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人,就是一座博物馆(原创)

凤落梧桐

(段晴川书法真迹 凤落梧桐拍摄于郑州) <br>先讲一个真实的事情,注意,是事情,不是故事。<br><br>2019年8月28日下午,我参观了河南省图书馆举办的“第二届中原民间珍贵古籍大展”。<br><br>  本次古籍展共分为敦煌宝笈、宋元遗珍、明清风采、中原遗风、石墨隽华等五个部分,共展出珍贵古籍、河南地方文献、碑帖拓片300余部(件),内容涵盖名家名著、大型丛书类书、佛教经典、医书方志等。<br><br>在展厅“石墨隽华”处的一方玻璃展柜里,我看到了一卷打开的书法作品,当时震惊无比,激动万分。<br><br>这是清末监察御史段晴川的《八砖宅诗草初集》。寻寻觅觅整十年,我终于看到了一百多年前,段晴川的真迹!<br><br>段晴川 (1812年~1893年),字文澜,号春湖,别号柳桥。今河南温县大玉兰村人。道光十七年(1837年)丁酉拔贡,保和殿廷试一等第一名,官兵部,入枢廷,历科道,洊升内阁侍读学士,诰授通奉大夫。晚清著名书法家,著名书画鉴赏家。<br><br>段晴川晚年专门花费了三年时间抄写历代古文三十篇,装裱成12本《八砖宅翰墨》古文抄,印上“子孙保之”的朱文印,留给子孙当字帖。据说段晴川把他的主要书法作品分为若干份(据说是七份,还有一些古玩珍宝)传给了他的后世子孙。后经百年战乱,保存至今的,不知还有几多。<br><br>段书义老人所继承的那一份珍贵的书法真品,就是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遗失殆尽的。<br><br>那么,眼前展柜里被八本堂收藏的《八砖宅诗草初集》会不会是段书义老人丢失的呢?<br><br>我立刻拍下《八砖宅诗草初集》的图片和视频,传给段书义老人的儿子王矿山(我的大妹夫)。大妹夫看到图片和视频除了激动,就是遗憾,因为他对母亲段书义祖上的事情知之甚少,根本无法辨认这部作品是不是母亲的家传。<br><br>段书义老人是段晴川的玄孙女,生于1921年,病逝于2004年,享年83岁。她是我大妹妹的婆婆,所以老人在世时,每年放暑假回温县,我都要去探望她和伯父。老人家出身名门,风度气质自然与一般人不同,穿衣打扮、举止言谈,很有大家风范。老人健谈,但很少谈起段家的家族史,只是说起在战乱中丢失了高祖父传下的墨宝,感觉很对不起祖宗。<br><br>今天无意间看到了段家的家传,真的很想做点什么,但是找到展厅的管理人员,被告知不方便联系收藏人,而且态度十分冷漠,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br><br>2020年年初,因为要写一篇文章,我又重新查阅、整理了段晴川的一些资料。我再次感觉到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被冠以“温县古八贤”之一称号,是名副其实的。他的为学、为官、为子、为父以及书法之道,应是后世之人的楷模,他的后世子孙,更不能忘记他。<br><br>2020年元月十日下午,我打电话给大妹夫,希望他能抽出时间多到大玉兰外婆家走动走动,看看段家后世子孙还有多少人,段家遗址还有几砖几瓦,段家的祠堂、家谱还有吗?据我掌握的资料来看,段晴川的儿子辈孙子辈乃至曾孙玄孙辈,都没有留下文字记录。只晓得段晴川的一个曾孙也就是段书义的父亲是被日本人杀害的;段氏家族在台湾大概还有一支,不知是段晴川的第几代孙,曾回大玉兰祭祖并省亲。 (段晴川作品,网络图片) 我在电话里很认真的给大妹夫讲述了他母亲的高祖父是怎样一个人。<br><br><font color="#ed2308"><b>一,段晴川的为学_勤奋、优秀、进去</b></font><br><br>“嘉庆十七年,生于河南温县大玉兰村一户读书农家,行二。六岁起,祖父即口授四书并诗书、经史、古文,日夜讲授累年。道光五年,邑试冠军,六年入郡庠,祖父母、父先后弃养,无力营葬,权厝在家。道光十四年,科试一等第一名,食饩。道光十七年丁酉拔贡,十八年廷试一等第一名。”<br><br>祖父母、父亲亡故,家贫无力举办丧失和安葬,只能把他们的棺木暂时停放在家里。贫困至此,都没有挫败段晴川发奋读书、一路向上的斗志。一级一级地考上去,何等艰辛!段晴川的后人里,好像再也没有出过一个如此血拼的人了。<br><br><b><font color="#ed2308">二,段晴川的为官_亲力亲为,勇于担当</font></b><br><br>“咸丰十年冬,段晴川以家慈年逾八旬,告终养回籍,朝廷不允,旋奉旨帮办联捷防河事务。十一年,时联捷仍驻直隶大名,主下游;段晴川驻河南武陟,主上游。防局草创,诸事艰辛,凡筹饷、募勇、制械、设棚卡各事,皆段晴川一人任之。……段晴川昼夜筹防,目不交睫者累月,幸得化险为夷。”<br><br>“段晴川与联捷共事年馀,每事独任其劳,不居其功,又不与争分际,故始终相安无事。直至联捷遭严谴降补,饬令回京,段晴川为其送行,联捷握着段晴川手,后悔不已,泪涕而别,始知段晴川品格之高尚,非常人能及。”<br><br><b><font color="#ed2308">三,段晴川的为子_忠孝不能两全</font></b><br><br>“祖父母、父先后弃养,无力营葬,权厝在家。”