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安康市图书馆邀约,2022年7月19日(星期二)上午9:30至11时,在本馆一楼多功能报告厅,举办“<span style="font-size:18px;">安图讲堂”第十期:由郑升教授主讲:理解中国文化精神的几种“细节”。我应邀参加聆听讲课,并写下这些感悟文字,以示个人对国学的热衷;对图书馆组织者的支持与点赞;尤其是对郑教授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与书友分享,共同研讨国学,以郑教授讲的这六部经典为主要内容。</span></p> <p class="ql-block">郑升,男,文学博士,重庆工商大学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在站博士后。从事诗学、散文理论和语文教育研究,曾任中文系系主任、院学科办主任、副院长等职,入选重庆市社科普及专家、重庆巴渝文化专委会副主任、重庆市写作学会理事,业余致力于经典阅读的普及推广。</p> <p class="ql-block">安康市图书馆领导主持</p> <p class="ql-block">郑教授讲课视频</p> <p class="ql-block"> 文者,以化成天下。理解文化的精神,对于文化传承以及个人、家国均具有重要意义,不至于仅仅停留在形式和知识层面。理解中国文化精神,可以从其发生期的典籍所蕴含的伏笔、线索等“细节”入手,比如《关雎》的情感美学,《论语》的曾点气象,《孟子》的浩然之气,《老子》的虚静,《周易》的通变简约等。关注这些“细节”,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某些特质与密码,并在了解与理解中建立起积极的文化情感与立场。</p> <p class="ql-block"> 郑教授用他的独到见解,尤其是他的教授方法,为我们诠释了中华文化源头重要的六部经曲。我浅薄地认为:《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论语》《孟子》乃儒家杠鼎之文献,“孔孟之道”核心思想;《老子》《庄子》即老庄哲学,《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几百年后的东汉末年及魏晋南北朝时,有个叫张道陵的人创立道教时,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老子》一书随成道家思想之源,并称为《道经》:《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号称无字天书,世历三古,人更三圣。传说“易”有三种,前两种失传,流传至今的叫《周易》。有人说道教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儒家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其核心思想是“三纲五常”;佛教(泊来品)解决的是心与心的关系,念《心经》可见一斑。还有种说法是:道教解决欲望,儒家解决习性,佛教解决情绪。无论怎样说,上述这些问题《周易》皆囊括,无所不包,就是难以得到精髓,郑教授谦虚地说,他就难全懂,我等再用功,也只能逐及皮毛。毫不夸张地讲,我爱国学,一直以来都在业余学习,就是读不懂,收效甚微。这六部经曲都有涉猎,前些年我们读书会读季宏老师编的《诗经》(中小学读本)我还写了两篇分享文章;近期两月余,又耗在《周易》里,拟写《吾读天书之感悟》(若有可能续写读地书、人书系列感悟)(注:天书即易经;地书即山海经;人书即黄帝内经),虽有些自不量力,但值得努一把力,为之拼搏,深钻国学,“朝闻道,夕死可矣”。</p> <p class="ql-block"> 读《诗经》感悟与建议</p><p class="ql-block"> 这期读书活动读季宏老师编著的小学诵读本《诗经.大雅》。</p><p class="ql-block"> 《诗经》的一些篇章,如《关睢》《汉广》《硕鼠》《鹿呜》等读过数遍,尤其是《汉广》,在汉江公园与江滩公园交界处的大石头上不知多少次默读暇想,但没认真读过全书。这次有幸读季老师编的“大雅”31篇,不由写点感悟文字,求教于方家,不当之处请作者不吝赐教,且多加包含。</p><p class="ql-block"> 一、对《诗经》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歌开端之作,开了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之历史先河。相传,春秋时期流传的诗歌有3000多首,孔子编订《诗》是在春秋中期,最早的传承人是他七十二贤人之子夏同学,流传至今的是毛公(战国末期鲁国人毛享和赵国人毛苌)所辑和注的毛诗。</p><p class="ql-block"> 现存《诗经》305篇,分《风》(160篇)《雅》(105篇,大雅31,小雅74)《颂》(40篇)三个部分,它们都得益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人把正声叫做雅乐,带有一种崇敬的意味,“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章。</p><p class="ql-block"> 《诗经》最早运用了赋、比、兴三种文学艺术手法,赋:即直述,不加修饰,直言其事;比: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对于思想表达也有重要意义。《诗经》语言丰富生动,韵律和谐上口,符合五音调式(宫商角徴羽)要求,具有音乐美!</p><p class="ql-block">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们读《诗经》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史记》作者司马迁云:《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也。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至汉武帝时代,《诗经》被儒家奉为六经之首。</p><p class="ql-block"> 就内容而言,《诗经》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鬼神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还有劳逸不均的怨愤,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表达乡愁、爱情、婚姻、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动人篇章,十五国风即地方民歌,如同地方志。</p><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吴学者陆玑对《诗经》所书写的动植物进行了研究注解,言《诗经》中写了草本植物80种,木本植物34种,乌类23种,兽类9种,鱼类10种,虫类18种,总计175种。表述中记其名(包括各地异名),描其形状、生存状态和使用价值。可见《诗经》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多么崇高的地位,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周文化的活化石,超越不了的一座文学高峰!</p><p class="ql-block"> 《诗经》的创作手法、艺术表达形式,在近3000年的文学创作历史长河中,长期被人们效法、借鉴和引用,其作用不可替代。</p><p class="ql-block"> 二、对季老师编著的《诗经·大雅》谈点不成熟的看法</p><p class="ql-block">《诗经·大雅》多为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p><p class="ql-block"> 季老师编著这本书是市教育局2015年度科研规划课程的一项成果,即诗经诵读在高中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但在实践中认识到时间严重不足,故将此课程下放到小学阶段试行,即编此小学诵读本。</p><p class="ql-block"> 作者为降低学习难度,便于小学生诵读,把每一篇诗歌分成若干自然段,独立成节。每一节用七言白话诗翻译,并最大限度地呈现原诗的意境,学生可选择每天诵读一节的方式完成诵读,让学生溯源返回文明的发源地,看看祖先的生活场景,体会祖先的生活情趣,学习祖先的人生经验和治国理政的心得,沐浴祖先的大爱情怀,获得人生价值的熏陶和创新、创造的动力,使自己不忘初心,奋勇拼搏,不在当今符号化、物质化社会中迷失方向,在诵读中培养年轻一代最基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求学生朗读、背诵,不要求字、词篇章的解释,只要了解大意即可。</p><p class="ql-block"> 作者用心良苦,下了很大功夫,不知收效如何?预期目标达到没有?我不是搞教育的,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不敢妄议,对七言白话诗翻译文本用语及意境也没资格评价,总是佩服,为之点赞!仅对以下三处提点看法,与季老师及同仁们商榷。</p><p class="ql-block"> 1、开篇的“五让一不让”。当仁不让肯定应学习继承,让地畔尤其让土地这是儒家忍让精神的源头,张公百忍,与世无争,在这个强烈竞争的时代,向小学生传授这种思想有无负面影响?历史上一些昏庸无能的帝王、大臣,为求得一时安宁与既得利益,向敌人不战主和,割地、赔款、进贡、称臣,丧权辱国,令人愤概,溯其根源就是儒家这种无原则的忍让精神所致。