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第165村 传说,李自成进京路径一处榆树林安营扎寨,让部队休憩,望着一大片榆树就给这里的村庄起名榆林。明天启五年(1625)《文水县志》记载:榆林属于贵信访独家都。<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div><br> 榆林村有三条东西向街道,分别是南街、正街、北街,有六条南北向小巷,人称三街六巷赛京城。村子四周有护村堰,抗日战争期间,榆林村经常住有八路军,而相邻清源拔奎驻扎着日军,八路军就在护村堰上挖了战壕,与日伪军的战斗中起到了隐蔽和保护作用。原来汾河就从村东北靠着村流向村西南,村南现在还有河槽,村里人称这里的地为河槽地。<br> 榆林村南是北胡村,村西是东北安村,村西南是谢家寨,村西北是交城段村,村北是清源拔奎村,村东是清源成子村,因此榆林所在地是文水、交城、清源三县交界处。<br> 村里有四座大庙。正街东是观音庙,坐东朝西,正殿三间,塑有观音像,两旁是木雕十八罗汉像。正殿两边各有一间耳殿,南北各有五间配房,北配房里曾是村公所。庙门卷棚式设计,两侧是钟鼓楼。观音庙院里中间有座单独的殿,里面有许多木雕像。一次老师赵所林让小学生郭起发把一尊神像抱到外面,由于郭起发年龄小抱不动,在老师的帮助下背在身后。赵所林还开了句玩笑:“哈哈哈,这是爷爷背孙孙。”午休时郭起发睡纳住了,觉得有人按着自己浑身不能动,想醒又醒不了,觉得出气都困难,自己拼命挣扎却不能动荡。母亲看见不对劲,推了他一把才醒来,只见他大汗淋漓,感觉缓不过劲来。得知原委后,母亲去观音庙许念半天,郭起发才恢复正常。观音庙北面有个小院,人称下处,大门朝西,院里正房五间,南房三间。村里唱戏时,演员们就在这里居住。<br> 正街西头是座关帝庙,坐西朝东。据现存碑文记载,创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民国十四年(1925)又有维修。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出廊梁架,柱头斗拱三踩单昂,蚂蚱头耍头,明间出斜拱一朵,枋檩、拱眼壁及斗拱上均有彩绘。墀头有瑞兽图案砖雕,屋脊为花卉图案砖雕。明次间均设四扇六抹隔扇门,殿内有描述关公故事的壁画,梁架上有龙形图案彩绘。南北耳殿各一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枋檩间有木雕花卉垫木,南北配殿各三间。现存嘉庆年间和民国年间碑两通。<br> 关帝庙内的民国14年(1925)《重修关帝庙碑记》勒石,圆首方座,青石质,碑阳额篆“万善同归”。主要内容为记述重修关帝庙之事:“自古英杰鸷勇,奋激轰然,生为上将,歿为明神,如前之伍大夫、李将军,后之张睢阳、岳武穆,屈指不可枚数。然有朝绅知之而草野未必识,乡国知之而遐逖未必信,当世知之而岁月湮没未必传者。若夫自汉以来二千余年,凛若雷霾,慕若考妣,至妇人竖子剧寇丑虏网不严畏悚惕弥久弥尊,则惟我关圣帝君一人耳。……文水榆林村兑位旧有关帝庙一所,正殿三楹,配殿两间。河伯掌灌溉之职,而屡丰吿庆;八蜡叶风雨之时,而富庶呈祥。堂之下南北厢房各五间,山门左右夹以钟鼓二楼,配以北偏院一所,规模宏敞,殿陛整洁,创建于明之万历年间,而清代屡次重修,皆有碑碣可考。咸同而后,渐复倾圮,加以年湮代远,未免雀角鼠牙之穿,雨洒风摧,已失青龙赤兔之丽。黍离麦秀过往者,靡不目触心伤,况居斯土之人,能无疾首者乎?久欲大兴土木,鸟革重新,而纠首咸以无力为辞无何。清鼎革共和告成,幸屡年丰稔,于是村长赵牛二君慨然倡议补葺,而村人极端赞助。董事者度量于中,募化者奔驰于外。鸠工庀材,翻然改观。公议于民国十年四月动工,于十二年十月告竣。其工匠物料共费钱壹仟六百余吊。落成之日,嘱柽为文,柽与村长交情甚笃,虽不文,其何辞?因熏沐顿首为记,庶使输财乐善之人与庙貌同垂不朽,竭虑殚精之士得神庥锡福无穷矣。是为记。”<br> 碑中还记载着:“山西第一师范毕业生梗阳路荫柽薰沐撰文,清九品衔赵景贵沐手敬书,晋省英立崇实学校毕业生温怀瑜沐手篆额。经理人赵桢、牛必贵,铁笔西社山和石厂。中华民国十四年岁次乙丑五月吉日立”<br> 传说,村里人只要看到关公像脸上出汗,天就会下雨。一次,日军与八路军在无碍寺交火,榆林村楼儿院附近曾驻扎过八路军,楼儿院成了日军的攻击目标。