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八)每当寂寞我读书(4)伤感列车

松哥

<p class="ql-block">伤感列车</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革命的先行者们,对天朝大国的铁路建设,制订了发展方略。</p><p class="ql-block"> 但是,初期政府赢弱;加之军阀割据混战;各国列强趁机挤压,利用资本和技术搞“敲诈”,制造矛盾,抬高“条件”,造成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展很不顺利。</p><p class="ql-block"> 其实,民国时期铁路人才的培养受到重视,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在那样艰辛的年代,中国的技术专家用自己的行动回答那些疑问,面对山的妨碍,面对河的阻拦,中国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建设铁路。只可惜,战争动乱的年代没能给中国铁路人大展拳脚的机会。尤其是后来的抗日战争,使得中国的铁路人在那些年没有太多的施展空间。</p><p class="ql-block"> 读《中国轨道》一书,有两个印象深刻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上海的国立交通大学,也就是今天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有一批热血青年,想要去南京向蒋介石请愿。这批请愿的学生中很多人是铁路专业的,所以他们干脆自己开着火车去南京。结果火车开到半道,国民党政府为了阻止他们请愿,就把前面的铁路给拆了。这批铁路专业的学生,居然自己动手修复了铁路。就这么一路修一路走,还真把火车开到了南京,搞得蒋介石没有办法,只好亲自出面安抚学生。</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故事则伤感沉重一些。1937年,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亲自下令关闭了自己设计建造的钱塘江大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现代化铁路大桥,茅先生用了2年时间设计,之后又经过2年的施工,刚刚通车89天就被关闭。此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为了阻击敌人,他亲眼看着灌注了自己心血的大桥被炸毁。</p><p class="ql-block"> 那一天晚上,茅以升在书桌前写下了“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八个大字。1945年抗战胜利,1946年春天茅先生带着当年精心保留的技术资料,开始动手修复大桥。只可惜因为大桥损毁严重,只能局部修复,限定火车的通行速度。直到1953年,钱塘江大桥才被彻底修复。</p><p class="ql-block"> 读书到此,看到有人概括说,天朝铁路的发展史同样是一部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文化史,也是从封闭走向开放,对“科技改变命运”的时代认同史。</p><p class="ql-block"> 这才会有后人普遍明白的“想要富,先修路”朴素道理,也才有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走出了几千年来一辈子的生活范围不过几十公里的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