</p><p class="ql-block"> 2、天命思想。见4页:可见天命无恒常,第8页:天命有意帮文王,第10页:上天有命从天降,天命保佑周武王。这些封建古老时期的天命思想对青少年有无不良影响?</p><p class="ql-block"> 3、占卜算卦之迷信思想。第13页:占卜算卦果然妙。</p><p class="ql-block">愚以为诸如此类封建、迷信思想,如不加批判地传授给小学生,对少年儿童“24字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负面影响,教科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p><p class="ql-block"> 三、几点建议</p><p class="ql-block"> 1、小学生学《诗经》这类古文必须有老师辅导,正确引导,不能照本宣科,必有取舍。</p><p class="ql-block"> 2、在初、高中学生间展开讨论,提高鉴赏力,哪些精神应发扬光大,哪些思想应摒弃,使之有批判地学习与继承。</p><p class="ql-block"> 3、再版时在前言或后记里应展开说明,明确告知学习继承脉络与批判摒弃之要点,力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2020.11.21</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摡括了我对《诗经》的认识及浅显理解,至今还没有新的认知,在此再发,不避躲懒与江郎才尽之嫌。)</p> <p class="ql-block"> 再读《诗经·大雅》与文林先生商榷</p><p class="ql-block"> @文林 感谢王院长将我的劣作制成美篇,您和方会长两位长者实为我们书友之楷模,我辈自愧弗如!</p><p class="ql-block"> 您讲的“六尺巷”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堪称美谈,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地方,成了旅游景点。愚以为其因在于:一是吴姓邻家不善哉,专惹你这有势人家;二是张家人本仗势,区区小事告朝庭官员;三是大学士张英能帮老家争宅地?其身份颜面何存?四是诗写的太好了,诗教工作恰到好处;其五张英不愧为名人,其境界胸怀,一般人可比?其六邻居吴家也是通情达理之辈,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你不仗势,我为何争? 这故事发生在民间且是邻居房屋地基之争,与官方让土地让界畔是性质不同的两码事,历史上的战争大都是民族战争,《诗经》颂扬的周文王的爷爷古公亶父在戎狄屡次侵犯,不战而屈人之兵,既送牛羊马匹又送金银财宝,仍阻止不了攻击掠夺,后了解到敌人要的是他诸侯之地,然,他不争不战就让地了,儒家并作为典型宣传。让土地让地畔息事宁人,一团和气,但和气得了吗?躲过一时,躲不过一世,历史上,受此思想影响的事件太多了,文明的大汉族在儒家思想奴役下,败给野蛮不文明的少数民族,比比皆是,远的不说,后晋皇帝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人,北宋让的结果是,发生靖康之耻,徽钦两帝被金人掳走,南宋仍割地赔款称臣,直至被蒙古族消灭,元朝系少数民族统治,时间虽不长,但地盘最大,明虽灭元,但被满族所灭,清朝统治时间签订那么多不平等条约让给外國人,将介石不抵抗,丢失东北三省,“败逃川”造成南京大屠杀,但共产党及民间有识有勇之士坚持了十三年之久的抗日。当今世界风云突变,我们能让台湾独立?能让地畔给印度?能让南海给美国?有位日本青年人对中国青年人说,你们现在的素质还用战争吗?</p><p class="ql-block"> 学古文、学传统文化,一定要超越时空,还是时代伟人毛泽东主席说的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汲取精华,去其糟粕。</p><p class="ql-block"> 一孔之见,不足之处,请多加包涵!</p><p class="ql-block"> 2020.11.29</p> <p class="ql-block"> 唯美诗经句子摘抄</p><p class="ql-block">1、月出佼兮,佼人僚兮。</p><p class="ql-block">2、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p><p class="ql-block">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p><p class="ql-block">4、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p><p class="ql-block">5、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p><p class="ql-block">6、夙兴夜寐,靡有朝矣。</p><p class="ql-block">7、桃之夭夭,灼灼其华。</p><p class="ql-block">8、宁为秋霜,勿为犬羊。</p><p class="ql-block">9、秩秩斯干,幽幽南山。</p><p class="ql-block">10、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p><p class="ql-block">1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p><p class="ql-block">1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p><p class="ql-block">13、式微,式微,胡不归?</p><p class="ql-block">14、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p><p class="ql-block">15、执子之手,与子偕老。</p><p class="ql-block">16、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相掬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p><p class="ql-block">1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p><p class="ql-block">18、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p><p class="ql-block">1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p><p class="ql-block">20、悠悠苍天,此何人哉?</p><p class="ql-block">2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p><p class="ql-block">22、月出皎兮,佼人僚兮。</p><p class="ql-block">2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p><p class="ql-block">24、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p><p class="ql-block">25、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p><p class="ql-block">2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p><p class="ql-block">27、赳赳武夫,公侯干城。</p><p class="ql-block">2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p><p class="ql-block">29、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p><p class="ql-block">30、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p><p class="ql-block">3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p><p class="ql-block">32、高岸为谷,深谷为陵。</p><p class="ql-block">3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p><p class="ql-block">34、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p><p class="ql-block">35、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p><p class="ql-block">36、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伤。</p><p class="ql-block">37、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p><p class="ql-block">38、呦呦鹿鸣,食野之苹。