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行(五)

乐山·乐水

<i> 德里是这次出游的起点和终点。国人称呼印度首都为新德里,但是印度人并无此概念,直接称“德里”,从行政区域上分为德里旧城与新城与新城。德里国家首都辖区也被称为印度国家首都地区,下辖三个市,分别是德里,新德里,德里坎登门。新德里既是印度的首都和政府中心,也是德里国家首都区的中心。 <br data-filtered="filtered"></i><br data-filtered="filtered"> <i> 德里在历史上曾数度作为都城,德里苏丹王朝和莫卧儿王朝都定都于此,作为古印度历代首都和自北印度到恒河平原(Gangetic Plains)古老贸易路线的主要城市,德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古迹、遗迹和遗址。</i> <i> 顾特卜塔位于离新德里15公里的梅特乌里村,始建于1193年,距今已800多年历史。这是顾特卜·乌德·丁·艾伯克皇帝战胜德里的最后一个王国后建造了胜利塔,标志着伊斯兰教占统治地位。顾特卜塔是印度最高的宣礼塔,享有“世界上最美的石塔”之美誉,更是被称之为“印度七大奇迹之一”。</i> <i> 顾特卜塔很具有伊斯兰风格,是伊斯兰教精神的体现,当年完成这座高塔和所在的清真寺, 是用拆毁20多个印度教寺庙的建筑材料建成。这样既打击了对手,又给自己增加了荣光。</i> <i> 这座红砂石尖塔高72.5米。基座直径14.32米,塔峰直径2.75米,从下往上逐渐变细。塔身建有交互角和围绕塔身的刻凹槽,远看有点像工厂的烟囱。</i> <i> 原本可以登塔眺望,但由于塔内的楼梯极陡峭,还出现过数十人人伤亡的事故,现在内部被永久关闭。<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几个世纪以来,顾特卜塔塔身有些倾斜,但其他方面被完好的保存下来。</i> <i> 在顾特卜塔的四周还有许多的著名建筑,比如始建于1311年的阿拉伊-达尔瓦扎门以及清真寺,其中的库瓦图清真寺为印度北部最为古老的清真寺,而阿拉伊-达尔瓦扎门则堪称穆斯林艺术的精品之作。</i> <i>如今的这些建筑除了顾特卜塔保存比较完好外,其余建筑大部分都已经损坏了,甚至不少已是残垣断壁。</i> <i> 这是“伊斯兰力量”清真寺遗址。前面一根乌黑的古老大铁柱,高约7米,重有6吨,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名声也远远超过了清真寺。铁柱千百年来裸露于废墟之中,饱受风吹日晒雨淋,却从没生 </i>锈。 <i> </i><div><i> 从保存完好的精美石柱上,仍然可以想象出当年的盛景和气势。</i></div> <i> 人当然也是一道美好的风景线</i> <i>天气不给力,朦胧中却倍增神秘和沧桑</i> <i> 距离德里繁忙的 Nizamuddin 火车站约 15 分钟路程,矗立着雄伟的 16 世纪胡马雍陵,是巴布尔之子莫卧儿皇帝胡马雍的最后安息之地。这座拥有近 500 年历史的陵墓据说为标志性的 17 世纪泰姬陵提供了设计模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i> <i> 这座位于城市中心绿色花园中的陵墓是按照胡马雍的妻子的命令建造的。这种规模的建筑纪念碑被认为不仅是为了纪念胡马雍,也是为了象征当时莫卧儿王朝的政治和文化力量。</i> <i> 从红砂石精细的镂花、花园式的内景到四周墙壁上的拱型大门,这一切构成典型的莫卧儿风格。</i> <i> 人们通常认为胡马雍墓受波斯艺术的影响,不过其底层平面图是印度的风格。它的外表大量使用白色大理石也是印度的风格,没有波斯建筑师所惯用的彩色砖装饰。它和整个莫卧儿时期的建筑一样,是伊斯兰教建筑的简朴和印度教建筑的繁华的巧妙融合。</i> <i> 胡马雍和皇后的石棺安放在寝宫正中</i> <i> 胡马雍陵是印度次大陆上第一座花园式陵墓,为后来的莫卧儿开创了先例。整个建筑没有一丝伊斯兰陵墓灰暗、阴森的风格,倒是给人一种宏伟、端庄、明快的感觉。许多人在这里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i> <i>位于旧德里东北角的贾玛清真寺是全印度最大的清真寺,也是全球最大的清真寺。贾玛寺建在一座岩石小山上,面积1170 平方米,建筑风格独特,雕工细致。修建这座清真寺使用了5000名工匠,历经7年建成。