结果楼儿院没有被炸,三颗炮弹分别掉到赵瑞双、赵学顺、赵瑞符三家院子里,但是全村人毫发无损。有人发现关帝庙里的关公像浑身是汗水,好像刚刚下了战场,村里人觉得是关帝爷配合八路军出战日军,保佑村民。<br> 村西北有座文昌庙,坐北朝南,正殿三间,供奉有文昌爷像,东西耳殿各一间,东西配房各三间。这里曾是学校,耳殿是老师宿舍,东西配房是教室。西上房有里外间是办公室。庙门为卷棚设计,两边是钟鼓楼。庙前两边各有一棵老槐树,还有两口水井,据说一口是墨池,一口是涮笔池。<br> 村北有座真武庙,在拔奎道口西,坐北朝南,正殿三间,供奉有真武大帝像。东西耳殿各一间,东西配房各三间。村里人在这里求子、求药。庙门两侧有钟鼓楼,门前有两棵老槐树。<br> 村还有一座小庙,就在坐落在正街中段路南的五道庙,庙前有个石架子,上面挂有铁钟。<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div><br> 榆林村有五座祠堂,赵氏祠堂在正街东口路北,是座二进院,大门朝东,东西厢房各三间;里院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五间。春节期间,赵氏祠堂要举行祭祖活动,供品中每年都有两只羊。程氏祠堂在正街偏西路北,贺氏祠堂在程氏祠堂北面,陈氏祠堂在正街偏东路北。牛氏祠堂在南街偏东路南,祠堂门口有旗杆。据说牛必达家里很穷,中举后被派往南方当知县,家里没有好吃的接待来接他的人,便熬了一锅小米焖粥,南方人没有见过金黄色的小米,回去后逢人就说牛知县家乡真牛,吃的是金米。其实,原来这一带确实较穷,偷盗现象严重。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思贤杨乐堡,抢到两千五,若要不够,榆林拔奎来凑。”<br> 榆林村赵姓人口较多,始祖赵琼美原为洪洞县居士,明洪武年间迁至文水县榆林村。赵琼美娶李氏生二子:赵从友、赵文友,形成了一宗两支。赵从友生赵演、赵选二子,为东支;赵文友生赵贵、赵定、赵德三子,为西支。从十八世开始,东西两支分别排以二十字辈序,东支为“东迎增凯盛,志溥效同仁,进益多丰祜,禧延积乃珍”。西支为“学(景)喻隆思宪,崇熙占映声,钦廉恭显政,克念慎绵赓”。清嘉庆年间,东支第十三代安字辈祖先为求发展只身一人闯关东,去了吉林省舒兰县亮甲山下的河北屯(今亮甲山乡官马村四社)落脚,并按字辈排序“安昌玉玺,盛永海文”。到吉林的第三代兄弟三人:赵玉刚、赵玉章、赵玉田。其后,老大赵玉刚继续在山前河北屯维护家业,称山前支;老二赵玉章搬到纪屯,称纪屯支;老三赵玉田搬到了石咀子,称石咀支。2006年吉林赵氏赵海强、赵文柏前来榆林寻根问祖,查阅了榆林村《赵氏家谱》,理顺了家族传承,回去后编印了吉林山前支、纪屯支、石咀支的《赵氏宗谱》。<br> 村里有财神社、灯塔社、六合社、娃娃社等社坛,元宵节期间,村里在各社坛唱秧歌。主要参与者有贺来顺、牛肉儿、贺三肉、程东海、郭二旺、杨树威、田幸卯、赵学胤、王正清、杨来元等,主要剧目有《开店》《清风亭》《算账》《洗衣计》等。农闲时他们还去边山和邻村演出。<br> 榆林村有两座酒坊,分别是赵堂老板的北酒坊和赵竹林的南酒坊,村北街东半村全是南北酒坊的院子。赵堂老板在太谷有字号,主要经营药材,村里开着酒坊。北街东段有座坐北朝南的二进院,大门在院落东南朝南开,倒座南房连大门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木构二街门有露明柱,卷棚式门顶,两边有石狮,设有仪门。里院东西厢房各五间,正房五间。<br> 赵竹林在太谷鼓楼南北一条街,开有多家米面、粮油铺、药店等字号,村里人说他家的元宝可以从太谷铺到榆林。抗日战争期间,他从榆林往太谷转运财宝时,遭到日军的抢劫。据说,他人很慷慨,有时候交钱纳粮他一人就把全村的都出了。政府鼓励献宝时,他献出70多两黄金,分别给了文水和太谷两县,村里留了一些,购置了两辆新马车和两头骡子。北街东段路南有两座相邻的宅院,东院是个砖雕二大门朝北开,东西厢房各五间,南房五间。战争年代,这座院里经常有八路军居住。西院是座楼儿院,街门开在西巷朝西,东西厢房各五间,正房五间,上有一间阁楼,平时养着鸽子。据1994年版《文水县志》记载:“1958年5月30日,本县召开地、富分子献宝会议,到会者1055人。通过动员,共献出价值人民币1448242元的财宝若干件。”