</p><p class="ql-block">39、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p><p class="ql-block">40、手如柔荑,肤如凝脂。</p><p class="ql-block">41、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p><p class="ql-block">42、女也不爽,土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p><p class="ql-block">43、人而无仪,不死何为。</p><p class="ql-block">4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p><p class="ql-block">4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p><p class="ql-block">46、如切如磋,如琢如磨。</p><p class="ql-block">47、今夕何夕,见此良人。</p><p class="ql-block">4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p> <p class="ql-block">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p><p class="ql-block"> 论语一些经典名句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必信,行必果;衲于言,敏于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当仁,不让于师;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等等在口头上、书面里都在用,就是没系统地阅读过,老实说,也读不懂。2006年于丹女士在百家讲坛讲论语,因工作太忙,断断续续听了不少,后来她出版了《于丹〈论语〉心得》我急着买了一本阅读,虽记不住,但可以说,我们这个时代生长人氏,谁不是听、读两人(孔子、毛泽东)语录长大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子”在书里有多少“曰”?读毛主席语录更不用说。语录体伴我们成长成功!</p> <p class="ql-block">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p> <p class="ql-block">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p> <p class="ql-block">《孟子》是四书五经之一,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在这里为大家分享《孟子》中的10句名言,感悟孟子的处世智慧。</p><p class="ql-block"> 一、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p><p class="ql-block"> 所谓“有得便有失,有失也有得。”凡事不能求全,要想面面俱到,结果只会面面俱失。人要想有所作为,首先就要有所不为,要想成就一件事,就要舍弃一些东西。</p><p class="ql-block"> 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p><p class="ql-block"> 没有人喜欢小人,而不尊敬君子。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一个凡事以道义为最高原则的人,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一个自私自利、不讲道义的人,一定是很少有人帮助他。</p><p class="ql-block"> 三、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p><p class="ql-block"> 人有了固定的产业,固定的收入,才能有稳定不变的思想;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不稳定,心就很难定得下来。如果心定不下来,就容易作奸犯科,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出来。</p><p class="ql-block"> 四、人之患,在好为人师。</p><p class="ql-block"> 世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很容易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点,所以总是自以为是,喜欢教导别人。</p><p class="ql-block"> 五、虽千万人,吾往矣。</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体现了孟子的气魄和勇气。为了道义,为了真理,即使前面有千万人阻挡,我也会勇往直前,绝不退缩。</p><p class="ql-block"> 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p><p class="ql-block">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尊重自己的老人、长辈,就要想到也要尊敬别人的老人、长辈;我们关爱自己的孩子,也要想到应该关爱别人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p><p class="ql-block"> 越是生活在忧愁祸患的环境之中,人就越会得快速的成长和进步,因为在环境的逼迫下,人的潜力才容易被激发出来。而在安逸享乐的环境中,人就很容易颓靡堕落,走向灭亡。</p><p class="ql-block"> 八、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趋炎附势的人就很多,一个领导者有什么爱好,那么他下面的那些人,就一定比他爱好得更加厉害,比如“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就是个典型。</p><p class="ql-block"> 九、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则天下归之。</p><p class="ql-block"> 凡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都应该好好反省自己,找出自身的过错,然后加以改正。只有自己身心端正了,才会赢得天下人的心。</p><p class="ql-block"> 十、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p><p class="ql-block"> 所谓品德高尚的人,就是没有失去其本心、保持着婴儿般纯真与诚恳的人。</p> <p class="ql-block">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全球多国文字出版发行,发行量仅次于《圣经》。</p> <p class="ql-block"> 老子的《道德经》精髓是:顺势、微著、自然。</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p> <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中的十句千古名句,品读经典,学习智慧</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其内容博大精深,被奉为治国、修身的秘籍宝典。《道德经》中的十句千古名句,品读经典,学习智慧。</p><p class="ql-block">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p><p class="ql-block"> 出自《道德经·第一章》。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形容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p><p class="ql-block"> 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p><p class="ql-block"> 出自《道德经》第五章。所谓“刍狗”,就是用稻草扎成的狗。天地是没有仁爱的差别,将万物都当成是祭祀时用的刍狗、圣人也没有仁爱的差别。</p><p class="ql-block"> 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p><p class="ql-block">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最高明的德行就像是流水一样。水可以滋养万物,但却不会同万物争夺利益,水会处于众人所厌恶的低处,因此才能够最接近于“道”。</p><p class="ql-block"> 四、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p><p class="ql-block"> 出自《道德经·六十四章》。这句话是告诫我们,事物都是从细微之处发展起来的,要善于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也指要想做成大的事业,一定要由小的成功,不断的累积。