这肯定也是激发段晴川挑灯夜读不知疲倦的原因之一吧。一个农家弟子,只有通过科考晋身,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让先人入土为安,此乃大孝也。<br><br> <br><br>咸丰十一年,段晴川的母亲年逾八旬,“患病在床,呕血不止,双目昏耗,不辨黑白,而逆捻屡扰河干,上下千里,防不胜防。……,段晴川偶过家门时一省视,家慈即促其行,不令久滞,恐误军务。”家慈常谕之曰:“方今国计艰难,汝受恩深重,当竭力保卫河朔,兼护桑梓,勿以吾老为念”。<br><br>一边是上下千里的河务大事,关乎千万民生;一边是重病在身的慈母,关乎尽孝。民是万千民,母是亲生母,忠孝不能两全,段晴川含泪跪别母亲,直奔黄河大堤,守住千万百姓的家园,使他们免遭妻离子散、背井离乡之苦。<br><br><b><font color="#ed2308">四,段晴川的为父_用心良苦且深远</font></b><br><br>段晴川如何做父亲,其子女作为如何,书籍上少有记载,但有几点可以证明,他是一个好父亲。<br><br>1,段晴川晚年闲居在家,用3年时间抄写了30篇经典古文,装裱成12本《八砖宅翰墨》,印上“子孙保之”的朱文印,留给子孙当字帖。他选择的古文包括前后出师表、桃花源记、前后赤壁赋、岳阳楼记等。老人家抄写这些古文留给子孙,其中肯定也包含了他对后世子孙的良苦用心吧?<br><br>2,段书义老人儿时的记忆,就是高祖父期望的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吧。<br><br>段书义老人有记忆时,段晴川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了,段家子孙们过着安静祥和的农耕和读书生活:男子每日耕种劳作,夜晚挑灯读书习字;女子每日锅碗瓢盆缝补洗涮,夜晚纺花织布。一大家子人,井然有序地生活、劳作。如段书义老人是独生女儿,但是纺花织布、剪裁缝衣、烧火做饭,样样精通。<br><br>3,段氏子孙也是有血性的。<br><br>《八砖宅翰墨》,这代代相传的不仅仅是墨宝,是血脉,是气息,是精神。<br><br>《温县志》记载,1938年初,日军侵占温县县城,“凡遇到有女子剪发,男子穿制服、梳公头者,一律杀之。”<br><br>段书义的父亲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日军杀死的。原因是,日军抓住一干百姓,呜哩哇啦一通日语,所有百姓无一人听得懂,眼看日军要大开杀戒,段书义的父亲挺身而出,用树枝在地上写了几行大字,日军一看此人器宇不凡,颇有书生气质,地面上的字飘逸潇洒、从容不迫,便认定他是共产党,是抗日分子,其中一个小头目端起刺刀,连捅段书义父亲的胸部,段父当场身亡。<br><br>今天想来,段晴川万万不会想到,他的曾孙子会因为能断文识字,惨死在日寇的刺刀下。<br><br>今天想来,莫不是段晴川的曾孙子年少时就知道曾祖父在清末时期的壮举:上疏反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祈求皇帝严责驻津大臣力拒侵略,以杜大患。朝廷接受了他的上疏,拒绝了英法联军的要求。<br><br>今天想来,血性这个东西,莫不是代代相传 的?!<br><br><b><font color="#ed2308">五,段晴川的书法_书法以“圆劲”为上</font></b><br><br>段晴川善诗工书,他的字体行草兼备,俊逸潇洒。段晴川的书斋名为“八砖斋”,著有《八砖斋京外奏稿》、《八砖斋翰墨》、《八砖斋诗草初集》、《八砖斋诗草续集》等。在《八砖斋翰墨》开头序言里,段晴川认为书法以“圆劲”二字为上,从儿时就开始练字到七十多岁高龄,段晴川谦虚地认为自己尚未得“圆劲”二字之万一。<br><br> 焦作市博物馆收藏有段晴川书法四条屏。四条幅字体以行书为主,间参草书。虽二体并用,但上下照应,左右顾盼,配合默契,浑然天成,笔法飘逸,妩媚动人,显示了段晴川深厚的书法功底,经文物专家鉴定为国家级珍贵文物。 (段晴川真迹 网络图片) 听完我的讲述,大妹夫在电话的那端久久不语。<br><br>我问妹夫,你母亲娘家世代相传的家风,你是否也受到一些影响?<br><br>妹夫说了四点:“母亲教导我做人要诚实,工作要勤勉,手脚要干净,持家要勤俭。可以骄傲地说,我在学校担任财务工作二十多年,手脚干干净净,心中坦坦荡荡。”他说:“年纪越大我越后悔一件事,就是父母在世时,没有详细地向他们了解父亲母亲家的家史,这恐怕是我终身的遗憾了。”<br><br>大妹夫说得对,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这代人中很多人不了解自己的祖辈、家史,常常感觉自己如河流上的浮萍,飘荡无根。<br><br><b><font color="#39b54a">高尔基说:一个老人的死亡,就是倾倒了一座博物馆。<br><br>一个老人,就是一座博物馆。