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小故事13——体格检查越来越不受重视

^_^日月@698

作者:苏放明 眼镜片上有手术中飞溅出不易被察觉的血迹,看你能找到几处?<div><br></div> 现代医学随着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的发展进步,其诊断与治疗的手段也越来越先进,如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发现了细菌等微生物;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又使人类能治愈许多感染性疾病;电脑的出现又使得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CT)得以出现;香港人高锟发明了光导纤维使得腔镜手术普遍应用,现在外科手术有90%以上是腔镜完成的,而且越来越多腔镜手术将会由机器人完成,终究有一天,人造子宫可以替代妇女孕育胎儿,女性也不必承受怀胎十月,一朝分娩的痛苦了。<div><br></div> 2017年第16届世界胎儿医学大会的报告:相当于人类妊娠22-23周的羔羊在人造子宫内,笔者摄于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div><br></div> 羔羊在人造子宫内生长了25天,体重由0.5kg增长到1.8kg,相当于人类妊娠由23周生长到了30周。<div><br></div> 终究有一天人类的胎儿是这样在人造子宫内生长成熟的。<div><br></div> 科技进步了,不仅仅是抽血的生化检查繁多,而且像彩超、CT、核磁共振成像、PETCT等影像学检查,由于经济的发展也已经普及到了普通医院,而临床最基本的体格检查,如视触叩听,渐渐被人遗忘,越来越不受年轻医生的重视。<div><br></div><div>想当年,法国医生雷奈克,1816年发明听诊器时,也是一件划时代的黑科技。如今,听诊器只是成了医生们照相时身份的象征,特别是外科系统的医生,已经很少用到听诊器了。</div> 实际上,体格检查,特别是视触叩听是每一个医生的基本功,无论是内科医生还是外科医生都不应该丢弃或忽视,无论有多么先进的仪器设备,病史和体格检查还是每一个医生所必须掌握的。<div><br><div>下面举几个我自己经历的病例,来谈谈体格检查的重要性。</div></div> <b>一、体格检查推翻了全院会诊的决定,使患者避免了再次剖腹探查的痛苦。</b> 这个病例印象很深,那是2007年,我和主管医疗的副院长在沙井参加一个司法鉴定的培训班,晚上九点左右,接到科室副主任的电话,告知昨天那个双胎妊娠的产妇,术后发生了羊水栓塞,为了挽救产妇的生命,切除了患者的子宫,病人住进ICU,血色素仍在下降,今天下午床边B超报告,患者的肝肾隐窝、髂窝和盆腔又出现了大量的液性暗区,考虑仍有内出血,刚刚医务科组织的全院会诊已结束,一致同意再次剖腹探查止血,病人的家属已签字,让我马上赶回医院。 副院长知道后,也陪我一起很快回了医院,到ICU后,我去检查患者,见患者半卧位,精神尚可,面色并不算很苍白,腹部压痛不明显,叩诊也无明显的移动性浊音,关键是我用听诊器听到了微弱的肠鸣音。 我马上怀疑B超的检查结果,我告知其他人,如果内出血严重,出现血腹,肠管浸泡在血液中,怎么可能恢复肠蠕动,没有肠蠕动,哪来肠鸣音? 我立刻把那个B超医生叫来,看着她重新做了一次B超,我看到她对肝肾隐窝扫描的位置不正确,批评她马虎。她再次扫查肝肾隐窝、髂窝和盆腔并未见大量的液性暗区。我就说这个病人不用做手术了。 当时,我很生气,B超检查的错误,差一点误导临床再次剖腹探查了。我将该B超医生的表现反馈给B超科主任,B超主任告诉我,B超科缺人,该医生是刚刚临时聘用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天早上,在去食堂的路上,遇见ICU的主任,他对我竖起了大拇指。<div>我当时在想,这么多参加会诊的内外科医生,为什么没有人去给患者做一个腹部听诊?</div> <b>二、例行的体格检查,避免了右侧肺部疾病误诊为阑尾炎</b> 这一个病例,时间更早。