</p><p class="ql-block"> 五、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p><p class="ql-block"> 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三章》。驰聘是形容马奔跑的样子。天底下最柔弱的东西,会驰骋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p><p class="ql-block"> 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p><p class="ql-block"> 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道满足边停止,这样就不会受到什么屈辱,知道适当的停止,这样就不会有什么危险发生。</p><p class="ql-block"> 七、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p><p class="ql-block"> 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五章》。最直的事物,看起来却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却十分笨拙。最能言善辩之人,看起来却不善言词。</p><p class="ql-block"> 八、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p><p class="ql-block">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天下的困难事情,一定要从简单的事情开始。天下所有的大事情,也一定要从细微之处着手。说明做事应从细、从易入手,进而完成大的、难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九、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p><p class="ql-block"> 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善于建功立业的人不会轻易动摇其意志,善于守住自己功业的人也不会轻易脱离其功业。</p><p class="ql-block"> 十、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p><p class="ql-block"> 出自《道德经》第五十章。我听说,善于保护自己的人,行走到陆地上,不会遇到凶猛的老虎和犀牛。在作战过程中国也不会受到兵器的伤害。</p><p class="ql-block"> 老子的智慧虽然是写在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久远,却是对现在21世纪的人们依然可以起到指导意义,贯穿古今。</p> <p class="ql-block">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古代考城县)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p> <p class="ql-block">《庄子》名言名句之一</p><p class="ql-block"> 1、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p><p class="ql-block"> 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p><p class="ql-block"> 3、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p><p class="ql-block"> 4、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p><p class="ql-block"> 5、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p><p class="ql-block"> 6、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p><p class="ql-block"> 7、“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外篇·天地》</p><p class="ql-block"> 8、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齐物论》</p><p class="ql-block"> 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p><p class="ql-block"> 10、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p><p class="ql-block"> 庄子名言名句之二</p><p class="ql-block"> 1、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p><p class="ql-block"> 2、姑妄言之,姑妄听之。</p><p class="ql-block"> 3、见笑于大方之家。</p><p class="ql-block"> 4、《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p><p class="ql-block"> 5、以火救火,以水救水。</p><p class="ql-block"> 6、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p><p class="ql-block"> 7、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p><p class="ql-block"> 8、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p><p class="ql-block"> 9、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p><p class="ql-block"> 10、无所逃于天地之间。</p><p class="ql-block"> 11、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p><p class="ql-block"> 12、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p><p class="ql-block"> 13、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p><p class="ql-block"> 14、无迁令无劝成。</p><p class="ql-block"> 1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p><p class="ql-block"> 16、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官为贤。</p><p class="ql-block"> 17、德有所长,形有所忘。</p><p class="ql-block"> 18、若白驹之过隙。</p><p class="ql-block"> 19、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p><p class="ql-block"> 20、刀刃若新发于硎。</p><p class="ql-block"> 21、鉴明则尘垢不止。</p><p class="ql-block"> 22、形莫若就心莫若和,意有所至爱有所亡。</p><p class="ql-block"> 23、不知其所以然。</p><p class="ql-block"> 24、天地有大美而不言。</p><p class="ql-block"> 25、人皆知有用之用,莫知无用之用</p><p class="ql-block"> 26、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p><p class="ql-block"> 27、只可意会,不可言传。</p><p class="ql-block"> 28、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p><p class="ql-block"> 29、逐万物而不还。</p><p class="ql-block"> 30、化腐朽为神奇。</p><p class="ql-block"> 31、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p><p class="ql-block"> 32、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p><p class="ql-block"> 33、福轻乎羽,莫之知载。</p><p class="ql-block"> 34、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p><p class="ql-block"> 35、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p><p class="ql-block"> 36、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p><p class="ql-block"> 37、形如槁木,心如死灰。