<br> 北街中段路北有座赵玉云宅院,他家开着豆腐坊、饼面铺,有500余亩土地、200多只羊,雇着许多长工短工,有放羊的、打饼子的、赶马车的、种地的、管账的等。宅院是典型的四合院,街门在院落东南朝南开,倒座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五间,正房五间。路南是赵玉云的牛房院。<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div><br> 抗日战争期间,村长侯占儿被日军枪杀。正街路南巷西有座贺兰章宅院,八路军干部李国秀等经常住在这里,发动青年参军参战,先后有赵增森个、侯赖赖、岳耐耐、侯润喜、程四儿、冯如心、赵全和、赵二豹等参加了革命。<br> 李生华曾是榆林村的教师,民国二十六年(1937) 8月,牺盟分会在县城文庙内举办了80余人参加的“文水县牺盟会抗日游击队干部训练班”。训练班虽然条件艰苦,但学员们情绪高涨。在文水有一定威望的秘密党员李生华、赵唐封等都参加游击队训练班。文水教育界知名人士武有成,带头送在县立第一高小读书的女儿武俊玲跟随班主任李虎臣参加训练班。文水中学、县立一高、县立女高、模范小学的爱国师生成家范、陈黎、李黎、向润英、李洁秋、李桂英、宋富兰、张凤莲、马莲珍、樊彩香等年轻女子都报名参加了训练班。短短一个月就发展队员300多人。1937年9月,在训练班的基础上,正式组建“文水牺盟会抗日游击队”。游好扬任大队长,许铁民任政治主任。游击大队下设3个中队,中共党员谷济世、李虎臣、李生华分别担任中队长。这支游击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中平川第一支县级抗日武装。在游击队初创过程中,文水县牺盟会骨干会员和进步教师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在榆林村任教的李生华,是文水早期牺盟会员。牺盟特派员许铁民到文水后,最早结识李生华,并派他到太原参加牺盟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李生华亲耳聆听了中共代表周恩来的动员讲话,更加鼓舞了他投身抗日的决心。为了招募游击队员,李生华深入他教书熟悉的三区动员群众,使该区的青年农民和学生成为早期游击队的基础力量。<br> 程克是个很会交际应酬的人,他当村长期间在阎军和八路军之间周旋。据说他给大儿子程永富举办婚礼时,同时请来了八路军和阎军的人,而且都带有武器。他说:“今天我儿结婚,不谈国事,只说喝酒。”然后,大家各坐一桌,相安无事。程克有赌博的嗜好,一次在太谷和勾子军赌博,上了人家的当,把所有家常都输光还没有还清赌债,被勾子军扣留在太谷。这时,人们请村里在太谷当商会会长的戴全秉出面,才把他解救出来。<br> 戴全秉小名五蛮,在太谷经商并成为太谷商会会长,可谓有钱有势,村里人有什么事都愿意求他,据说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也给他面子。戴全秉去世后葬在村里,其夫人就回村居住了。<br> 阎锡山“三自传训”期间,赵玉泉担任了阎军冲锋队头目,人们也称乱棍队,在当地各村组织“自白转生”,不时地传来乱棍打死人的情况。榆林村有侯姓人家兄弟五个,家族势力大,阎军抓壮丁时极不配合,兄弟中侯二肉被乱棍队抓住,开始从脚慢慢往上打,乱棍队里有个本村的陈龙儿,看见痛苦不堪奄奄一息的侯二肉祈求的目光,好像是说给我来个痛快吧,便上去给了一刺刀。后来,赵玉泉在镇压反革命时被枪毙。<br> 解放战争期间的一年七月初七,阎军驻扎在楼儿院,八路军来攻打,直到下午攻了下来。楼儿院西面是赵起腾院,当时他还小,捂着耳朵听着楼儿院的炮声。一旦枪炮声停了,他就到院子里拣弹壳玩。后来八路军趁胜追击,一直追阎军逃兵至清源北社。<br> 20世纪60年代,榆林村赵东山、杨树威先后开办了织毛衣厂;20世纪70年代初,村里针对盐碱地的具体实际,栽种了水稻,太原二十九中的学生还来参加栽种劳动,生产的水稻产量高、质量好。<br> 座谈人员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赵东腾 郭起发 赵迎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侯愣儿 贺铁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