<div>那是1984年,我在现在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做住院医生,如现在的规培生,轮转到普外科。因为是非寒暑假期间,儿童病人少,儿外科的一个女副教授出门诊,也看成人的疾病,那天下午她收进来一个急性阑尾炎的男性患者,准备手术。</div> 因为是大医院,床位紧张,病人先住在走廊上,我问病史、检查病人,那时候刚大学毕业不久,检查病人也认真,按部就班地从头颈部开始,再到心肺腹部、脊柱四肢和神经反射等,在肺部听诊时,发现右肺中下部呼吸音减弱,反复左右两侧对比后,确实如此。 再检查腹部,麦氏点虽有压痛和反跳痛,但并不明显,腹肌也不紧张,有低烧,病史中也没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我忽然想到阑尾炎的鉴别诊断中,有一条是要与右侧肺炎等肺部疾病鉴别的,老师讲课时还特别说明可能的原因是与右侧的神经牵张反射有关。我马上申请了楼下的呼吸科会诊,照了胸片后,即发现右肺中下叶积水,可能与结核有关,转去了呼吸科。 <b>三、难免流产原来是宫颈息肉出血</b> 二十年前,一位高龄初产妇,妊娠早期出血,量还比较多,看了多家医院,吃了许多保胎药,没有效果,说是难免流产,最后找到了我们卫生局的领导,要让我给她看看。 我了解清楚病史后,常规给病人做了窥器检查,发现是宫颈息肉出血,息肉比较大,不摘除可能止不住血,另外也担心坏死后引起感染,病人及家属同意摘除后,我给病人做了息肉摘除的手术,最后妊娠到足月,还是我给孕妇做的剖宫产,现在小孩都大学三年级了。 这个孕妇B超也做了许多次,就是没有医生给她做一个专科的窥器检查。 现在医院里有两个现象是不好的。<div><br><div>一是不重视病史的询问、忽视常规的体格检查及专科检查,过度依赖化验检查或仪器影像学的检查,如B超、CT和核磁共振的检查等。</div><div><br></div><div>二是医生都成了<b>请会诊医生</b>,患者稍有不适就请会诊,如咳嗽鼻塞就请呼吸科会诊,胸闷心慌就做心脏彩超请心内科会诊,头晕头痛就照CT请神经内科会诊,凝血四项延长和缩短一秒或D二聚体稍微升高,就请血液科会诊、血管外科会诊等等,不一而足。</div></div> 一些与常见多发症状相关度高的科室,外出会诊的医生每天忙个不停,有的时候许多还是急会诊。曾经有个血液科副主任告诉我,他一天要做20余次会诊,全院楼上楼下到处跑,而且多半会诊是不需要的。 医学既不属于自然科学,也不属于社会科学,也算不上美术与文学艺术,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医学好像是人学,是研究人体器官、组织、细胞及蛋白质大分子的,但它又不是宗教。 医学好像与上述的每一个学科都有关系,比如说只有自然科学发展进步了,医学才能前进,腔镜没发明,我们现在不可能在人身体上打三个小洞,就能把人体内巨大的肿瘤切除掉。<div><br></div><div>医学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这跟社会科学又有点关系。</div><div><br></div><div>我们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的创面、产科的剖宫产切口等,还得讲究美观,更不用说整形美容的手术了,这似乎和美术美学有点关联了。</div> 医学是与人打交道的,人不是动物,不是猪马牛羊,人是有思想的;更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千篇一律,一模一样的物品;人是有个体差异的,有高矮胖瘦,有肤色种族地区宗教文化差异的。 所以,医生必须是一个智者、一个勤者、一个能者、一个善者、一个虔诚者!<div><br><div><br></div></div> 分娩中突发羊水栓塞,产房内3分钟剖宫产,经抢救母子平安,产妇保留子宫,这是刚刚完成抢救后的景象。<div><br></div><div><br></div> 苏放明于2022年7月21日16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