着一头乌黑茂密的长发,特别显年轻。从外表上看,他们一个黑瘦朴实,一个肤白貌美,典型的美女配拙夫,当然实际上他俩可是地道的郞才女貌,哈哈!夫唱妇随,有了勤快善持家的贤内助,即使过去孩子多经济拮据时他们也照样把日子过的明亮有烟火气,家里常常人来人往,高朋满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生活在于一份经营,做家务、工作、购物、娱乐、睡觉、独处、爱好、游玩……都是自我的组成部分,都非常重要。如果用心了就会快乐,就会浪漫,就能把平淡的时光过得有滋有味。妻贤夫祸少,安定富足的生活使天华老师长出一付少见的浓黑长寿眉,眼睛清亮有神,啥时看他都是精力充沛的样子,身体那可是相当地健康,这也是他繁忙工作之余还有精力搞创作做自己喜欢事的重要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通过书中描述和实际的接触,我深信这样的性情中人是绝不会患上抑郁症的,天华老师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实在是个很有趣值得一交的人:爱吃会玩,热情好客,不管在哪种场合都喜欢操心张罗;打牌常输,懊丧却又上瘾;因为小时候吃过苦,极为反感浪费;善良不吃野味,对自然深怀敬畏之心;买东西常感恩念旧,物质生活容易满足;让机会推荣誉给年轻人,心平路宽;对孙辈的抚养引发对教育的反思与忧虑;关注弱势群体、外卖小哥、小吃摊主,图书工作人员等,看社会现象发感慨……他爱好广泛,对这个世界始终保持着好奇心,能在日日的重复里,感受乐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华老师的周末日记里除了日常生活的记录,涉及最多的大概就是他钟爱的读书话题了,遣词造句体现了一个读书人真正的水平。书中即使为体现地方文化插入的方言较多,满篇粗话土话之下也会偶尔露峥嵘,不经意处时见“避此炎热、清樽未空”的清雅与“两缸缸”村俗语句交叉出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信手拈来、引经据典,胸有成竹的背后是他广泛的阅读沉淀,天华老师看的书五花八门涉猎甚广,历史类居多。他的读书体会最是到位,里面时有金句,亦处处有洞见。比如:读书分二种:一种是读书人,一种是喜欢,我属于后者;又如:要碰到可以与你一路同行的人,你必须得先上路;再如:生活原本简单,只不过我们要求高,让生活变得复杂,等等。至于古今中外名家名作也是如数家珍,随意点评不在话下,对诗词及经史子集的解读透着讲究,已属专业鉴赏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要求看他的日记,他坚决不允,把他最后十年的日记都存进了一家银行。索菲亚为此不断地哭闹,她想不通做妻子的为什么不能看丈夫的日记?对此只能有一个解释:那里面一定写了她的坏话。在她又一次哭闹时,托尔斯泰喊了起来:“我把我的一切都交了出来:财产,作品……只把日记留给了自己。如果你还要折磨我,我就出走,出走!”对于托尔斯泰来说,他死后日记落在谁手里是一件相对次要的事情,他不屈不挠争取的是为自己写日记的权利。这位公共写作领域的巨人同时也是一位为私人写作的权利献身的烈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天华老师的书里,很多地方我也明显感到了这种无可奈何。为顾及方方面面,面向家人、熟人,单位、社会,不可能随心所欲把全部真实的自己和所思所想都展现出来,于是对生活中小故事+小感悟的处理方式就显得肤浅潦草,所以我更喜欢看那些单纯的白描化章节,比如回老家祭扫、儿女亲戚往来、办年货逛街、老婆“三抢”“决人”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二,成熟作品的酝酿与限时发表有时是很难两全的。周末日记每一篇顾名思义基本都在每周休息日完成,正式书名叫《浮生半日闲》,结集之前天华老师一般会在每周日下午5点左右在其QQ空间、朋友圈、微信群、微博、论坛及地方文化圈等公众号上传更新,以满足广大读者的期盼。然而写作一旦受到篇辐字数和发表时间的限制催促,题材和内容往往就顾不上琢磨,更别提等灵感的降临了,导致有些时侯不得不强编硬憋,为写而写。比如一些写人记事蜻蜓点水,顾左右而言他;一些游记结语仓促,缺乏真情实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华老师正当盛年,他过的太忙了,有着大量日常工作和热闹的社会活动,也因而获得了写日记所需要的丰富生活素材,当然这样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应酬方面的困扰,影响了他个人创作时需要的安静环境和创作激情。所以看他的部分作品,感觉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都有,但提炼不够,要是能再多一些思考,在体裁和文章结构上再多些打磨取舍,可读性应该是会更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三,地方文化的展现与文字的通俗易懂、方便作品流传也不易兼顾。天华老师是郧阳区地方文化的传承人,热衷于方言研究。土语大多有音无字,有词无形,他千方百计模拟出的拼音字词和过多的方言白话当地人读起来“具有浓浓的葛根味道”,可能觉得亲切有趣。但要想让郧阳地区之外的人理解那还是很吃力的,须知十堰地处鄂、豫、陕、渝交界处,素有十里不同音之说,又是新兴移民城市,平素大家多用普通话交流,因此即使在本地也有很多人是不大完全能听懂、领会方言内容的。另外,天华老师在书中为体现原汁原味的当地话,在这些土话里夹杂着大量谐音的粗话浑话,我们在日常的交往里也听不到他本人会说出那么多“带把子”的话,随着网络和文明的传播,这些话也不可能流传下去。所以弘扬地方文化,运用方言的话是否也能像当地做的黄酒那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呢?