</p><p class="ql-block"> 38、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p><p class="ql-block"> 39、偃鼠饮河,不过满腹。</p><p class="ql-block"> 40、盖之如天,容之如地。</p> <p class="ql-block"> 《周易》即《易经》,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易传》即《十翼》,是对《周易》作注释的著作,著作内容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有十篇,故称《十翼》。余谓所传《十翼》,容非悉为孔子所自作,《说卦》等三篇后得(见《论衡》、《隋志》),似不可信;《系辞》亦有弟子增入之语,姑勿论。清代姚际恒《易传通论》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都认为《易传》非出自孔子之手。《易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书籍,在《周易》之前还有《连山易》与《归藏易》。《易经》是中华祖先从上古传承下来的文明智慧,包括象(符号学相关)、数(数学科学相关)、理(哲学相关)、占(甲筮占卜相关)。许多人言传《易经》只是算卦占筮之学,是有很大偏颇的。</p> <p class="ql-block"> 《易经》中最厉害的九大规律,句句有天机</p><p class="ql-block"> 《易经》最核心的一个道理,就是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易经》64卦,代表人生64个大的情境,每卦六爻,代表所处的不同位置,每爻有吉凶悔吝的判辞。但只有修养道德,端正位置,承担使命,方可趋吉避凶。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如何修德?《易经》中有“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九卦,被称为九大“修德”之卦。研习其中的道理并在日常生活应用,必能逢凶化吉,使自己的人生道路变得更加光明顺畅。</p><p class="ql-block"> 01 履:依礼而行,无往不利《序卦传》说:“履者,礼也。”履就是礼,是人们立身处世的社会准则。履卦彖辞说:“履虎尾,不咥人。亨。”紧随老虎尾巴走路,是人世间最凶险的事情,但依礼而行,老虎也不会咬你,保你亨通无事。孔子说:“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一个人的言行以礼为准绳,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p><p class="ql-block"> 02 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谦卦卦辞说:“谦,亨,君子有终。”谦卦是《易经》中惟独一个下三爻皆吉,上三爻皆利的卦。就卦辞来看,谦则亨,不必有别的条件。而且,只有君子,能够终生坚持谦德。这也是64卦中唯一一个六爻不是吉就是利的卦。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只有保持谦卑,才会保持不断进步的动力,个人的生命才可以日益丰满!谦卦彖辞说,天地鬼神都讨厌盈满而喜欢谦逊,就人的情感而言,也是普遍厌恶妄自尊大者,而喜欢卑以自牧的君子。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盈满者得祸,谦损者得福。谦卑貌似弱势,实则强大;谦卑的力量最不可以逾越,这也是君子人格魅力的终极所在。</p><p class="ql-block"> 03 复卦:迁善改过,磨炼心性剥极而复。《序卦传》说:“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阴阳消长是自然的规律,阴可以剥阳,但是不可以剥尽,剥至极处,阳就要从上返下复生了。人总有倒霉的时候,但倒霉到极点,转机就出现了。这告诉我们,在任何困难的时候,都不能丧失信心,更不能自暴自弃。迁善改过,修养品德,磨炼技能,提升智慧,时机一到,就会一阳来复,实现转折。</p><p class="ql-block"> 04 恒:持守正道,与时变化恒卦彖辞说:“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恒,就是持正不移,但又随时变化。一个人生病了,如果不坚持吃药,再好的医生也没办法。但药量、药品会随病情的变化而有增减调换。做事也是如此,持守正道,因物迁移,与时变化,才会事遂人安。</p><p class="ql-block"> 05 损:为道日损,天下为公损卦彖辞:“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无吉无咎…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损卦的卦象,是损下益上之象。但下受损,上也受损。损下益上的结果并非下损而上益,而是下损上也损。就象过分的苛捐杂税,百姓受损,政府的信誉也受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在特殊的情况下,比如农闲的时候挖运河、修道路,反而损之有益。其中的关键,就是君子减损个人的贪欲,廓然大公,受到众人的信任,又能把握时机,虽然有损他人短期利益而有益于长远,也是可以的。</p><p class="ql-block"> 06 益:损上益下,雪中送炭益卦彖辞说:“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损卦是损下益上,结果上下皆损。益卦是损上益下,故民众快乐无边。为人之道,能够适当的减损自己的利益,反而即有利于人,也有利于己。《易》特别强调时机的重要性,损己利人也是如此,孔子说:“君子周急不济富。”应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p><p class="ql-block"> 07 困:有道相随,虽苦犹乐益卦彖辞说:“险以悦,困而不失其所享,其唯君子乎…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在困难的时候,只有君子依然保持快乐。而且,对于君子来说,虽处困境,也能亨通。孔子称赞颜回,住在一个破巷子里面,吃一点白米饭,喝一点白开水,别人都受不了这样清贫的生活,但颜回不改其乐。为什么?所乐不在穷通,而在道也。另一方面,在困难的时候,再怎么说也没人相信,只有付诸于行动,才能改变困境。</p><p class="ql-block"> 08井:以德养人,无所穷尽井卦卦辞说:“无丧无得,往来井井。”彖辞说:“井养而不穷也…”井之出水,在于养人。来来往往的人打井水,皆有所给,无所穷尽。井卦提示有德之君子,修身不仅为了自己好,而且还要以德养人,以自己的努力,影响身边的小气候,小环境。</p><p class="ql-block"> 09巽:谦和有礼,柔得其宜《序卦传》说:“巽者入也。”巽卦上下都是风,风无孔不入。风之入不凭霸蛮之力,而以柔顺之德。有人问子贡,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必然听闻这个国家的政事,是孔子打听得到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回答:“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温良恭俭让是对巽德的极好表述。谦和有礼,必得其宜。政治上轨道,可以发挥才干,政治不上轨道,也可避免灾祸。九卦之“德”,告诉了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之道。《中庸》说:“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有大德行的人,安其位,乐其禄,无所名,无所寿。</p> <p class="ql-block">《易经》真正的功能根本就不是算命,而是……</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凝聚着中国古圣先贤古老智慧的《易经》,曾长久地被误解为一本算命、看风水的书,让人们感觉神秘玄幻,离现实生活遥不可及。</p><p class="ql-block"> 随着科技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易经》越来越受到中外科学界、文化界的重视,西方学者称之为“一部奇妙的未来学著作”。那么,《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它是怎么完成的?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研习它?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看看曾仕强教授谈《易经》智慧的11条问答,带你走进并了解这部天人之学的千古奇书。</p><p class="ql-block"> 【1】《易经》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诸子百家的开始,群经之首。它广大精微,无所不包。</p><p class="ql-block">《易经》是什么,这种问题大概只有中国人听得懂,外国人不太喜欢这样的问题,因为这种问题的答案不管怎么说都对,但是怎么说都只是说对一部分,不可能全对,因为《易经》太大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p><p class="ql-block">《易经》又因周密,周祥,而且是周流不停、往复循环、生生不息,故又有《周易》之称。