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1日星期四,晴 作者杨恽,字子幼,汉族,西汉华阴(今属陕西)人,杨敞之子,司马迁外孙。汉宣帝时为郎,迁左曹,与董忠等人向汉宣帝揭发霍禹谋反。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以功升任中郎将,封平通侯。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为诸吏光禄大夫。为人自负,轻财好义,廉洁无私,又喜揭人阴私,致多招怨。后与太仆戴长乐不和,遭戴长乐诬告,被免为庶人。失爵后治理产业,以财自娱。与人多怨望语,又被告发,写给友人孙会宗的书信也被查获,汉宣帝见而恶之,于是以大逆不道罪将杨恽腰斩。 其文章《报孙会宗书》被后人认为颇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的风格。 这篇文章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杨恽曾与太仆戴长乐不和,因受戴长乐的弹劾而失去了爵位,免职归乡。于是杨恽开始广治产业,大修宅院,以财贸自娱。他的友人孙会宗见他如此,便写了封信告诫他不能这样,大臣犯了错误,应该闭门思过,天天表现出畏罪的样子,不应该治产业,通宾客,有称誉。杨恽不以为然,就写了此信作答。 全文共有四层意思:首先表述作者与孙会宗不同的意见,概括回信大旨;然后表述作者归乡置田兴财闲居,自甘卑贱是作者最后的退路,指责孙会宗不理解他,不该对此加以嘲讽;接着描写作者乡居生活的自由快乐,当个百姓是另一种生活境界,指责孙会宗不该再拿一个卿士大夫的规矩来要求他;最后表述人各有志,祝愿孙会宗鹏程大展,讽刺了孙会宗汲汲于功名的势利而浅薄。全信笔调轻快,以叙立论,行文顿挫跌岩,前呼后应,曲折有致,锋芒毕露,锐气逼人。 <div>案中案</div><div><br></div><div>杨恽被害后,他的好友张敞,就是那位因给爱妻画眉而流芳百世的张敞,受了牵连,遭到政敌弹劾,面临即将被免职的命运。<br><br>张敞官居京兆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他是个忠于职守的官员,虽然知道自己可能将被罢官,却仍然尽职尽责,努力做好每天的日常 工作。<br><br>当时京城长安发生了一宗盗窃案,张敞接到报案后,就派他手下的贼捕掾(负责抓小偷的小官吏)絮舜前去查办这个案件。<br><br>奇怪的是,絮舜接到命令后没有赶赴案发现场,而是跑回家里喝小酒去了。絮舜的亲戚朋友、邻居同事见他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作为态度,就责怪他不该这样拿百姓的财产安全开玩笑。</div> 絮舜听后,不但没有幡然悔悟,还不以为然地大放厥词:“我为张敞这家伙办事尽力够多的了, 现在他不过是个很快就要丢官罢职的'五日京兆',还想办什么案子? ”<br><br>心情本来就不爽的张敞没有得到关于案子进展的消息,却听到了絮舜的那番充斥着嘲讽的不满之言,不由得心中惊涛拍岸、乱石穿空,激起层 怒浪:絮舜呀絮舜,我张敞平时待你不薄呀,可谓非常信任、照顾有加,没想到你是个见风使舵、忘恩负义之徒!我这儿人还没走,你那里茶就凉了,既然如此,我这个“五日京兆”就要让你彻底知道马王爷头上有几只眼! <div>张敞是个为民造福的好官,但同时也是个不掺沙子的狠角色,他认清了絮舜的嘴脸后,立即派人把絮舜抓捕入狱。絮舜本是捉贼捕盗之 人,不想却被人送入大牢,不知当时心中是什么滋味。</div><div><br></div><div>张敞对于絮舜的幸灾乐祸、落井下石之举深恶痛绝,所以未经审判就 给他定了死罪,而且下令立即执行。张敞不屑于去见絮舜,但又觉得不说点什么难解心头之恨,就派他的办公室主任(当时叫主簿)去刑场转述他对絮舜的训诫:“五日京兆”又怎么样?现在冬日已尽,你还想再活下去吗?断头台上的絮舜肯定连肠子都悔青了,但事已至彼,悔之晚矣!<br><br>絮舜的家人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他们用车拉着絮舜的尸体,拦住汉宣帝派出的冤狱使者陈诉冤情。使者问明情况,向宣帝奏明了张敞滥杀无辜之事。汉宣帝和张敞一样是个有能力的狠角色,对张敞惺惺相惜、颇为信 赖,所以只是将张敞削职为民、原郡,却没有追究他的刑事责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