文中穿插些有代表性的俗语、口语、谚语、歇后语等当然能使文章生动,但最好点到为止,多介绍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美食美景,趣闻逸事,没准有兴趣了解的读者会更多,会更易推广地方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趁着刚读完书的热乎劲儿,我赶紧写下上述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只是不知会不会导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我相信天华老师不会笑我,没准他还会感动。因为一个作家成年累月地写一本书,呕心沥血才完成它,却常常会被人随便放在那里,一直到无事可做或机缘凑巧时才会注意到,这都是常有的事。但是,连他本人或许都没想到,一些说不上来的人也会因此象飞蛾绕灯一样被吸引到他身边来,和他探讨交流。高山流水遇知音是极难的,但激起一些浪花也总好过长久的平静和沉默无回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岁月绵长,家长里短,毛茸茸的现实人人都要面对,细节琐碎而不稳定,可是除此以外,似乎也别无所恃。生活不易,如果愿意,人们都会有无尽抱怨和堕落的借口,也有被同情和宽恕的理由。但不可否认,同样的生活,有些人就是不一样,归根结底,这是一种实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伟大的《红楼梦》也不过是通过日常生活去洞悉历史和人生的悲欢;《浮生六记》沈复通过和妻子陈芸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写出闺中记趣、闲情记趣、浪游记趣、坎坷记愁等华章;梭罗远离繁华现实,独自体验自给自足生活二年半后写下宁静致远的《瓦尔登湖》。这些名家高手其实都是在努力通过自己切身的生命体验去关注生命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他们不仅有这种才能,而且有这种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记得张爱玲对胡兰成说:“现代的东西纵有千般不是,它到底是我们的,于我们亲。”这种对生活亲近的态度给了她创作的不竭流泉,同时也告诉我们文学是人与生俱来的,每个人其实都有作文的潜质和本能,只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和自身的修养优劣决定了水平高低而已,能否写出文章、出不出名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文学的迷人之处还在于没人欣赏仍可自得其乐,不是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看天华老师的作品,让我忍不住还会想起以轻快愉悦态度抚慰现代浮躁人心的散文名家汪曾祺,他们的写作风格很类似。汪老说“我东瞧瞧,西看看,不知怎么的就成了作家”,又说“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看看,这是一位多么恣意洒脱的、可爱的性情中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听说天华老师过两年就要退休了,正计划着他的第二部大作,人生果然是从六十岁开始的呀,相信纯粹自由的退休生活会迎来他智慧的第二个高峰期。天华老大哥无比珍惜生命经历,他融入社会人情练达,融入自然物我皆忘。境感万物,意通山水,储藏日久的思想和感情,一定会酿制成更浓香的美酒,那可是他的最爱。届时“两缸缸”不够喝,估计要变成“三缸缸”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刻需要再引用一下民国诗人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读后感也是创作,作为天华老师的一位新粉,我渴望以文会友。所以就用几天的时间不带任何顾虑,不自量力认真分析他的作品,拿出勇气主动写出了这篇长长的读后感,跟那些众多为他写评作序的名家名流相比,水平自然是汗颜的。只是这样做对本人懒散的个性来讲已实属不易,若问其中缘由,无他,仅只想表达对天华老师的敬意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谨以此篇向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做着文学梦并在半梦半醒中实现梦想的陈天华老师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读者 罗芸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6月6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附录:(疑是错印之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P117 特质(制)饼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P124 “七?一”、“十?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P146 越抓越样(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P279 流(留)给别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P290 一是妇女节,三(二)是母亲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P306 青菜食(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P379 2012(2021)年9月26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