</p><p class="ql-block"> 【2】《易经》是怎样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易经》成书所经历的时间非常长,按照一般的说法,叫作“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第一位是伏羲,创造了八卦;第二位是周文王和周公父子,他们一家人算作一位,创造了六十四卦;第三位我们大家更为熟悉,就是孔子,他作了《十翼》,也称《易传》。伏羲在上古,周文王在中古,而孔子在近古,或者叫下古。可见《易经》是我国古圣先贤集体创作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3】《易经》是怎样开始的?</p><p class="ql-block">在人类还没有进入农业社会的时候,环境既单纯又自然,人心也相对地简单而纯洁。人们靠打鱼、狩猎过日子。当时最怕就是半路上碰到天气骤变,来不及躲避,这样很可能连命都没有了。所以很多人问伏羲:明天要出去,天气会怎么样?伏羲替当时的人民,化解了很大的问题,得到了人民的信赖,伏羲可以说是全人类、全世界第一座气象台的台长。他根据人们的需要,以图像代表天气。他跟老百姓讲“”,这是“2、1、2”代表下雨。于是“2、1、2”成为人类所知道的第一个密码。慢慢地把气象预报逐渐扩大,推出不同的图像(卦象),就变成了我们一直到今天都很熟悉的八卦。</p><p class="ql-block"> 【4】《易经》是什么样的学问?</p><p class="ql-block"> 《易经》是“天人合一”的学问,真正有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协助我们做好“精准定位”的学问,能达成“新旧接轨,中西定位”的目标;是“未来变化”的学问,告诉我们把定位和时间的变迁因素一并考虑;是“趋吉避凶”的学问,使我们能明白是非,做好正确的选择;</p><p class="ql-block">是“以德为本”的学问,提升道德修养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也是“永续经营”的学问,指导我们宇宙人生都应该生生不息,继旧开新。</p><p class="ql-block"> 【5】《易经》是天人之学吗?</p><p class="ql-block">世界上好像只有我们中华民族很喜欢讲天人合一。我们又把《易经》称为天人之学,这是什么道理?当人类语言不成熟,文字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对外界也是很好奇的,很想了解它到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老天是不说话的,但是它会把现象显示给大家——叫做“天垂象”,让每一个人去领悟。</p><p class="ql-block"> 《易经·系辞》: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像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不管是天垂象,圣人像之,还是河图洛书由天而降,圣人去模仿它,想出其中的道理,再告诉人们如何行事。这不都是天人合一吗,这不都是天人之学吗?</p><p class="ql-block"> 【6】《易经》能解开宇宙人生的密码吗?</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使用各种方法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解开这个密码。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得到了破解宇宙人生密码的三把金钥匙。</p><p class="ql-block"> 第一把钥匙:伏羲八卦。告诉我们一个宇宙最基本的秘密,用两个字就讲清楚了,叫作“阴阳”。它是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构成元素。</p><p class="ql-block"> 第二把钥匙:文王六十四卦。告诉我们,宇宙只有六十四个密码,它是用数字来代表的。我们现在所用的保险箱都是用数字做密码的,但是那个数字是死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而宇宙的数是活的,是变化的。</p><p class="ql-block"> 第三把钥匙:孔子的《十翼》。孔子“删《书》《诗》”,修《春秋》,他读完《周易》后,肃然起敬,赞《周易》,而且替《周易》装上了十只翅膀,我们称之为《十翼》。</p><p class="ql-block"> 【7】《易经》与八卦的关系是什么?</p><p class="ql-block">读《易经》怎么读?先把八个卦弄清楚。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这八卦。所以八卦就是《易经》,《易经》就是八卦。连起来就叫易经八卦。八卦是我们从宇宙万象里归纳出的八种基本元素,是跟我们人类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它是一套非常美丽、非常整齐的符号系统。</p><p class="ql-block"> 【8】《易经》和现代科学的关系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大家都知道,0101构成了浩瀚无穷的互联网络。其实我们老祖宗七千年前就讲了:一阴一阳就产生宇宙万象。这两句话是一模一样的,只是用词不一样而已,天底下本来就是阴阳、阴阳。</p><p class="ql-block"> 《易经》是完全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中国人所讲的道理都是从自然中开发出来的,我们一切向自然学习,以自然为师。一切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都要用是否符合自然这一标准来检验,科学更是如此,这样才能使科学创善,更好地为人类造福。</p><p class="ql-block"> 【9】《易经》真的能趋吉避凶吗?</p><p class="ql-block">什么叫作吉凶?吉凶跟利害是不一样的,我们讲惯了吉利,以为吉就是利,凶就是害,其实不是。《易经》里面所讲的吉凶的意思是:你如果按照《易经》的道理去做,那就是吉,因为你一定会有所得;你如果不按照《易经》的道理去做,那就是凶,因为即使你有所得,也一定守不住。换句话说,能否趋吉避凶,关键看你是否按照易经的道理去做人做事。自己凭良心、立功心,凡事求合理,自然会有所得而实现趋吉避凶。</p><p class="ql-block"> 【10】现代人学《易经》有什么实际意义?</p><p class="ql-block"> 现代人学《易经》有很多的实际用处,现主要归纳以下三点。</p><p class="ql-block"> 第一点:《易经》可以纠正我们很多似是而非的观念。</p><p class="ql-block"> 第二点:《易经》有神秘性,也有道德性。自然科学跟人伦道德合起来才能够表示整体的《易经》,如果读《易经》最后读不出“道德”,那你是白读的。</p><p class="ql-block"> 第三点:21世纪全球化是必然的趋势,《易经》求同存异的思想是实现全球化的必然之路。</p><p class="ql-block"> 【11】学习《易经》的真正目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研修易学,可以有不同的目的。但是《易经》真正的功能,是改变我们自己的命运。方法十分简便,就是以自己的心,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态度。也可以说,用心选择合乎自己需求的人生途径。简单一句话,用心变易,所以叫“心易”。依据占卜的结果和《易经》所说的道理,来合理变易自己的言行态度。用心改变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而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才是《易经》的最大功用。</p><p class="ql-block"> (来源于曾思强学堂)</p> <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p><p class="ql-block">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弘扬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p><p class="ql-block"> 民惟邦本: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底蕴</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是其最早的表述。先秦时期由天民关系向君民关系发展,反映了其演变的路径。其中,春秋时期“民为神主”的思想是天民关系最高表现形式,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是关于君民关系的至理名言。西汉时期,贾谊提出“民为国本”思想,强调“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深化了先秦民本思想,对历代影响深刻。汉初的“与民休息”与“文景之治”,可谓民本思想的经典案例。时至中唐,柳宗元擎起“吏为民役”旗帜,不失为民本思想中最具人民性的精华,达到民本思想极致。