</font></b><br><br>这座博物馆里馆藏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br><br>段晴川,是温县大玉兰段氏家族史上一座物藏丰厚的博物馆,他倾倒以后,其精神财富相传了几代?物质财富又散落到了哪里?<br><br>段书义,段晴川的玄孙女,也于2004年去世。段书义是独生女,她的父亲被日本人杀害后,她家这一支就完结了!段书义这一座博物馆的倾倒,带走了几代人的历史?她又带走了多少不为后世子孙知道的秘密呢?<br><br> <br><br> <br><br>由此及彼,我,我们身边数不清的二三十年代的老人都已陆续谢世了,活着的二三十年代的老人,他们大多不识字,不能用文字记录历史。这就急需我们这些四五六十年代的有文字记录能力的人,立刻!马上!现在!提笔!编列提纲,有条不紊地采访我们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等亲人。 (段晴川真迹 凤落梧桐拍摄于郑州) 由此及彼,我,我们身边数不清的二三十年代的老人都已陆续谢世了,活着的二三十年代的老人,他们大多不识字,不能用文字记录历史。这就急需我们这些四五六十年代的有文字记录能力的人,立刻!马上!现在!提笔!编列提纲,有条不紊地采访我们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等亲人。<br><br><b><font color="#39b54a">重要的话再说一遍:一个老人,就是一座博物馆!<br><br>老人的博物馆里有什么?<br><br>1家史、家谱。2家风、家训。3家藏、家传。</font></b><br><br><b><font color="#ed2308">家史_</font></b>是用以记载家族或家庭发展、变迁、经历和现状的史志性文体。一个老人的脑袋里,大都装着一部家史。一部部家史汇成了我们的社会发展史。<br><br><font color="#ed2308"><b>家谱</b>_</font>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br><br>一个老人的脑袋里装不下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但他是这个家族中承上启下的人物。<br><br><b><font color="#ed2308">家风_</font></b>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或者说,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br><br>例如段书义老人从祖辈身上传承下来的勤俭持家的家风又身体力行地感染教育了儿子。<br><br><font color="#ed2308"><b>家训_</b></font>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在我国,恐怕每一位老人,都接受过家庭成文或不成文的家训的训导。<br><br><b><font color="#ed2308">家藏_</font></b>指家中收藏的。可以是古玩字画等名贵物品,也可以是有纪念意义的普通物品,全在收藏人和继承人的心念和价值取向。<br><br><font color="#ed2308"><b>家传_</b></font>家传,指只传自家人不传与外人的东西。在有些家族有些东西是传子不传女(如武功、手艺等),也有的东西传女不传子(如手镯、嫁衣等)还应当理解为世代相传的家风。现在许多民间手艺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大家就不要再固守传男不传女的陋习了。中原古琴斫琴大师王栋就是继承了他外公的斫琴技艺,现在王栋已是闻名国内的制琴、弹琴、授琴名家。<br><br><i><font color="#ff8a00">有人说:<br><br>“没有家谱的家庭,如断根浮萍,无法感知时代传承的家族力量;<br><br>没有收藏家谱的家庭,缺少孝文化教育的工具;<br><br>没有家规的家庭,缺乏做人做事的规矩;<br><br>没有家训的家庭,缺乏教育子女做人的标准;<br><br>没有家风的家庭,缺乏延续家兴业旺的环境。”</font><br></i><br> 那么,家谱、家规、家训、家风在哪里呢?就在你们家老人的博物馆里。<br><br><u><font color="#b06fbb">通过有目得的与老人交谈,你要搞明白几个问题:一,我从哪里来?我的曾祖高祖的姓名生平,我的家族的简单发展史。二,我继承了什么?精神的,物质的。三,我要给后世子孙留下些什么?精神的,物质的。四,我能否成为我们家族史上一座物藏丰富的博物馆?</font></u><br><br>我有一个计划,今年暑假回老家温县,完成两件事儿,一,继续采访我的母亲,她的记忆里还有许多郑州解放初期宝贵的历史事件;二,和我的大妹夫去一趟大玉兰村,寻觅一百多年前段晴川的足迹。<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