</i> <i> 大清真寺有3 座大门,都十分宏伟,东门是专供帝王使用的,修建得尤为壮观,形为八角3 层楼阁,宽18 米,高和深各15米。寺顶为3 个白色大理石穹形圆盖,上面点缀着镀金圆钉和黑色大理石条带,圆顶中央各竖一个铜尖塔。中间的圆顶最高,距地面60 米,两侧各有一个33 米高的圆顶。大清真寺的南北两侧各竖一座叫拜塔,是用红色沙石和白色大理石交错砌成,高39.6 米。叫拜塔有3 层,每层建有阳台,</i> <i> 每逢节日,大清真寺门前挤得水泄不通,一望无尽的头戴白帽的教徒,排列整齐,跪在大清真寺门前祈祷。</i> <i>大厅中央有一个宽5 米的宽大壁龛,是作礼拜时教长站立的地方。</i> <i> 站在八角形白色大理石凉亭下眺望,旧德里的闹市景象,尽收眼底。</i> <i>旧德里繁忙而且丰富多彩的Kinari集市</i> 就在<i>贾玛清真寺脚下。</i> <i> 印度的首都是新德里,是一座始建于1911年的新城,与旧德里之间隔着一道“印度门”。</i> <i>印度门建于1921年,最初叫全印战争纪念馆,著名的英国建筑设计师埃德温·鲁琴斯设计。印度门坐落在国王大道的东端,与西端的总统府相望。其外形与法国的凯旋门格外的相似,被游客称为“印度版凯旋门”。<br> 印度门坐落的国王大道,也叫主权大道,为新德里最美的一条道路,非常的宽阔,因政府主要机构都坐落在这条大道四周,对于印度人而言这是最神圣、庄严的道路。同时这里也是新德里与旧德里的分界线,一门之隔,犹如两个世界。</i> <i> 印度独立前,经过英国人数十年的经营,新德里已发展成印度的政治文化中心。德里和世界其他大城市一样,随着城市的扩张,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德里的气象条件非常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稀释扩撒,天色很多时候都灰蒙蒙的。<br> 新德里相对于旧德里来说是一座非常年轻的城市,是印度最具现代化元素的城市,地铁、公交、出租车等交通非常便捷,道路虽然并不是太干净但挺宽敞,相对来说生活在这里的人素养要高一些,比较讲文明卫生。</i> <i> 小区环境卫生各方面都还不错,生活在这里的人大多也都是一些精英白领。夜色下的新德里灯红酒绿,现代化气息比较浓郁,随处可见的商店、酒店、餐饮店等。</i> <i>夜宿酒店,同样遇上当地婚宴,格调就比阿格拉市的豪华。这里的富人们享受着高端生活带来的优越感。</i> <i> 旧德里模样就如电影上看过的,没有意外。这里大多都是两三层楼高的老旧建筑,垃圾遍地,随处可见推着小车贩卖上商品谋生的小贩。城建设施不完善,所到之处都是破败残旧的老建筑,牛车、单车、电车充斥在横街窄巷里。</i> <i> 有些房屋粉刷得五颜六色,墙壁上却布满了脏兮兮的东西,居民区附近的商业街是这样的景象,道路两侧的摊位一个挨着一个,三轮车时不时在道路上穿梭而去。</i> <i> 敢去印度旅游的人,都是重口味的人。</i> <i> 偶尔在路边也有一两家光鲜一点的餐饮店</i> <i>印度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国家之一,天堂和地狱并存。资料显示,1%最富的人拥有印度全国财富的一半以上,5%最富的印度人拥有全国财富的68.5%,10%最富的人拥有全国财富的76.3%,全国一半以上的穷人仅拥有全国财富的4.1%。</i> <i> 印度富人区的美女多,颜值高,和旧德里的女性形成了鲜明对比。</i> <i> 旧德里生活的人为了谋生无时无刻不在忙碌着,相比新德里,这里的竞争显得更为残酷,这里的贫民已经适应了这样的生活。</i> <i> 旧德里的贫民将近百万人群,脏乱差是他们的生活常态,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他们依然乐观的生活着,他们理解为宿命,这是他们的命运。</i> <i> 既得利益的高种姓和被奴役的低种姓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但由于虔诚的信仰,这种差距在印度人心中根深蒂固,无人动摇。</i> <i> 一座门将德里划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理想与现实,现代与传统在这里被完美诠释,堪称“世界上最残酷的门”。</i> <div><br></div><div><br></div>摄影:乐山乐水<br>撰文:部分内容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