</p><p class="ql-block"> 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厚重性和深刻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些优秀的民本思想得到根本弘扬、有效实现和不断提升。</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遵循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种为民、靠民、惠民的人民立场和人文理念,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惟邦本”的文化精华,使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古今之变:中国共产党变革观的底蕴</p><p class="ql-block"> “古今之变”,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讲他写《史记》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人们一直所要通晓的问题,“古今之变”中的“变”,指的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变化”与除旧布新的“变革”。</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运动发展的“变化”思想十分丰富,依对其理解不同,可分为从事物运动发展所处状态、相互转化及所处条件等层面对“变化”的认识,以及从事物运动发展意义与作用的层面对“变化”的认识两种情形。前者诸如孔子把“变化”理解为“损益”,老子把“变化”理解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相互转化,《晏子春秋》把“变化”理解为事物运动发展所处环境条件。后者诸如《易经》讲“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论衡》讲“阳温阴寒,历月乃至;灾变之气,一朝成怪”;郭璞讲“惟岷山之导江,初发源乎滥觞”,刘禹锡讲“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p><p class="ql-block"> 除旧布新的“变革”思想应运而生。韩非子讲“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扬雄讲“有因有循,有革有化”。康有为强调“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而梁启超则强调变法则存,不变则亡。在“变革”思想推动下,历代改革家层出不穷,“变革”思想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 践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就是要以开阔胸怀,面对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以科学态度,对待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问题;以敢闯胆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创新精神,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百年变局视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显然,中国共产党的变革观,与“古今之变”的思想相通相印。后者是前者的文化底蕴;前者则使后者焕发青春。</p><p class="ql-block"> 德法相济:中国共产党治国观的底蕴</p><p class="ql-block">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学的重要代表。当天下一统已成大势之时,他革新儒学,以其“礼表法里”的面目,适应封建王朝一统天下的文化需要。其“儒法兼治”的基本内涵,在于“王粹霸驳”“援法入礼”的治理主张。荀子儒法兼治思想的合理内核在于“德法相济”。在人类社会中,社会治理秩序和百姓行为规范,离不开自律和他律两种约束力。提高自律性靠德治,提高他律性靠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两种方式,德治与法治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可见,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德法相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时代精神。</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与“德法相济”一脉相承。党在社会治理中,一方面坚持以德治为基础。在依法治国中强化道德的行为规范,彰显道德的价值取向,注重道德的社会诉求,提高道德的自信自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治精神得到道德的滋养,使道德对法治文化发挥支撑作用。通过在法治中坚持道德认知、价值取向、社会评价和行为自律,使道德的自信、自觉注入法治,使公民对法治的自信心、自觉性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坚持以法治为保障。在依法治国中推动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强化道德约束刚性支撑,发挥道德社会导向功能,化解道德领域突出问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依法治国中得到大力弘扬。通过在法治中体现道德理念、守住道德底线、弘扬道德风尚、构筑道德屏障,使德治传统得以彰显,道德建设得以推进。可见,中国共产党的治国观,坚持“德法结合”,优化社会治理,弘扬了“德法相济”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得以升华。</p><p class="ql-block"> 天人合一: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底蕴</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很早就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周易》视“天人一德”为“天人合一”的表现;《春秋繁露》以“天人一类”为“天人合一”的表现;孟子将“天人一性”看作“天人合一”的表现;庄子、王充、张载把“天人一气”当作“天人合一”的表现。虽然前贤们在“天人合一”的表现形式上各执一端,但他们从相互联系视角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立场,却彼此相通。坚持人与自然的同一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无疑是“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合理内核”。</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天人合一”思想是从相互联系上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那么“齐物论”则是从相互平等视角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庄子》认为“万物与我为一”,人类应该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万物,善待万物,与万物和谐共存。“齐物论”把“爱”分成“亲亲” “仁民”和“爱物”三个层次,提出人从大自然中索取生活用品时既要适度又要时中的思想。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对当今发展启迪深刻。</p><p class="ql-block"> 我国传统发展模式,制约其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新发展观、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摆正了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明确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开辟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与 “天人合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并使之在新时代得以弘扬。</p><p class="ql-block"> 天下大同:中国共产党人类观的底蕴</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思想同样源远流长。早在炎帝神农氏开创农耕社会时,就有“耒耜之利”“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的壮举,成为中华民族以民本为核心的大同思想的滥觞。《诗经》中保留着诸如《伐檀》《硕鼠》和《黄鸟》等最早向往大同的诗篇。《礼记》礼运大同篇最早完整地表述了大同思想。其后,孔子的“有道”之世,墨子的“兼爱”“尚同”,老子的“小国寡民”,庄子的“至德之世”,孟子的“王道”,荀子的“王制”,杨朱的童子牧羊田园,明代泰州学派的平等社会等,表明古代中国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从未间断。</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使人民革命有了组织者、领导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传承者、倡导者。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走过了革命峥嵘、建设艰辛、改革豪迈的光辉历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迈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人类观,与“天下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并使之在新时代升华创新。</p><p class="ql-block"> 总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吸收思想精华,彰显道德精髓,提升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出丰厚底蕴、广博智慧、无尽魅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化根脉上对中华民族建立的伟大功勋!</p><p class="ql-block">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刘开美</p> <p class="ql-block"> 从“共勉语”谈起</p><p class="ql-block"> 孔子这段话意思是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然而,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中曾讲到,这几句话的另一种意思:人在十五岁时候决定学习的方向,三十岁的时候确定一生的原则,四十岁的时候对人生的目标不再动摇,五十岁的时候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六十岁的时候广泛听取多种意见(听得进不同意见,甚至是反对意见),这样到七十岁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事,就绝对不会做出超越规矩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我们前面讲了,孔子给《周易》立传,又称《十冀》,其意就是给《周易》这架飞机装上了翅膀,孔子爱《周易》至“韦编三绝”成了典故,说的是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把竹简串联起来。三:指多次。绝: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p><p class="ql-block"> 孔子还说,不占也罢,易经专家皆言,善易者不卜。当你真正读通《易经》以后,遇到事情,不需要占卜,身在其中,自然知道其中的规律和应对方法。所以,我们学易,不要搞占卜那套东西,关键是深研象、数、理掌握规律,做事会看时机,头脑灵活,无论成家立业,为人处事、都能有所成就。</p><p class="ql-block"> 老实而坦率地说,讲国学太难太难!郑教援在短短90分钟,讲了这么多内容,信息量大无比,更是难上加难!虽说讲的是每部经典的细节与密码(核心、要义),让听众“管中见豹”,那是多难把握。所以郑教授讲课中多次提到“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在我看来他是在“画龙点睛”,听者会“画龙”,那就有作用,反之,不会画且不知“龙”是何物者,那就无异于听“天书”(《易经》本号称天书),对我而言,收获很大,不仅加深了对这“六部经典”的理解,郑教授还向我们介绍了孔子的学生曾点、曾参(曾子、宗圣)父子;清朝乾隆器重的诗人袁枚(字子才,号简斋,还是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当代大哲学家李泽厚等名人,知道了“曾点立志”、曾参“孝敬父亲”受老师批评的故事,更进一步了解到孔子对父母长辈孝敬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愚以为,传统文化,《易经》是源头,内容浩繁,囊括四海,又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因而流传永久且十分广泛,上至宋以前历朝设太卜令(正八品下,宋以后机构合并了,不设专职),下到民间算命风水巫术都打着阴阳八卦的幌子。其影响力最大。其次是儒家文化,孔子、孟子、曾子、荀子等所谓“孔孟”之道是也,自汉武帝和他的大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封建社会一直处于主流文化地位,道家的老庄哲学,黄老学派,在汉初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出现了文景之治。诗经不是个人作品,它的文学地位、最早的“百科全书”地位,至今无法替代。</p><p class="ql-block"> 横看世界文明,中国文明最为独特,其它三个也好,五个也罢,在前面都得加个古字,如古印度、古希腊等。唯中国文明连续了五千年。就是因为有我们的这些传统文化及汉字发挥着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纵观古今,中国文化可大胆地分为五类:一是帝王文化,二是道家文化,三是儒家文化,四是佛教文化,五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的马列主义阳光。</p><p class="ql-block"> 帝王文化,远的不说,自始皇赵政统一六国起,中国人就建立了团结统一的思想,所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是也。秦后有李唐政权(李洲、李世民有鲜卑血统)元、清三个少数民族执政朝代,但他们特别重视汉文化,唐朝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书法、诗歌、梨园戏曲音乐等等至今处于历史高峰;元代时间不长,但元曲贡献不小,清朝出现康乾盛世,文化发展也很了不起,康熙字曲、四库全书、清朝小说、诗歌、书法等等皆可圈可点。换了执政民族与领导人,但文脉相承,永续利用与发展,这就是我们大中国!</p><p class="ql-block"> 道儒佛三教(家)文化与帝王文化密不可分,王朝治国理政,离不开。反之,三教(家)生存与发展,更离开朝政,谁敢与皇权作对,无论独立存在时期或“三教合一”时期,朝政皇权想灭一教尤其是一座寺庙,那不是一句话的事。马列主义传到中国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但毛主席本身的传统文化那是“学富五车”,书法自成一体,诗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文章、语录发行量,世界一流。换句话说,全世界信马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唯中国成功,这就与我国历史结点之实际、与我国坚实的“民本思想”、毛泽东及大多数党的领导人精通中国传统文化与熟悉中国历史,是分不开的。所以我全文转发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加以佐证。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接近或超过历史最好时期,传统文化美好的春天到来了,郑教授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我等书友热爱之赞助之,提升自己,不愧做中华儿女!</p><p class="ql-block"> 当然,凡事一分为二,传统文化、文明国家,面对少数民族的金戈铁马,文明必败给野蛮;面对西方国家的洋抢洋炮,传统文化一文不值;面对日本强盗,口诛笔伐长矛大刀干不过人家的真枪实弹;面对当今百年之未有大变局,我们必须做好准备:朋友来了用我们文明的文化礼仪好酒好肉待之,敌人来了用我们更先进的“猎枪”对付!永远记住铁律,文只能安帮,武才能定国!</p><p class="ql-block"> 在此高谈阔论本不合身份,但学术、知识、见解,只有对与错之观点,没有身份之说。我今年六十有五,快到“随心所欲不逾距”的阶段,文责本自负,想到啥就说啥。听了郑教授讲座受到启发,毫不犹豫毫不保留地将我若干年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若干年收藏的书籍文章,有选择地分享给大家!欢迎批评指正!尤其想听到不同见解(美篇中我的文字对大家若有所帮助,有那么几句让大家记住,有那么几篇(段)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而后共同探讨,我就如愿以偿了!)。要感谢的是发达的网络给我们提供了空前的学习教材、平台及增长知识与智慧的时代机遇!还要感谢参加学习的各位书友,尤其是提供图片、视频的唐会长、卫君先生、杨老师,柴晓副秘书长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2.7.21日于悟禅书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